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高铭远传奇 > 第185章 礁石凭吊忆英烈 海疆遗策谋久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5章 礁石凭吊忆英烈 海疆遗策谋久安

海风卷着细碎的浪花,拍在戚继光脚边的礁石上,溅起的水珠沾湿了他的靴角。他望着远处海天相接的地方,那片曾被倭寇战船搅得浑浊的海面,如今已恢复了澄澈的蓝,只有偶尔掠过的海鸥,在风里留下几声清亮的啼鸣。

身后传来轻缓的脚步声,不用回头,戚继光也知道是俞大猷。这些日子,两人一个坐镇陆地清剿残寇,一个率领水师巡视海域,难得有这样并肩静立的时刻。“元敬,在想什么?”俞大猷走到他身旁,目光也落在海面上,语气里带着几分疲惫,却更多是释然。

戚继光抬手拂去衣角的海风,指尖触到衣料上尚未磨平的缝线——这是去年在台州苦战期间,兵士们夜里轮流缝补的战袍,上面还留着几处淡淡的血渍,是某个年轻兵士替他挡下倭寇长刀时溅上的。“在想那些没能活着看到海疆太平的弟兄。”他声音轻了些,“上次桃渚镇决战,负责守住西侧山地的张百户,为了拦住突围的倭寇,身中七刀还死死攥着军旗,到最后都没松开手。”

俞大猷沉默了片刻,从怀中取出一块磨损的木牌,上面刻着“王二郎”三个字,边缘还留着火烧的痕迹。“这是海门港伏击萨摩藩援兵时,那个才十六岁的火铳手留下的。他抱着炸药包冲去炸敌船,最后连尸骨都没找着,只留下这块他娘给他求的平安牌。”木牌在海风里泛着温润的光,像是还留着少年的体温。

两人静静立了许久,海鸥的啼鸣在空旷的海边显得格外清晰。戚继光忽然转身,目光变得坚定:“大猷,倭寇虽暂退,但东瀛诸藩对我朝海疆的觊觎从未停过。今日的太平若是只靠一时的苦战,他日难保不会再起烽烟。”他伸手从随行兵士手中接过一卷羊皮纸,展开在礁石上——纸上是他这些日子草拟的海疆防御策,密密麻麻的字迹里,还留着被海风洇湿的痕迹。

俞大猷俯身细看,只见纸上分了“筑城”“练兵”“通海”三策:“筑城”要在沿海要害处修建卫所,比如桃渚镇、沈家门这些曾被倭寇攻占的地方,加固城墙之余,还要在城墙上增设佛郎机炮位,形成互为犄角的防御网;“练兵”则是要组建专门的水师,挑选熟悉水性的兵士,配备更精良的战船,不仅能近海防御,还能主动出击,截断倭寇的海上退路;“通海”却是俞大猷未曾想过的——允许沿海百姓在官府监管下出海贸易,同时设立哨卡严查私船,既断绝倭寇勾结奸商获取补给的可能,也让百姓不必因海禁而铤而走险。

“通海这一策,怕是会引来朝中非议。”俞大猷皱眉,“历来朝中都以海禁为防倭良策,你这一提,恐怕会被人指责为‘纵倭’。”

戚继光早已想到这一点,他指着纸上“通海”策旁的批注:“百姓若是能靠正当贸易谋生,谁还会去跟倭寇为伍?咱们堵不如疏,只要把监管的关口把严,既能安抚百姓,又能借商船的耳目监视海面动静,岂不是一举两得?”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咱们的水师要想变强,就得熟悉远海的洋流、岛屿,商船常走的航线,正是咱们水师该摸清的路线。”

俞大猷看着纸上的字迹,又看了看眼前平静的海面,缓缓点头:“你说得对,若只守不谋,太平终究是暂时的。这三策,我会与你一同奏请朝廷,就算有非议,咱们也得争一争。”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一名斥候快马奔来,在礁石前翻身下马,躬身禀报:“将军,台州知府派人来报,说沿海百姓自发组织了队伍,带着酒肉前往军营慰问,还说要为牺牲的兵士立碑,刻上他们的名字,让后人记得是谁守住了海疆。”

戚继光和俞大猷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暖意。戚继光收起羊皮纸,拍了拍俞大猷的肩膀:“走,咱们回去看看。弟兄们的血没白流,百姓们都记着呢。”两人沿着礁石往回走,海风依旧吹着,却不再带着往日的肃杀,反而多了几分烟火气——那是百姓们的笑声,是兵士们的谈笑声,是海疆太平最真切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