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杀手崇祯 > 第210章 关原之战:铁雨涤荡古战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0章 关原之战:铁雨涤荡古战场

崇祯十五年(1642年),三月二十,春日的关原盆地,桃李初绽,却无半分暖意。东西走向的狭长谷地,北依南宫山,南靠松尾山,中间中山道蜿蜒穿过,与历史记载中决定天下归属的古战场别无二致。只是,今日对阵的双方,已非昔日的丰臣与德川。

西军(据守关原以西)阵地上,旌旗蔽日,但制式杂乱。德川幕府仓促拼凑的中国(本州西部)、四国地区诸藩联军,总数约四万五千人,由老中酒井忠胜(历史人物,时间线调整)坐镇笹尾山本阵督师。阵中可见毛利家的“一文字三星”旗、宇喜多秀家后裔的“备前牡丹”旗、长宗我部氏的“七酢浆草”旗等。士兵多为足轻,装备以胴丸(简易盔甲)、竹枪、和弓及少量火绳枪(铁炮)为主,武士则披挂华丽的具足,手持太刀。他们依仗地利,据守笹尾山、天满山等高地,试图重现石田三成当年据险防守的战术。然而,联军内部号令不齐,各藩貌合神离,士气低迷。

东军(自东向西进攻)一方,则是截然不同的气象。护乡军一万两千名精锐,排成数个严谨的燧发枪步兵方阵,藏青色军服与雪亮刺刀在阳光下森然肃杀。方阵之间,是数十门“迅雷”式野战炮和臼炮构成的炮兵阵地。全军鸦雀无声,唯有战旗猎猎。主帅多尔衮立马于桃配山(历史上德川家康本阵位置)上,遥望西军阵容,嘴角噙着一丝冷酷的笑意。弟弟多铎为前军指挥,谋士范文程则留在中军参赞。

“范先生,你看这阵势,比之岛原如何?” 多尔衮问道。

范文程捻须答道:“王爷,乌合之众罢了。凭险而守,却不知我炮火之利,乃坐以待毙。唯一可虑者,是其兵力数倍于我,若南宫山之敌(指可能存在的侧翼牵制部队)趁机夹击……”

“无妨。” 多尔衮打断他,信心十足,“北洋舰队的李嘉南已派快船传信,其舰队已前出至敦贺湾,倭军纵有伏兵,亦不敢妄动。今日,便让这关原,再决一次天下!只不过,这次的胜利者,将是我大清……不,是大明征东都护府!”

辰时三刻,总攻开始。

没有传统的武士叫阵,没有骑兵试探。护乡军率先发难。

“炮兵——预备!放!”

随着令旗挥下,雷霆万钧的炮击拉开了战役序幕!

“轰!轰!轰!轰!”

数十门野战炮和臼炮同时怒吼!实心弹呼啸着砸向西军据守的山头工事,开花弹(爆破弹)则在人群密集处凌空爆炸,破片四射!刹那间,笹尾山、天满山上碎石木屑横飞,火光冲天,惨叫声不绝于耳。西军简陋的土木工事在现代化火炮面前不堪一击,士兵被炸得血肉横飞,阵型大乱。

炮火准备持续了整整半个时辰,西军前沿阵地已被彻底犁了一遍。浓密的硝烟还未散去,护乡军的步兵方阵开始踏着鼓点,如墙而进。

“止步!第一列——举枪!”

燧发枪兵在距敌一百五十步(约200米)处停下,这个距离远超日军铁炮(有效射程约50米)和弓箭的杀伤范围。

“瞄准——放!”

“砰!砰砰砰!” 第一排齐射!白烟弥漫,铅弹如雨点般泼向惊慌失措的西军。

“第二列——放!”

“第三列——放!”

连绵不绝的三段击,火力几乎没有间断。西军前排的足轻和武士如同被割倒的稻草般成片倒下。他们的铁炮偶尔零星还击,却根本无法穿透护乡军的方阵,弓箭更是软弱无力。

“拔刀! 为了将军大人!板载!” 一些悍勇的武士队长,如毛利秀就(虚构)等,不甘受此屈辱,率领部下发起决死冲锋**,试图贴近进行白刃战。

然而,这正中护乡军下怀。

“上刺刀!”

“咔!咔!咔!” 雪亮的刺刀瞬间卡上枪口。

“前进!杀——!”

严整的刺刀方阵,迈着坚定的步伐,迎向混乱冲来的日军。在燧发枪齐射和刺刀丛林的双重打击下,武士们的个人武勇显得如此苍白可笑。战斗迅速演变成一边倒的屠杀。关原盆地,再次被鲜血染红。

数日后,北京紫禁城,文华殿。

崇祯皇帝正在批阅奏章,王承恩轻手轻脚地呈上一份火漆封缄的密报。“皇爷,关原战报,六百里加急。”

崇祯放下朱笔,展开战报。上面详细记录了战役过程:毙敌万余,俘获数千,联军溃散,老中酒井忠胜仅以身免,退往近江。我军伤亡不足五百。 后面附有弹药消耗清单。

崇祯的目光在伤亡比和弹药消耗上停留片刻,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仿佛看到的只是一组普通的数字。他放下战报,走到那幅巨大的《坤舆万国全图》前,凝视着日本的位置。

“王承恩。”

“奴婢在。”

“你说,这关原之战,与两百多年前那一场,有何不同?”

“回皇爷,昔日关原,乃是倭人内斗,武士争雄。今日关原,乃是王师西征,” 他小心斟酌用词,“……以雷霆之势,摧枯拉朽**。”

“摧枯拉朽……” 崇祯重复了一遍,语气淡漠,“嗯。利器之效,可见一斑。” 他关心的,并非战役本身的惨烈,而是新式战法的验证结果。

“传旨。” 他回到御案前,语气恢复了一贯的冷静,

“一、 明发上谕,嘉奖征东都护府将士‘忠勇可嘉,扬威域外’,阵亡者从优抚恤。**” (公开的褒奖,鼓舞士气,彰显天恩)

“二、 密令兵部、工部,核算此次战役火药、炮弹、枪械损耗,着宋应星据此优化生产配比,降低成本。” (关注后勤与效率)

“三、 着北洋舰队李嘉南,加强日本海巡逻,严密监视江户幕府动向,切断其与本州西部的海上联系。**” (巩固胜果,施加压力)

“四、 告诉锦衣卫驻朝鲜的千户,密切注意倭国使节是否前往汉城求援。” (防范外交变数)

“五、 之前‘延误’的那批用于‘测试’的重型攻城臼炮和新式野战医院装备,可以拨付给多尔衮了。**” (继续有限支持,同时加大其消耗和依赖)

他的指令,条理清晰,冷静到近乎冷酷。关原的大胜,在他眼中,首先是军事技术和战术思想的胜利验证;其次是地缘政治上的重大进展——打开了进军近畿、威慑江户的道路;最后,也是进一步消耗、控制多尔衮的良机。

关原之战的消息传开,日本举国震恐。幕府权威遭受重创,京畿地区门户洞开。护乡军兵锋直指京都和大坂。

多尔衮站在桃配山上,脚下是尸横遍野的古战场。胜利的喜悦中,夹杂着对未来的隐忧。崇祯的嘉奖和即将到来的新装备,是甘美的毒药,让他愈发依赖帝国的补给,也更难摆脱其控制。

“传令!” 他收剑入鞘,目光投向西方的京都方向,“休整三日,兵发琵琶湖!”

而在北京的深宫,崇祯在批阅完所有奏章后,才再次拿起那份关原战报。他只是在写有“倭寇胆寒,京畿在望”的字句旁,用朱笔轻轻划了一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