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伏羲”核心算法组的成立,标志着研究重心从物理现象的探索,转向了信息模型的构建。那扇通往“理解”的大门已被推开一丝缝隙,门后是更加浩瀚而未知的认知宇宙。季岚和苏桐带领着这支精干的团队,开始了夜以继日的攻坚。

模型的困境

建立“信息化幽灵面纱效应”与“宏观认知行为意图”的关联模型,其难度超乎想象。这并非简单的因果链条,而是一个涉及多层次、多尺度的复杂系统问题。

他们拥有两大基础:

1. “钥匙”:特定编码的“幽灵面纱”脉冲,能够稳定产生微弱的量子层面信息效应(被命名为“量子信息雕刻”效应)。

2. “指纹”库:演习期间积累的,关于各型平台物理扰动与对应战术行为的海量数据。

但如何将这两者连接起来?如何证明一个精心设计的脉冲序列,能够不仅仅影响实验室里制备的纯净量子态,还能在复杂、嘈杂的现实环境中,与一个飞行员的大脑活动、一个指挥官的决策过程产生哪怕最微弱的关联?

最初的模型尝试惨不忍睹。他们将脉冲序列的复杂度、平台的物理扰动模式、以及简单的“攻击\/规避”行为标签强行关联,得到的结果毫无预测性,甚至不如随机猜测。

“我们缺少一个‘翻译器’。”苏桐盯着屏幕上混乱的模型输出,眉头紧锁,“一个能将量子层面的信息扰动,‘翻译’成宏观认知活动的理论框架。这中间缺失的环节太大了。”

“林墨”的介入与“共鸣”假设

就在模型构建陷入僵局时,林雪引入了一位特殊的外部顾问——林墨,一位在国际上都享有盛誉的认知神经科学家,同时也是林雪的堂兄。他研究的领域正是“决策的神经基础与大规模脑电活动关联分析”。

林墨在签署了足以让他余生都在保密状态下度过的协议后,进入了“深羿”实验室。在了解了“伏羲”计划的困境后,他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思路。

“你们或许搞错了方向。”林墨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你们试图直接‘读取’思想,这几乎不可能。但思想,尤其是高度专注状态下的战术决策,会在大脑的电磁活动中留下清晰的‘印记’。这种大规模的、协调的神经集群放电,本身就会对周围的电磁环境,乃至……根据你们的新发现,可能对更深层的时空背景,产生极其微弱的、但或许有规律的‘辐射’。”

他顿了顿,抛出了核心概念:“反过来,如果你们的那种‘信息化脉冲’,其编码模式恰好能与某种特定的‘决策神经辐射模式’产生…… ‘共振’ 呢?不是去读取,而是去‘共鸣’?通过外部的‘调音’,去极其微弱地增强或抑制大脑中某种决策倾向对应的神经活动模式?”

这个“共鸣”假设,如同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迷雾!

它巧妙地将问题从“翻译”转变为“调谐”。不再需要理解思想的全部内容,只需要识别并影响其关键的“模式”!

“伏羲”的第一次“呼吸”

方向一经指明,算法组立刻调整了策略。

他们不再试图构建从脉冲到行为的直接模型,而是转向构建一个中间模型——将演习数据中,敌方平台在做出特定战术决策(如“激进突防”、“紧急规避”、“释放诱饵”)前瞬间的物理扰动模式,逆向推演其可能对应的、被强化了的“决策神经辐射模式”(尽管无法直接测量,但可以理论推测其应具备的统计特征)。

然后,他们尝试设计能够与这些推测出的“神经辐射模式”产生最佳“共鸣”的“幽灵面纱”信息化脉冲序列。

这是一项极其大胆的尝试,充满了假设和不确定性。

第一次闭环测试在一个高度模拟的虚拟战场环境中进行。系统连接着一个模拟蓝军飞行员决策的复杂AI模型。当AI模型根据战场态势,即将做出“发射导弹”的决策时,部署在模拟空域下的、经过特殊调谐的“探针”节点,向AI模型所在的“位置”(实际上是其数据计算核心所在的服务器机柜区域),发射了特定的“抑制攻击倾向”共鸣脉冲。

没有直接的指令,没有能量的冲击,只有那承载着复杂信息的、微弱到极致的时空涟漪。

奇迹发生了。

在数百次重复测试中,当共鸣脉冲在决策临界点前准确介入时,AI模型选择“发射导弹”的概率,出现了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统计学上显着)的 下降!平均决策延迟了0.5秒,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情况,AI转而选择了更保守的“保持追踪”或“请求指示”选项!

虽然效应微弱,虽然目标只是一个AI模型,但这无疑是零的突破!这证明,“信息化幽灵面纱”效应,确实能够以某种未知的、非侵入性的方式,影响到“认知”的过程!

“伏羲”系统,第一次实现了对“意图”的、哪怕是最初步和最间接的干预!它如同一个初生的婴儿,发出了第一次微弱的“呼吸”。

新的边疆与更深的阴影

消息在核心层传开,带来的不是狂喜,而是更深沉的震撼与凝重。

他们成功了,但也打开了一个远比“看见”更加危险的潘多拉魔盒。

“我们……我们这是在创造影响人类思维的工具?”赵磊看着测试报告,声音有些干涩。

“目前看,只是极其微弱地影响一个AI模型的决策权重。”季岚谨慎地纠正,但她的脸色同样苍白,“而且距离应用到真实人类,还有无法逾越的技术和伦理鸿沟。”

陈北玄沉默地看着那显示着成功率提升的曲线图,眼中没有任何喜悦,只有如同深渊般的思索。

“技术的边界,又一次被我们推动了。”他缓缓开口,“‘看见’带来了安全,也引来了窥探。‘理解’与‘影响’……它可能带来和平的契机,也可能带来最彻底的奴役。”

他看向林雪和林墨:“从现在起,‘伏羲’计划的所有原始数据、实验记录、模型代码,列入‘永恒封印’序列。在建立起足以掌控其后果的伦理与安全框架之前,相关研究仅限于理论推演和最低限度的原理验证,绝不允许进行任何涉及真实人类的测试,哪怕是间接的!”

命令被严格执行。但每个人都清楚,认知的边疆一旦被踏足,就再也无法退回原点。

“伏羲”的第一次呼吸,在这片名为“意图”的未知海洋上,激起了一圈微不可察,却可能在未来掀起滔天巨浪的涟漪。

光,照亮了更远的道路,但也投下了更长的、更令人不安的影子。持灯者们站在新的悬崖边缘,手中紧握的,是一把既能塑造天堂,也能开启地狱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