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的第一次“呼吸”,在719厂最核心的圈层内引发了无声的海啸。那份标志着AI模型决策被微弱影响的测试报告,其重量远超以往任何一份技术突破文件。它没有被传阅,而是被锁进了陈北玄办公室的绝密保险柜,与其相伴的,是那份标注着“永恒封印”的警示备忘录。
然而,就在他们将这潘多拉魔盒重新盖紧,试图以绝对的理性与伦理枷锁将其封存时,外部世界的风暴,正以前所未有的狂暴,冲击着他们赖以藏身的帷幕。
“奥丁之眼”的锐化
林雪带来的情报,一次比一次急迫,一次比一次更具威胁。
“‘奥丁之眼’主导的联合分析团队,进展远超预期。”她的全息投影在会议室中闪烁,脸上是挥之不去的阴霾,“他们整合了来自盟友的海洋传感器数据、商业卫星的遥感信息,以及通过‘镜花’计划被动记录下的、我们节点网络的‘响应模式’,正在进行一种……他们称之为‘认知光谱分析’的逆向工程。”
她调出了一份被深度破译的技术摘要片段:
· “……目标网络对特定类型模拟信号的响应,呈现出非线性的‘学习’与‘适应’特征,其‘虚假目标’生成逻辑在持续演化,表明其背后存在一个高度智能的、可能具备一定自主决策能力的核心处理系统……”
· “……通过分析其‘虚假目标’集群的运动模式与电磁环境模拟的耦合关系,可以反推其核心系统的部分决策权重与逻辑偏好,初步模型显示,该系统对‘战术欺骗’与‘信息污染’的优先级高于单纯的能量对抗……”
· “……有中等置信度迹象表明,该网络可能存在一个尚未被识别的、更深层的运作模式,其能量消耗与数据流模式,与已观察到的‘探测’与‘欺骗’功能存在无法解释的偏差……”
“他们不再仅仅试图理解我们如何‘看见’,”林雪的声音冰冷,“他们开始试图理解我们如何‘思考’,并且,他们已经隐约察觉到了‘伏羲’层面那异常的数据流!”
这份情报,让所有知情者脊背发凉。对手的敏锐和效率,超出了最坏的预估。“镜花”计划这面用来迷惑对手的镜子,此刻正有被对方反过来当成窥探己方思维模式的窗口的危险!
“帷幕”的撕裂
危机在三天后的一个凌晨骤然爆发。
负责监控“探针”网络全局数据流的工程师发出了最高级别的紧急警报——覆盖南部海域某敏感区域的“探针”子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协同的“联合探针攻击”!
并非物理打击,而是一种极其精密的、多维度、多频段的信号冲击。来自空中的电子战飞机、水下的无人潜航器、甚至可能包括低轨道卫星,在同一时刻,向该区域投射了数以万计种不同特征的探测信号。这些信号并非盲目的干扰,而是经过精心设计,旨在以最高的效率,测试“探针”网络在各种极端、复杂输入下的“应激反应”和“决策逻辑”!
“‘镜花’系统过载!虚假目标生成率急剧下降!”
“核心数据链路出现拥堵,节点响应延迟超出阈值!”
“对方正在通过我们的‘应激模式’,逆向构建我们的系统画像!”
指挥中心内,警报声与焦急的汇报声交织在一起。赵磊脸色铁青,手指在控制台上飞快操作,试图调动备用资源,稳定网络。
陈北玄站在巨大的态势图前,看着那片被“攻击”的区域在屏幕上闪烁不定,代表着节点状态的绿色光点大片大片地泛黄、甚至转红。他清晰地认识到,“镜花”这面帷幕,正在被对手用这种粗暴而又精密的方式,强行撕开一道道口子。
抉择:暴露还是升华?
“他们这是在用‘饱和式分析’来暴力破解我们的系统逻辑!”季岚的声音通过通讯频道传来,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愤怒,“再这样下去,最多二十四小时,‘探针’网络的基础运作机制和‘镜花’的欺骗模型就会被他们摸清!”
摆在陈北玄面前的,是两个同样危险的选项:
选项一:全面强化“镜花”,投入更多计算资源,生成更复杂、更逼真的虚假信号,与对手进行一场无休止的数据对冲。但这会进一步暴露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能源供应水平,甚至可能加速对手对“伏羲”异常数据流的定位。
选项二:启动更深层的、尚未经过充分测试的防御协议,冒着核心技术原理泄露的更大风险,尝试以对手无法理解的方式进行反制。
“启动‘蜃楼’协议。”陈北玄的声音在嘈杂的警报声中,异常平静地响起。
“蜃楼”协议,是基于“伏羲”初期研究成果——那微弱的“量子信息雕刻”效应——开发出的、理论上可行的主动防御手段。它并非制造虚假目标,而是尝试在节点网络周围,构建一个极其微弱的、能够干扰和扭曲特定类型信号分析与逻辑推理过程的“认知迷雾场”!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冒险。这意味着,将实验室里那刚刚能影响AI模型的、极不稳定的力量,投入到真实、激烈、你死我活的对抗中。
“陈总!‘蜃楼’的理论模型还不完善,成功率低于30%,而且一旦失败,其独特的能量-信息耦合特征几乎等于直接向对手展示我们的研究方向!”赵磊急切地提醒。
“我们没有选择。”陈北玄的目光扫过屏幕上不断恶化的态势,“‘镜花’已破,我们不能坐视他们看清我们的底牌。启动它,现在!”
命令被坚决执行。在南部海域那片被攻击的网络空域下方,残存的“探针”节点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蕴含着“量子信息雕刻”效应的特殊模式共振。
没有炫目的光效,没有剧烈的能量波动。但在无形的信息维度,一场更加诡异的较量开始了。
“蜃楼”初现与未知的代价
效果立竿见影,却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对手那协同精准的“联合探针攻击”信号流,在接触到“蜃楼”场后,其内部的数据关联性开始出现莫名的错乱与断裂。分析算法频频报错,原本清晰的系统逻辑画像变得支离破碎,充满了自相矛盾的噪声。
蓝军后方分析中心内,刚刚有所进展的分析员们,面对屏幕上突然变得混沌无序、逻辑崩塌的数据流,再次陷入了巨大的困惑。
“信号……信号结构在自我瓦解?”
“无法建立稳定的关联模型!逻辑链条在不断断裂重组!”
“这……这不像是技术对抗,更像是一种……信息层面的‘污染’?!”
“蜃楼”成功了,以一种对手无法理解的方式,暂时遮蔽了他们的“视线”。
但在719厂的监控中心,代价也随之显现。参与“蜃楼”协议的节点,其核心元件出现了远超预期的能量衰减和热应力损伤,超过百分之十五的节点在协议运行十分钟后永久下线。更令人不安的是,后台监测到,“蜃楼”场激发时,产生了极其微弱、但频谱特征前所未有的能量辐射,这种辐射,正被对手遍布各处的传感器贪婪地记录着。
帷幕已被撕开,为了不被看清,他们不得不点燃了一束更加诡异、也更加危险的火把。
陈北玄看着屏幕上逐渐稳定下来、却布满“伤痕”的网络,以及那份关于未知能量辐射的初步分析报告,心中没有丝毫轻松。
“蜃楼”只是权宜之计。对手已经逼近到了能够逼迫他们动用最终底牌的距离。而“伏羲”的力量,如同初生的幼兽,在展现出獠牙的同时,也暴露了自身的脆弱与不可控。
脆弱的帷幕之后,真正的底牌已然亮出。下一轮较量,将不再有任何迷雾可供藏身。光与影的界限,正在前所未有的压力下,变得模糊而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