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一九八五到二零二五 > 第257章 平安饭店的“改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57章 平安饭店的“改革”

日子如同村边的小河,看似平静地流淌,底下却自有其涌动与转向。

马老太的离世和马家平静的分家,似乎为前一个阶段的纷纷扰扰画上了一个休止符。杜强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工作按部就班,心绪也慢慢平复。而志远这边,却面临着新的抉择。

他的二手车行,生意肉眼可见地清淡下来。正如他所感受到的,如今做二手车生意的人太多了,竞争激烈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以前靠信息差和眼力劲就能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现在价格透明,渠道多元,一个小小的二手车行生存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小。

他常常在车行里坐一整天,也接待不了几个真正有意向的客户。

与此同时,他每次回父母家,看到日渐年迈的父母依旧在小饭店里起早贪黑地忙碌,心里就不是滋味。

饭店开业以来,主打家常菜,靠着实在和口碑维系着一批老主顾,但利润微薄,工作强度却极大。

平安的腰腿因为常年站立和受寒,落下了毛病,阴雨天就疼得厉害,马秀玲的双手也因为常年洗刷,变得粗糙开裂。

一边是前景黯淡、自己已然厌倦的生意,一边是年迈父母艰辛操持、需要承接的家业。

志远心里的天平渐渐倾斜。

这天晚上,他回到父母家吃饭。饭桌上,看着父亲略显佝偻的背和母亲眉宇间的疲惫,他放下筷子,郑重地开口:“爸,妈,我有个想法,想跟你们商量一下。”

赵平安和马秀玲都看向儿子。

“我那二手车行,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我也干得没什么劲头了。我打算……把车行盘出去,回来帮你们打理饭店。”

这话一出,平安和秀玲都愣住了。秀玲首先反应过来,又是心疼又是担忧:“志远,你那车行投入那么多心血,说不要就不要了?回来干饭店多累啊,起早贪黑的,我们是不想你再吃这个苦……”

平安没说话,只是默默抽着烟,眉头微蹙,显然也在权衡。

志远笑了笑,语气却很坚定:“妈,做生意哪有不吃苦的。车行是投入了心血,但现在眼看走下坡路,及时止损也是明智的。回来干饭店,虽然累,但至少是咱们自己家的产业,守着家,也能照顾你们。我看咱家这饭店,老客多,口碑好,就是经营方式太老了,我想着,重新装修一下,把菜单也优化优化,再想想办法在网上宣传宣传,说不定能把生意做得更好。”

他顿了顿,看着父母:“你们辛苦了大半辈子,也该歇歇了。以后厨房的重活、买菜、送菜的累活,我来。你们就在店里帮照看着,管管账就行。”

儿子的话条理清晰,既有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也有对未来的规划,更饱含着对他们的孝心。

平安吐出一口烟圈,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缓缓点了点头:“你想好了就行。我和你妈,确实也快干不动了。这饭店交给你,我们放心。”

秀玲见平安点了头,再看看儿子坚毅的眼神,担忧渐渐化为了欣慰,眼圈微红:“你这孩子……就是心眼正。行,你想回来,那就回来。家里总归有你的饭吃。”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志远是行动派,很快就开始着手处理车行的事。转让消息放出去,得益于他这些年积累的信誉和还算不错的位置,没多久就找到了接盘的人。

虽然价格比巅峰时期低了不少,但总算没有亏太多,留下了一笔还算可观的启动资金。

他正式从县城回到了镇上,住回了家里。

第一步就是全面接手饭店的运营。他并没有急着大刀阔斧地改革,而是先沉下心来,跟着父母干了整整一个月。

从凌晨四点多去市场采购最新鲜的食材,到洗菜、切配、招呼客人、收银算账、打扫卫生……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身参与,熟悉流程,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父母多年的不易。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在仔细观察和思考。老店的优点和缺点,都清晰地呈现在他眼前。

志远接手“平安饭店”的消息,像一阵风似的在镇上传开了。老主顾们议论纷纷,有说他年轻人瞎折腾的,也有期待他能给这老店带来新气象的。

志远没有急着改头换面。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花了三天时间,把店里店外、厨房灶台,彻底做了次大扫除,边边角角的油污积垢都被清理得干干净净。

平安和秀玲看着儿子挽着袖子、满头大汗的样子,既心疼又有些欣慰,这店,好像确实多了股精气神。

接着,志远开始实施他琢磨已久的计划。他没有大动干戈地重新装修,那成本太高,而是用转让车行的一部分钱,更换了店里老旧的灯具,换上了更明亮温暖的灯光,重新粉刷了有些斑驳的墙面,订制了新的、印着“平安饭店”字样的仿古木纹菜单和桌布。整个店面顿时显得亮堂、整洁了许多,有了几分古朴雅致的味道。

菜单是改革的重头戏。

他保留了父母经营了多年、备受好评的几样招牌家常菜,比如平安拿手的红烧肉,油淋鱼,价格也维持原样,这是稳住老客的根基。

同时,他根据自己在县城见过的世面和观察到的年轻人喜好,增加了几个新菜式。

“爸,妈,这几道新菜,咱们定价可以稍微高一点,针对的是那些愿意多花点钱吃好一点的客人。”志远拿着新菜单跟父母解释。

平安看着菜单上新增的品类,点了点头:“试试看吧,你做主。”

最大的变化,在于宣传和运营。志远深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

他注册了短视频平台账号,名字就叫“平安饭店”。

一开始,他不知道拍什么,就拍父亲在灶台前颠勺的火爆场面,拍母亲仔细择洗蔬菜的专注,拍店里热气腾腾出锅的菜肴特写。

他没什么花哨的技巧,就是真实。

没想到,这种质朴的烟火气,反而吸引了不少关注。

尤其是平安那道色泽红亮、颤巍巍的红烧肉,视频一发出去,就引来了不少本地人询问地址。

志远还推出了针对线上客户的优惠,比如点赞视频到店消费可赠送小菜一份,慢慢积攒起了第一批线上客流。

当然,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有些老主顾对新菜单价格嘀咕,觉得不如以前“实惠”了。后厨偶尔因为新菜订单增多而显得忙乱。秀玲一开始对拍视频很是抗拒,觉得不自在。志远都耐心地一一解决:对老主顾,他亲自招呼,解释新菜用的食材更好,同时保证招牌老菜绝不涨价,稳住了人心。

一个月下来,饭店的营业额有了明显的提升,虽然比以前更忙更累,但平安和秀玲脸上的笑容却多了。

他们看到儿子不仅肯吃苦,更有头脑,能把新鲜事物和老本行结合起来,心里别提多踏实了。

这天打烊后,一家人围坐在收拾干净的店里吃饭。秀玲给志远夹了块红烧肉,看着他明显瘦了些却精神奕奕的脸,轻声说:“慢点干,别累着了。”

志远扒拉着饭,含糊地应着:“没事,妈,我心里有劲。”

平安抿了一口小酒,看着窗外零星的路灯,缓缓道:“这店啊,交给你,算是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