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祚永延,我让大明上巅峰 > 第227章 天启新元 威加海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天启二十一年,元月,朔日。

寅时三刻,北京城尚笼罩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承天门外却已是一派肃穆景象。经历过去岁那场惨烈鼠疫的洗礼,这新年的第一次大朝会,更显庄重。文武百官依品级序列静候,人人脸上都戴着素纱口罩——这是去岁疫情留下的印记。虽然疫情已进入尾声,但那份深入骨髓的警惕犹在。偶有官员轻咳一声,立即引来周遭警惕的目光,随即又归于沉寂。

卯时正,钟鼓齐鸣,宫门次第开启。百官整理衣冠,保持着肃穆的间距,沿着御道缓步而行。穿过重重宫阙,步入巍峨庄严的皇极殿时,每个人都在殿门外指定的铜盆前用皂角净手,内侍在旁监督,确保每个人都完成这套防疫流程,这才鱼贯入内。

大殿之内,金砖墁地,蟠龙柱巍然。天启皇帝朱由校端坐于九龙金漆宝座之上,玄衣纁裳,十二旒冕冠下的目光锐利。丹陛之下,文官序列最前方,内阁首辅沈惊鸿肃然而立,绯袍玉带,气度沉凝。尽管疫情渐退,但殿内依旧飘散着淡淡的艾草熏香,这是太医院特意安排的防疫措施。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朝贺声在殿中回荡,百官脸上的口罩随着呼声微微起伏,构成一幅独特的历史画面。

皇帝昭告,抚慰与展望

朱由校微微抬手,目光扫过殿下众臣脸上统一的素纱口罩,语气沉凝:去岁天降大疫,北地罹难。朕与众卿皆亲历其艰,目睹生离死别。幸赖祖宗庇佑,众卿同心,更有沈卿统筹帷幄,终使瘟魔渐退。

他顿了顿,声音渐转激昂:今日朝会,诸卿仍谨守防疫之规,朕心甚慰。今万象更新,当思进取。朕愿与诸卿共勉,使我大明扫尽阴霾,再创盛世!诸部院可有要务陈奏?

兵威远播,开疆拓土

新任国防部尚书杨嗣昌率先出列,声音洪亮如钟:启奏陛下!西域捷报频传。自去岁奉陛下与沈阁老钧旨,行驱虎吞狼之策,我西域大军以惊鸿三式神枪持续驱赶女真残部西遁。

他展开手中军报,详细奏道:皇太极部众如今已不足三万,狼狈窜入哈萨克草原。其部内部分裂,多有部落私下遣使求和,愿为大明前驱。我西域都护府已在其后稳步推进,新建城池三座,屯田十万顷,设驿站五十处。准噶尔盆地以东,已尽归王化!

兵部侍郎补充道:蒙古诸部见我军威,皆已臣服。林丹汗不仅遣其世子入皇家陆军讲武堂求学,更献良马三千匹,恳请互市。如今北疆万里,烽燧不举,商旅畅通,此皆陛下天威所致!

这番奏报让满朝文武精神大振。几位老将军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连声赞叹:此乃太祖、成祖以来未有之武功!

海疆扬威,巨舰慑敌

大明海关总督郑梦帆紧接着出列,他是郑芝龙的族弟,掌管海关事务已有三年。

陛下,北海舰队都指挥使郑芝龙将军上奏,我舰队主力已完成对吕宋全岛之巡弋震慑。郑梦帆声音中带着自豪,伏波级铁甲舰展现神威,佛郎机残余势力望风归附,当地土酋皆已上表称臣。

他特意转向众臣,详细描述这型划时代的战舰:伏波级铁甲舰,全长五十丈,宽八丈,吃水三丈。全舰以精钢为骨,要害处覆盖复合装甲,寻常火炮难伤分毫。核心动力为两台大型三胀式蒸汽机,驱动水下螺旋桨,航速可达十四节,不依风力,昼夜兼程千里!

工部尚书忍不住插话:此舰主炮为四门后装线膛巨炮,口径二百八十毫米,射程达十里之遥,精度极高。去岁荷兰东印度公司三艘战船挑衅,被我号于一里外首发命中其旗舰弹药库,敌舰瞬间解体!余者皆降!

朝堂之上一片哗然。老成持重的礼部尚书捋须感叹:三宝太监下西洋时,何曾有此等神兵利器!

内政革新,科技兴邦

工部尚书出列禀报灾后重建进展:启奏陛下,去岁疫区重建已完七成。顺天府及各州县新建砖瓦房舍三万间,修缮官道八百里。特别按照沈阁老要求,所有新建民居皆配备砖石灶台、独立烟道,推广艾草熏蒸之法。

科技部尚书陈子龙奏报:有线电报研发已有突破。根据沈阁老指示的方向,我等已实现五里内信号传输。现正研制更精密的发报机与收报装置,预计年内可完成二十里试验线路。

交通部尚书接着禀报:京畿铁路网初步成型。京师至通州、天津卫线路已贯通,每日可运送旅客二千人次,货物五千石。下一步规划修建京师至保定府线路,预计两年内完工。

沈惊鸿适时补充:陛下,诸项工程皆以工代赈,既安置流民,又兴修基建。去岁共以工代赈安置流民十五万户,发放工钱粮米折银八十万两。

朝堂暗涌,新旧交锋

就在一片振奋中,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璟出列。他是江南士族出身,家族在苏杭经营着大量传统织造工坊,近年来因新政受损颇重。

陛下,李璟声音清朗却带着几分尖锐,臣以为,讲武堂教授格物之学尚可,然如今工部、工业部大兴工坊,以蒸汽机织布,效率虽高,却使江南数十万织工生计堪忧。苏州、杭州等地已有织工聚众闹事,长此以往,恐生民变啊!

话音刚落,另一位来自浙江的给事中王守谦立即附和:李大人所言极是。且铁路所过之处,占用良田,扰民甚重。更有甚者,商部扶持海商,致使运河漕运日渐萧条。这些新政,看似利国,实则损民!

接着又有几位官员出列声援,多是来自运河沿岸或传统手工业发达地区的代表。他们引经据典,言辞激烈,指责新政违背祖制与民争利。

沈惊鸿神色不变,待众人说完,才缓缓出列:李大人所言江南织工之事,本部堂已有详察。然据商部统计,蒸汽织机所产,多为寻常棉布、麻布等低端织品,每匹售价不过三钱。而江南传统织坊所产的云锦、宋锦、缂丝等高端织品,每匹售价数两至数十两不等,这些精品织造,蒸汽机难以替代,其市场并未受到影响。

他转向王守谦,语气转为严肃:至于漕运,去岁鼠疫期间,运河漕运总量不过一百八十万石,且每石运费高达二钱五分。而同期海运,自安南、占城等地采购粮米达四百五十万石,每石运费仅六分。若非海运及时,北地饿殍恐不止百万!王大人是要为了一己之私,让朝廷每年多花费百万两白银,还要置百万灾民于死地吗?

这番掷地有声的反问,让王守谦面色惨白,哑口无言。朝堂之上一片寂静,许多官员这才明白海运在新政中的关键作用。

朱由校微微眯起眼睛,手指轻敲龙椅扶手:李爱卿,朕记得去岁查办苏州囤积居奇案时,涉案的几家织坊,似乎都与贵府有些往来?王爱卿,你家族在运河上的船队,近来生意可还兴旺?

皇帝轻描淡写的两句话,让李璟、王守谦等人顿时面色发白,冷汗涔涔。几位原本想要附议的官员也悄悄收回了迈出的脚步。

新政推行,难免触动某些人的利益。朱由校声音转冷,目光扫过全场,但蒸汽织机让布匹价格大降,惠及千万百姓;铁路畅通物流,促进商贸;开拓海疆,更是利在千秋。若有人为一己之私,阻挠国策......

他没有把话说完,但目光中的警告意味让所有人心头一凛。

防疫为重,民生为本

眼见反对声音被压制,沈惊鸿再次出列,将话题引回当务之急:陛下,虽然鼠疫已近尾声,但仍不可掉以轻心。臣建议继续严格执行防疫条例三个月,待春暖花开,确认疫情不再反复后,方可逐步解除防疫措施。

他详细奏道:当前要务,一是继续督导各地清理环境,深埋病死牲畜,焚毁污染物;二是确保药材储备,太医院需继续研制防疫药方;三是督促各地修复水利,保障春耕用水。

朱由校颔首称善:准奏。防疫之事,关系社稷安危,不可懈怠。沈卿可继续统筹,各部须全力配合。

退朝之后,任重道远

朝会持续了两个时辰方才结束。阳光正好,洒在皇极殿的金顶上,熠熠生辉。百官依次退出,不少人摘下口罩,深深吸了口气,仿佛要将去岁的阴霾一并呼出。

沈惊鸿走在最前,几位内阁同僚紧随其后。户部尚书低声道:阁老,今日朝会上那些反对声音......

无妨。沈惊鸿神色平静,改革从来不会一帆风顺。重要的是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他望向宫门外正在复苏的京城街道,目光深远。在这个天启二十一年的开端,大明这艘巨轮已经驶离了历史的暗礁,正朝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未来稳步前行。

蒸汽机的轰鸣从远处的工坊隐约传来,与皇宫的钟声交织在一起。新旧交替的时代已经来临,而他,正是这个时代的掌舵人。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朝堂上的明争暗斗也不会停止,但他坚信,只要坚持改革的方向,大明必能迎来真正的盛世。

远处的天空中,一群信鸽飞过,带着各地的消息奔向四方。沈惊鸿心想,等到有线电报研制成功,信息的传递将会更加迅捷,这个古老的帝国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迈进。

改革之路,道阻且长,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能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