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祚永延,我让大明上巅峰 > 第226章 雪融之后 百废待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凛冬以绝对零度的威严,暂时封冻了瘟魔肆虐的脚步。通政司每日呈报的死亡数字,从令人麻木的成百上千,逐渐回落至数十,再到后来的零星几例。京师内外,那曾经日夜不绝的哀嚎与焚烧尸体的浓烟,似乎也随着积雪一同消融、沉寂下去。然而,当覆盖一切的洁白冰雪开始融化,露出底下被石灰、火油和死亡浸染得污浊不堪的土地时,一场更为复杂、更为艰巨的挑战,才刚刚拉开序幕。

内阁统筹,善后启幕

冰雪初融,泥泞不堪的官道上,来自各地的信使便再次频繁往来,将灾后的真实境况通过邮政系统源源不断送抵内阁。

沈惊鸿的案头,堆满了各部院紧急拟定的善后章程。他召集了财政部、农政部、工部、交通部、文教部乃至新设的勘测部主官,进行新一轮的部署。值房内炭火烧得正旺,却驱不散众人眉宇间的凝重。

雪融现白骨,此言非虚。沈惊鸿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沉稳,瘟魔虽暂退,然遗祸无穷。当下首要,是安民、清秽、复产!

他首先看向财政部尚书:财部即刻会同审计司,核算此次防疫所耗及后续赈济所需之总额。此前为防疫,钱粮消耗甚巨,然此刻绝非吝啬之时!需尽快拟定章程,奏请陛下,从内帑、太仓银中拨付专款,用于以下几项——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

其一,农政部主导,交通部协同,即刻通过铁路及官道,向京畿及北直隶受灾严重州县调运粮食、种子、农具!春耕在即,绝不可误农时!鼓励百姓补种土豆、番薯等快熟作物,以解燃眉之急。同时,统计各地人口损失,重新厘定税赋,该减免的,必须减免!

下官明白!农政部尚书肃然道,已着手清查各地仓廪,并命南方诸省加紧北运粮米。

其二,工部牵头,工业部、科技部配合,全力组织人手,清理城乡各处积存之垃圾、污物,妥善掩埋或焚烧雪融后暴露之无名尸骸! 此事关乎是否会发生次生疫病,绝不可怠慢!所有参与清理之民夫,需配发防护,给予足额钱粮。沈惊鸿强调,尤其是那些被焚毁的村落旧址,需由勘测部派员评估,确定是否适宜重建,或需另择他处。

下官领命!工部尚书连忙应下,只是……人手恐怕不足,尤其青壮损失惨重。

可酌情雇佣流民,以工代赈。沈惊鸿果断道,此事由地方官府具体操办,财政部核拨钱款。

其三,他转向文教部尚书,语气格外严肃,疫病虽退,教训需谨记!文教部当务之急,除安抚人心、督促官学复课外,更需大力宣讲防疫之要!尤其需明令告诫百姓:严禁捕食鼠、兔、旱獭等啮齿之物! 此乃瘟魔之源!告示需言明,此等野兽身藏,一旦食之,极易引疫上身,祸及全家乃至乡里!过往饥馑之年,或有捕食,然经此大疫,必须禁绝!此非小题大做,乃血泪换来之教训!

文教部尚书神色一凛,深知此事关乎长远,郑重应道:下官谨记!当绘制此类野兽图形,广贴城乡,并编撰俚语歌谣,使妇孺皆知,畏而远之!

一道道指令,再次从内阁发出。帝国的官僚机器,在经历了防疫战争的残酷洗礼后,又马不停蹄地转向了更为庞杂的灾后重建。

基层百态,艰难复苏

政策落实到基层,景象各异,无不透着劫后余生的艰难。

在京师,红娘子的防疫纠察队并未解散,而是转变了职能,成为灾后秩序恢复队。他们的任务从防止人员流动,变成了监督环境清理、维护治安、分发赈济物资。积雪融化后,原本被掩盖的污秽暴露无遗,甚至有些角落还发现了冻毙的尸骸。兵丁们监督着招募来的流民和幸存百姓,将这些最后的死亡痕迹小心地收集起来,集中到城外指定的巨大深坑中进行石灰掩埋。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焦糊味,而是生石灰遇水发热的刺鼻气息和泥土的腥味。

市面上,一些胆大的商铺重新开张,但顾客寥寥。人们依旧心有余悸,行色匆匆,彼此间保持着警惕的距离。茶馆酒肆里,开始有人小声谈论着这场可怕的经历,谈论着沈阁老的铁腕,谈论着那些被焚毁的村庄,语气中充满了复杂难言的情绪。而城门口、市集边的告示栏上,新贴出的图文并茂的告示尤为引人注目,上面画着老鼠、野兔等动物的形象,打上了鲜红的大叉,旁边写着禁食秽毒之源,以防瘟魔再临的醒目大字,引得不少识字的百姓围观议论。

而在广大的乡村,景象则更为凄凉。许多村落人口十不存一,甚至整村死绝,田地荒芜,房屋倾颓。幸存者们面对亲人的离去和家园的破败,神情麻木。地方官府组织的以工代赈成了他们唯一的活路,清理废墟,挖掘埋尸坑,修缮道路……用繁重的体力劳动换取一口活命的粮食。乡绅宗族的力量在灾难中被削弱,官府的权威,尤其是来自中枢的政令,前所未有地渗透到这些基层角落。胥吏们敲着锣,反复宣读着禁止捕食啮齿动物的命令,这对于一些习惯于在田间地头捕捉野鼠、野兔打牙祭的贫苦农民而言,是一个需要时间才能适应和理解的新规矩。

科技转向,反思与奠基

科技部医药研究所内,气氛不再像之前那般绝望,却更加凝重。苏卿卿主持召开了疫后总结会议。室内没有奢华的摆设,只有一块临时找来的、用木炭仔细涂抹过的大木板,上面已经由书记员用石灰笔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要点。

诸位同僚,苏卿卿的声音清晰而冷静,她走到木板前,此次大疫,我辈竭尽全力,然……回天乏术。此非我等之过,实乃格物之学,于医道一途,所知仍浅。然,血泪教训,不可或忘!

她拿起一份厚厚的卷宗:根据太医院与我所汇总之数千病例,吴有性先生《瘟疫论》所载之学说,于此疫病情描述颇为吻合。 其所提、等法,于重症者几无效果,然对部分体质强健之轻症,或有些许延缓病情、令其凭自身元气熬过难关之可能。

接着,她的手指向另一条:我医药所尝试之各类草药方剂,虽无法根治,但诸如金银花、连翘、薄荷等配制之汤饮,在缓解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上,确有一定效果。艾草、菖蒲焚烧之烟熏法,虽无法证实能杀灭,但其驱虫、改善空气之效,应予肯定。

而此次最大之教训,苏卿卿用石灰笔在二字上重重画了一个圈,语气沉重,乃是我等过于执着于寻找,如青霉素,却忽视了最基础、也最有效之公共卫生体系!隔离、消毒、清洁水源、处理粪便与垃圾……此等看似粗浅之事,实乃防疫之根基!还有,必须让天下人知晓,远离、禁食那些可能携带的野兽!

她放下石灰笔,环视众人:接下来,我医药所之首要任务,并非继续盲目寻找特效药,而是联合工部、勘测部乃至文教部,着手制定一系列关乎民生健康之基础标准与规范!包括但不限于:城市污水排放标准、垃圾处理规范、饮用水源保护条例、公共厕所建设与管理章程!同时,我们要协助文教部,将禁食鼠兔等预防知识,编入蒙学读物,使其深入人心!

她的话语,为科技部乃至整个帝国的医疗健康事业,指明了一个全新的、更为务实的方向。格物致用,不再仅仅是追求奇巧淫技,更是要深入到社会运行的细微之处,构建起一道隐形的、却至关重要的健康防线。

帝国隐忧,沈惊鸿的远虑

尽管疫情缓解,重建工作也已铺开,但沈惊鸿心中的忧虑并未减少。他独自站在那幅巨大的地图前,目光越过已然褪去大部分红色标记的京畿,投向了更广阔的北方。

鼠疫的暂时消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严寒。一旦春暖花开,鼠蚤复苏,疫情是否会卷土重来?历史上,明末鼠疫并非单次爆发,而是反复肆虐。那禁食啮齿动物的政令,能否真正在民间推行下去,尤其是在青黄不接的饥荒年月?

更重要的是,此次大疫,暴露了帝国深层次的脆弱。

人口锐减,尤其是北方,劳动力短缺,田地荒芜,势必影响赋税和粮食安全。

军队减员严重,边防力量被削弱。虽然国防部已在着手整编、补充兵员,但训练有素的士兵并非一朝一夕可得。

地方行政体系在高压下虽然运转了起来,但其间的僵化、低效乃至腐败,也暴露无遗。都察院已经收到多起关于地方官在防疫和赈灾中贪墨、渎职的弹劾。

还有那被强行压制下去的民怨,那些在铁律下化为灰烬的生命和村落……这些,都如同地下的暗火,若不妥善疏导,迟早会再次爆发。

不能只低头清理废墟,还需抬头看路啊……沈惊鸿喃喃自语。他深知,预防下一次大疫,远比扑灭这一次更为重要,而这,需要更深刻的变革和更长久的努力。

他回到案前,铺开一张新的奏疏草稿。标题是:《为陈北疆防务、鼓励生育、革新吏治及长远防疫事》。

在这份奏疏中,他计划提出:

一、 趁国防部新立,加速推进北方边防体系的现代化改造,利用铁路加强机动,利用改良火器增强战力,以防备可能因大明虚弱而南下的蒙古残余势力或其他边患。

二、 奏请朝廷出台政策,鼓励生育,招募流民实边,给予开垦荒地者更多优惠,以尽快恢复北方人口与经济。

三、 借此次防疫中暴露出的吏治问题,联合都察院、吏部,推动新一轮的吏治整顿,强调实干与效率。

四、 建议将公共卫生建设纳入地方官考核,并推动在文教部体系下,建立专门的医学堂,系统培养具备新式防疫观念的医官。同时,将禁食可能传播疫病的野生动物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宣传执行。

雪融之后,道路泥泞,却必须前行。瘟魔的阴影暂时退去,但帝国前路上的荆棘,并未减少分毫。沈惊鸿知道,他推动的这场万历革新-天启中兴,远未到可以松懈的时刻。接下来的每一步,从军事到民生,从吏治到教化,都关乎这个被他强行改写了一部分历史轨迹的王朝,能否真正走向那条通往中华联邦的漫漫长路。他提起笔,蘸饱了墨,开始在这新的篇章上,落下沉重而坚定的一笔。那禁食鼠兔的告示,仅仅是这漫长征程中,一个微小却至关重要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