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穿成通房,春芽初绽栖衡门 > 第252章 南水北调(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对于南方水患频发,北方连年干旱的老大难问题,朝堂之上争吵多年也拿不出个根治的法子。

如今一个六品翰林竟提出如此宏大的构想,自然引发了轩然大波。

首辅李时言端坐上位,面色平静地主持着议政,目光沉稳地扫过在场每一位大臣的脸。

果然,奏疏内容一经宣读,质疑和反对之声便如潮水般涌来。

“荒谬!简直是异想天开!”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御史率先发难,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尖锐,

“引江济黄?说得轻巧!这要凿穿多少山岭,跨越多少河谷?

此等劳民伤财之举,堪比隋炀帝开运河,恐非福国,实乃祸国之始也!

首辅大人,此事万万不可!”

“王大人所言极是!”

另一位官员立刻附和,脸上写满了不以为然,“且不说工程浩大,难以成功。

单说这水,南方之水性与北方不同,强行引入,是否会破坏北方水土,导致盐碱之患?

此乃违背天时地利之举!

林侍讲年轻气盛,有此空想不足为奇,然则付诸朝议,未免儿戏!”

保守派的官员们纷纷点头称是,交头接耳间,尽是“此子狂妄”、“纸上谈兵”的论调。

就在反对声浪高涨之时,一个沉稳而有力的声音响起了。

“诸位同僚,且听老夫一言。”

内阁大学士赵士荣缓步出列,他作为林景衡的外祖父,又是清流派的中流砥柱,此刻面色肃然,目光炯炯地扫过众人。

“《尚书》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如今南涝北旱,百姓流离,饿殍时有传闻,实乃我大明心腹之患。

林侍讲此疏,或许构想大胆,然其‘引南济北’之思,却是直指问题之核心!

其心系黎民,敢于任事之忠忱,难道不值得嘉许吗?”

他环视众人,语气转为深沉:“更何况,诸君细看疏中内容,林侍讲再三强调:

此乃千古巨工,不宜贸然兴举,奏请先行派遣专员,实地勘察测量,评估其可行性。

此等谨慎务实之态度,步步为营之方略,岂是空谈妄议之辈可比?

老夫观其为人,沉稳练达,绝非信口开河之徒。

若因惧怕艰难便固步自封,遇事只知空谈反对,我大明又何来开拓进取之精神?

首辅大人,老臣以为,此事值得深究,勘察之议,可行!”

赵士荣这番话,既肯定了林景衡的初心和见识,又点明了他提议的谨慎步骤。

一下子将议题从“要不要干”拉回到了“要不要先去查勘清楚”,占据了道理的制高点。

紧接着,户部尚书杜尚书也出列了。

杜尚书语气带着精明与谨慎:“首辅大人,赵阁老所言,切中要害。

治国如持家,开源节流,量入为出。

如此牵动国本的宏大工程,若不经详勘便仓促上马,一旦有失,耗损的将是倾国之财,动摇的是国本之基。

届时,你我皆将成为千古罪人。

林侍讲提请先行勘察论证,摸清底细,再议后续,实乃老成谋国之举,将风险控于最小。

臣,附议赵阁老之言。”

工部尚书原本捻着胡须,眉头紧锁,他初看条陈时也觉得这翰林小子异想天开,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

但此刻细听赵、杜二位重量级人物之言,再回想那条陈中对淮河、汉水等水系颇为内行的分析,确实并非全然外行的胡说。

工部尚书沉吟片刻,感受到李首辅投来的目光,终于清了清嗓子,出列奏道:

“首辅大人,赵阁老、杜尚书所言,确有道理。

南北水利牵涉甚广,地形水势错综复杂,非身临其境不能知其艰险。

贸然兴工,确非良策。

臣提议,可由我工部都水清吏司,选派一员精通河务、干练稳妥的郎中,协同林侍讲,组成勘察使团。

令其先行奔赴江淮、黄淮流域,详细勘测地形水势,博采地方官吏及老河工之议,详议引水之可能性与具体路线,并初步估算工费,限期回奏。

如此,既不失探究之心,亦能将风险控于掌中,方为稳妥之道。”

有了这三位掌管着清议、钱粮、技术的重臣相继表态推动。

尤其是主管技术和钱粮的工部、户部都认为应该先去“看看再说”,原本激烈的反对声浪顿时小了许多。

许多中间派的官员也开始觉得,先去勘察一下,似乎也没什么坏处,总比在这里空吵强。

首辅李时言始终静听各方言论。

此刻见火候已到,方才缓缓开口,声音平和中带着决断:

“诸公之意,老夫已尽知。

林景衡所奏,虽显宏大,然其提请先行勘察之议,不失为稳妥。

南涝北旱,关乎国计民生,不可不察。

便依工部所奏,着都水清吏司郎中张淮贤为勘察正使,御前侍讲林景衡为钦命勘察副使。

即日筹备,巡行相关水域,详加勘测,限一年内,将勘察结果并可行性议论,详细回奏。

今日殿议之情,老夫会即刻具本,呈报圣览,请皇上最终定夺。”

会议散去,李时言回到值房,立刻铺开奏本,将今日殿议经过,各方争论,以及最终形成的“派遣勘察使团”的建议,工整书写。

吩咐身边亲信:“速将此本,送至西苑,呈交黄锦公公,请转御览。”

在西苑精舍之内,嘉靖帝身着道袍,正在蒲团上静坐。

大太监黄锦轻手轻脚地进来,将李时言的奏本恭敬地放在一旁的紫檀小几上,低声道:

“皇爷,李首辅将今日文华殿殿议水利疏的结果呈来了。”

嘉靖帝眼皮微抬,瞥了一眼那奏本,并未立刻去看,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吵出个结果了?”

黄锦躬身回道:“回皇爷,据首辅奏称,诸位大臣商议后,觉着林侍讲所请先行勘察之议,颇为稳妥。

已拟定由工部郎中张淮贤与林侍讲一同前往勘察,限期回奏。”

“嗯。”

嘉靖帝从鼻子里哼出一声,不置可否,重新阖上眼帘,仿佛对此等“俗务”并不十分在意,只是摆了摆手。

黄锦会意,悄无声息地退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