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渔夫:我的渔村首富路 > 第166章 考察与认可,以及深海的回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6章 考察与认可,以及深海的回响

赵老板的消息很准。

没过一周,镇渔业办的电话就打到了村委会,通知说县里和市里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考察团,将于三日后抵达东源村,重点考察林凡的“现代海洋牧场示范项目”。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全村。

老村长红光满面,挨家挨户叮嘱,要把村里村外打扫干净,给考察团留个好印象。

村民们也与有荣焉,毕竟林凡的成功,也让东源村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渔村有了名气。

林凡这边,则进入了紧张的筹备状态。

他并没有刻意去粉饰什么,而是要求阿明和小玲将日常的工作流程规范化、可视化。

“海丰号”被彻底清洗保养,甲板上的工具摆放井然有序。

深海网箱区域,投喂记录、鱼群健康观察日志一应俱全。

渔场这边,小玲制作了简单的示意图,清晰地标注了海藻区、贝类养殖区、以及人工鱼礁的分布,旁边还附上了【水质测试纸】定期监测的数据图表(隐去了系统来源,只显示结果)。就连冷链中心,也整理了货品进出库记录和温控日志。

林凡要呈现的,不是一个凭空出现的奇迹,而是一个有数据、有流程、可复制、可持续的现代化养殖模式。

考察日当天,三辆公务车驶入东源村。

由县海洋与渔业局领导带队,市里的水产技术推广站专家、政策研究科室人员组成的七八人考察团,在老村长和林凡的迎接下,走进了这个焕发着别样生机的小渔村。

考察过程按部就班。

林凡担任主要讲解,他语气平稳,条理清晰,没有夸夸其谈,更多的是用数据和事实说话。

“我们采用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的理念,上层龙须菜吸收富营养盐,释放氧气;中层养殖的黑鲷鱼苗,可以控制藻类过度繁殖,同时其排泄物又能为底层贝类提供部分营养;底层投放的牡蛎、扇贝等滤食性贝类,能进一步净化水质……这是我们定期监测的水质参数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到,氮磷含量保持在一个较稳定的较低水平……”

专家们听得频频点头,不时拿出本子记录,或拿出手机拍照。

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渔民的成功,更是一种符合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方向的、具有推广价值的实践。

在参观深海网箱时,考察团看到了网箱中东星斑优美的游姿和良好的长势。

林凡适时地介绍了网箱的抗风浪设计、日常管理要点以及经济效益初步分析。

“利用天然上升流区域设置网箱,想法很好,节省了增氧能耗,也契合鱼类习性。”

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一位老专家赞许道,“小林同志,你不仅是敢闯敢干,更重要的是肯动脑筋,讲究科学。”

考察临近尾声,在村委会议室举行的简短座谈会上,带队的县局领导做了总结发言,高度肯定了林凡的探索精神和发展模式,称之为“东源模式”,并表示将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给予重点支持和宣传推广。

考察团的车队离开后,东源村仿佛还沉浸在一种兴奋的余韵中。

老村长用力拍了拍林凡的肩膀,眼眶有些湿润:“好小子,给咱东源村长脸了!”

村民们也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表达着祝贺和佩服。

林凡一一回应,脸上带着谦和的微笑,心中却波澜不惊。

他知道,官方的认可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了资源和名声,也意味着更高的关注度和潜在的要求。

——

夜色深沉,白天的喧嚣彻底沉淀下来。

林凡独自坐在办公室里,电脑屏幕上同时开着几个窗口:一边是声呐浮标传回的加密数据流,一边是他正在设计的自研潜水装备的结构草图,还有一边是气运系统的界面。

白天的成功考察,带来了不小的“正向行为”反馈,气运值有明显的增长,已经逼近下一个阶段性门槛。

他能够感觉到,系统似乎即将解锁新的功能或者更高阶的兑换选项。

他的目光聚焦在声呐数据上。

白天忙于接待考察团,直到现在才有空仔细分析。

数据记录显示,就在考察团在村里听取汇报的那段时间,位于祭坛海域最深处的四号浮标,捕捉到了一段持续约三分钟的异常低频声波。

这段声波并非船只发动机或已知海洋生物的叫声,其频率极低,波段特殊,带着一种规律性的震颤,仿佛某种庞然大物深沉的呼吸,又像是古老地层在缓慢挤压摩擦。

更让林凡在意的是,这段声波的出现,与他气运值的显着增长,在时间点上存在一种微妙的巧合。

是巧合吗?还是说,那片深海的未知存在,与他这个“气运”持有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尚未可知的联系?

古老的“南珠遗族”祭坛,汇聚的“丰饶”之力,吸引的不仅仅是鱼群,还有这深海的守护者(或者说,居住者)?

他调出之前记录到的巨型生物能量信号,与这次的声波数据进行比对。

虽然信号类型不同,但出现的位置和那种蕴含的、令人心悸的磅礴生命力,却如出一辙。

“万洋渔业”寻找的,会不会不仅仅是祭坛本身,也包括了这个神秘的深海生物?或者说,他们知道这生物的存在,并想利用它?林凡的思绪在黑暗的海洋与复杂的人心之间穿梭。

他关掉数据界面,再次看向那份潜水装备设计图。

普通的潜水装备,极限深度和安全性都难以满足探索那片深水区的需求。

他需要更先进的技术。

系统界面上,那个【初级深海潜水维生系统(简化版)】的图纸兑换要求依然高昂,但他注意到,在其下方,出现了一个新的、灰色未解锁的标签:【基于现有材料与技术的适应性改造指南】。

这个新选项需要的气运值要少很多,似乎是在引导他,如何利用现实世界中能够获取的材料和设备,进行符合当前科技水平的“升级改造”。

林凡眼神一亮。

这才是更稳妥、更隐蔽的路径。

直接拿出超越时代的技术图纸风险太大,但如果是在现有装备基础上,融入一些系统提供的“灵感”和“优化思路”,自己动手改造出一套性能更优异的潜水系统,则合理得多。

他立刻投入气运值,兑换了这个【适应性改造指南】。

大量的信息流涌入脑海,并非完整的图纸,而是一些关键的技术要点、材料替代方案、结构强化思路以及应急处理预案。

比如,如何选用更高强度的民用级钛合金部件替代普通钢材,如何优化供气回路以减少氮醉风险,如何加装一套简易的水下推进和平衡系统……

有了这些指引,他之前采购的那些零配件和学习的知识,仿佛瞬间被串联了起来,有了明确的方向。

林凡拿起笔,在之前的设计草图上快速修改起来。

灯光下,他的身影显得专注而坚定。外界的认可与喧嚣已经成为过去,他未来的战场,依旧在那片深邃而神秘的大海之中。

与“万洋渔业”的博弈,与深海未知的对话,现在,才刚刚进入更深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