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朕,现代社畜穿成昏君后躺赢了 > 第191章 招聘 “老师”:找 “懂杂学” 的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1章 招聘 “老师”:找 “懂杂学” 的人

京城南门外的告示栏前,挤得里三层外三层,百姓们踮着脚往墙上看,有的还大声念着告示上的字,引来阵阵惊叹。告示是用粗墨写的,字大清晰,末尾盖着皇宫的朱印,最显眼的是中间那句 ——“招聘新式学堂先生,无需饱读圣贤书,会算账、懂手艺、能画者优先,待遇从优,管三餐”。

“无需圣贤书?还管三餐?” 卖菜的张大妈凑在最前面,指着 “会算账” 三个字,笑着对旁边的李大爷说,“这不就是说张掌柜吗?他天天给人算布价,比谁都精,去当先生正好!”

李大爷也点头,眼睛盯着 “懂手艺” 那栏:“俺看王师傅也合适!他修农具、做杆秤,啥都会,教孩子们‘巧劲’肯定行!”

人群里的小李子挤来挤去,手里举着张刚画的表情包,上面是个卡通先生在教算账,边挤边喊:“还有画匠!春桃姐姐画得好,俺也能帮忙!陛下说了,要教孩子们画漫画学历史!”

告示贴出去不到半个时辰,就有人主动找上门 —— 先是张掌柜,他穿着新浆洗的布衫,手里拿着个账本,账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是他这几年给百姓算的布价、粮价。“陛下,俺听说学堂招算账先生,” 张掌柜把账本递到林风面前,有些紧张地说,“俺没读过圣贤书,就会算账,用账本教孩子们,保证他们能学会怎么算馒头钱、布价,以后不被坑。”

林风翻开账本,上面不仅有数字,还有张掌柜画的小图 —— 比如算 “三尺布两文钱”,他就画三根短横线代表布,旁边写着 “两文”,简单明了。“太好了!” 林风笑着说,“就用你的账本当教材,教孩子们‘算账课’,你平时怎么给百姓算账,就怎么教他们。”

张掌柜刚放下心,外面就传来一阵 “叮叮当当” 的声音 —— 是工匠王师傅,他扛着个工具箱,里面装着小杆秤、短木棍、小木桶,都是之前准备物理课的工具。“陛下,俺来应聘‘巧劲课’先生!” 王师傅放下工具箱,拿起根木棍和块石头,当场演示起来,“您看,这木棍垫块石头,就能撬起石头,俺教孩子们的时候,让他们自己动手试,保证学得快!”

林风看着他熟练的动作,又看了看工具箱里打磨得光滑的小杆秤(特意做小给孩子用的),立刻点头:“就你了!孩子们动手实践,比光听道理强,你这工具准备得正好。”

最后来的是画匠陈小哥,他是春桃的远房表弟,平时在街头画肖像,也会画些年画,听说学堂招画漫画的先生,特意带着自己的画稿来的。画稿上有 “农夫种地”“商贩算账” 的场景,线条简单却生动,还有几幅是模仿春桃的表情包,画着卡通人物认假币,逗得林风直笑。“俺能把历史故事画成这样,” 陈小哥指着画稿上 “先帝送粮” 的场景,“孩子们一看就懂,比写字记得牢。”

林风接过画稿,觉得和春桃、小李子的风格很搭,当即决定让他和春桃一起负责 “漫画历史课”,还让小李子当他的帮手,一起修改教材插图。

师资刚定下来,张掌柜就迫不及待地想试教 —— 他在青龙庙的大殿里摆了几张木桌,找了几个附近的孩子当学生,手里拿着账本,开始教 “乘法口诀”。“二三得六,就是两个三文钱,加起来六文,” 张掌柜指着账本上的小图,“比如两个馒头,每个三文,一共六文,记住了吗?”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头,小李子在旁边急了,凑过去说:“张掌柜,俺有个办法更简单!比如算‘二三得六’,就先算 2+2+2=6,或者 3+3=6,用凑十法,比如算‘三七二十一’,先算 3x10=30,再减 3x3=9,30-9=21,算得更快!”

张掌柜愣住了,他这辈子算账都是靠口诀和算盘,从没听过 “凑十法”。林风笑着接过话,拿起个小石子演示:“比如你有三堆石子,每堆七个,不用一个一个加,先算三堆十个是三十,再减去三堆多算的三个(每堆多算三个),就是二十一,是不是快多了?”

张掌柜赶紧用算盘算了一遍,果然比传统口诀快,忍不住惊叹:“陛下,这方法太妙了!俺之前算大数字总出错,用这凑十法,又快又准,以后教孩子们就用这个!”

孩子们也兴奋起来,拿着小石子跟着算,不一会儿就学会了 “三七二十一”“四八三十二”,还能自己算 “五个馒头多少钱”,引得王师傅和陈小哥都围过来看,忍不住跟着学。

可热闹没持续多久,庙门口就传来了熟悉的脚步声 —— 李老儒带着几个国子监的儒生,手里捧着《论语》,脸色比上次看到漫画时还严肃。“陛下,您怎么能让账房、工匠、画匠当先生?” 李老儒走到大殿中央,声音里满是不满,“教书育人是圣贤之事,岂能让这些‘市井之人’沾染?臣请陛下任用儒生,教孩子们读圣贤书,明礼义廉耻!”

旁边的儒生也跟着附和:“是啊陛下!账房只会算账,工匠只会做活,画匠只会画些小儿科的画,他们懂什么礼教?孩子们跟着他们学,只会变得市侩,忘了圣贤之道!”

林风没生气,反而笑着说:“老儒别急,不如你们先听听课,看看他们教的是不是‘市侩’,孩子们是不是愿意学。要是你们觉得不好,再商量任用儒生也不迟。”

李老儒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 —— 他倒要看看,这些 “市井之人” 能教出什么来。

众人重新坐下,张掌柜继续教 “凑十法”,孩子们拿着小石子算得不亦乐乎,有的还举手提问 “四个馒头多少钱”;王师傅则带着几个孩子,用小木棍撬石头,教他们 “杠杆省劲”,孩子们亲自试过,都兴奋地喊 “真的省劲!”;陈小哥和小李子一起,画 “先帝送粮” 的漫画,孩子们围着看,还能说出 “先帝给百姓送粮” 的故事,比背《论语》时认真多了。

李老儒和儒生们站在旁边,一开始还皱着眉,可看着看着,渐渐松了眉头 —— 张掌柜教的算账,孩子们能用在买东西上;王师傅教的 “巧劲”,孩子们能用来帮家里干活;陈小哥画的漫画,孩子们能记住历史故事,这些都是圣贤书里没教,却对百姓过日子有用的东西。

尤其是听到张掌柜用 “凑十法” 算对了一个复杂的粮价,李老儒忍不住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偷偷记下来 —— 他之前算国子监的粮账,总因为数字大出错,这 “凑十法” 正好能用;看到王师傅教孩子们用木棍修好了庙门口的破板凳,另一个儒生也悄悄摸出纸笔,记下 “杠杆修东西的窍门”;甚至有个年轻儒生,凑到陈小哥旁边,问 “怎么画才能让孩子们记住历史故事”,想回去教自己的弟弟。

课上完后,林风笑着问李老儒:“老儒,您觉得他们教的怎么样?是不是‘市侩’?”

李老儒脸上有些发烫,收起小本子,拱手道:“陛下,臣之前确实有失偏颇。这些先生教的虽然不是圣贤书,却都是百姓用得上的学问,孩子们愿意学,也能学会,比光教《论语》管用。只是…… 臣还是希望,能在学堂里加一节圣贤课,让孩子们既懂过日子,也懂礼义,两全其美。”

“当然可以!” 林风点头,“以后每天下午,就请您和儒生们来教一节圣贤课,不用教晦涩的,就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些浅显易懂的道理,结合孩子们学的算账、手艺,让他们知道怎么做人,怎么好好过日子。”

李老儒喜出望外,赶紧答应下来,还主动提出要帮张掌柜整理算账口诀,把圣贤道理融入进去,比如算 “公平买卖” 时,教孩子们 “不坑人、不骗人”,让课程更有意义。

师资团队彻底组建起来后,众人立刻忙起来:张掌柜和李老儒一起整理 “算账课” 教材,把 “凑十法” 和圣贤道理结合,编出 “公平算账,不欺弱小” 的口诀;王师傅带着工匠们,做了更多适合孩子用的小工具,比如迷你杆秤、小木桶、短木棍,还在庙院里挖了个小水坑,方便教 “浮力”;陈小哥、春桃和小李子一起修改漫画历史稿,把李老儒讲的圣贤道理融入进去,比如在 “先帝送粮” 的漫画旁,加了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孩子们既看画,也懂道理。

可忙到傍晚,新的问题出现了 —— 王师傅做的小工具太多,庙院里摆不下,孩子们动手实践时容易挤到;陈小哥的漫画稿虽然简化了线条,刻版工匠还是觉得 “人物太多,刻起来费时间”,批量印刷恐怕赶不上学堂开课的日子。

“这可咋办?” 王师傅看着堆在院里的小工具,愁得直挠头,“总不能让孩子们轮流实践吧?那样学得太慢了。”

陈小哥也皱着眉:“要是刻版赶不上,孩子们开学只能看手抄稿,既麻烦又不清楚。”

林风看着院里的工具和桌上的漫画稿,沉吟道:“工具的事,咱们把庙院的角落隔成几个小区域,每个区域放一种工具,孩子们分组实践,既能保证安全,也能学得快;刻版的事,让工匠们先刻常用的插图,比如‘算账’‘杠杆’‘先帝送粮’,其他的后续再补,先保证开学能用上教材。”

众人点头,刚想按这个办法筹备,边境密探又匆匆赶来,手里拿着封信:“陛下,边境将军来信说,百姓们听说学堂要开课,都盼着能尽快派先生过去,还说他们能帮忙建校舍、做工具,就是缺会算账和画漫画的先生,想请京城先派两位过去指导。”

林风接过信,心里清楚 —— 边境的需求迫切,可京城的学堂还没开课,师资也刚组建好,派谁过去成了难题。他看着眼前忙碌的张掌柜、王师傅和陈小哥,又看了看信上 “百姓盼先生” 的字眼,陷入了沉思。

夜幕降临时,青龙庙的烛火还亮着 —— 张掌柜在整理教材,王师傅在调整小工具的尺寸,陈小哥在修改漫画稿,李老儒则在旁边帮忙,把圣贤道理融入课程;小李子跑前跑后,帮着递纸笔、搬工具,还时不时凑到林风身边,问 “边境啥时候能有学堂,俺能不能去教漫画”。

林风站在烛火旁,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满是感慨 —— 新式学堂的师资虽然组建起来了,却还面临着实践场地、教材印刷、边境支援等诸多难题,可看着众人忙碌的身影,看着他们对 “教百姓学知识” 的热情,他又充满了信心。

“边境的事,咱们先派陈小哥和张掌柜的徒弟过去,” 林风终于下定决心,对众人说,“陈小哥教他们画漫画,张掌柜的徒弟教算账,等京城的学堂走上正轨,再派更多先生过去。咱们一步步来,既要办好京城的学堂,也要让边境的百姓能学知识、过好日子。”

众人齐声应和,陈小哥更是兴奋地说:“陛下放心!俺一定把漫画教好,让边境的孩子们也能看着画学历史,记住先帝的功劳!”

庙外的夜色中,密探拿着林风的回信,快马加鞭赶往边境 —— 信里写着 “京城学堂即将开课,先派两位先生支援,后续会有更多师资和教材”,这封信,承载着边境百姓对知识的渴望,也承载着大炎 “教化兴邦” 的希望。

一场围绕 “新式师资” 的招聘与筹备,在解决难题和响应边境需求中推进着。而这账房、工匠、画匠组成的多元师资团队,不仅打破了 “只有儒生能教书” 的传统,更成为新式学堂的核心支撑 —— 他们用百姓熟悉的语言、实用的技能,让知识真正走进百姓的生活,让大炎 “好日子” 的根基,在教书育人中扎得更稳、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