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世界地图上无法标注的某个坐标深处,组织的数字心脏正以超越这个时代数十年的技术频率搏动着。这是一个被多重加密协议和物理隔离保护起来的空间,没有窗户,没有自然光,只有服务器机柜指示灯幽绿的荧光如同呼吸般明灭,冷却系统发出低沉恒定的嗡鸣。空气中弥漫着经过严格过滤的、带着些许臭氧味道的冰冷气息。

无数数据流如同黑暗宇宙中无声穿梭的星尘,沿着错综复杂却又秩序井然的加密轨道奔腾不息,最终汇入一个庞大、冰冷、纯粹以逻辑和效率为最高准则的信息处理核心。全息投影屏上,数以亿计的信息碎片被分类、标记、分析,如同一条由光与代码构成的银河,在虚拟的穹顶下缓缓旋转。

在这片数据星海的中央,端坐着组织的二号人物——朗姆。他如同一个隐匿在庞大蛛网最深处的古老蜘蛛,以其近乎病态的多疑和滴水不漏的谨慎,掌控着这张覆盖全球的情报巨网。关于他的真实样貌,组织内部流传着各种互相矛盾的传闻:有人说他年老体衰,终日与医疗器械为伴;有人说他面目可憎,因早年的事故而不得不隐藏真容;但更多关于他的信息,则被有意地抹去,只剩下一片令人不安的空白。然而,他的意志,他那双仿佛能穿透一切迷雾的审视目光,却通过无数的终端、加密频道和忠诚(或被迫忠诚)的下属,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一份由智能算法初步筛选出的、关于日本近期社会新闻及异常事件的每日摘要,被系统赋予了较高的优先级,悄无声息地呈现在他的主工作界面上。无数的新闻标题、关键词、地理位置数据和人物关系图谱如同瀑布般滚过,其中两条看似普通、分属不同领域的信息,被分析系统用醒目的琥珀色高亮标记,旁边自动生成了红色的关联性提示符和概率评估。

这两条信息分别是:“高中生侦探工藤新一于多罗碧加乐园离奇失踪,警方搜寻多日无果”与“昔日庸侦探毛利小五郎异军突起,‘沉睡’破案模式引发媒体与社会关注”。

朗姆那经过特殊处理的、非男非女、毫无情绪起伏亦无任何口音特征的电子合成音,在只有他特定脑波频率才能激活并接收的加密通讯频道里响起。声音平稳得像是一条直线,却带着一种足以冻结空气的冰冷审视意味,每一个音节都仿佛经过精密的计算:

“工藤新一……”他似乎正在调取记忆库中和外部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全息屏上立刻浮现出工藤新一的档案照片、破获案件的新闻报道截图、社交媒体上的讨论热度趋势图,“……年龄17岁,帝丹高中二年级学生,近半年在日本关东地区媒体上频繁出现,被冠以‘平成年代的福尔摩斯’称号。解决了杯户市饭店连环枪击案和月影岛巨额遗产纠纷案,表现出超越年龄的观察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就这么……毫无征兆地消失了?” 最后的疑问句,语调没有任何上扬,但其中的审视意味却更加浓重。

“是的,朗姆大人。”一个恭敬的、属于人类男性的声音在频道另一端响起,语气小心翼翼,带着几乎凝成实质的敬畏,甚至能隐约听到一丝因紧张而产生的细微颤抖。“根据我们渗透进警视厅搜查一课的特殊渠道反馈,警方在多罗碧加乐园后台区域的事故现场,只发现了他的随身衣物、鞋袜、一部屏幕碎裂的手机以及乐园门票存根。现场没有检测到明显血迹,没有发现激烈搏斗的痕迹,更重要的是,没有找到任何属于工藤新一的生物组织或遗体。目前的内部结论倾向于‘遭遇未知势力绑架或专业性杀害,尸体被极其专业的手法转移或处理’。公开报道则出于稳定舆论等因素考虑,多以‘失踪’定性,但调查方向已暗中转向恶性事件。”

朗姆的“视线”(如果他还有实体感官的话)或许正停留在工藤新一那张年轻、自信、眼神锐利的档案照片上,分析着这张面孔背后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Gin 和 Vodka……”他话锋突然一转,如同最精准冰冷的手术刀,切入关键点,“调取他们上周的详细行动日志。他们的活动区域与精确时间戳,与这个侦探的失踪地点和具体时段,是否存在地理与时间上的重叠区间?”

频道另一端沉默了几秒,只传来快速敲击键盘和系统查询的细微声响,显然是下属在紧急调阅和核对高度加密的行动日志。“……回禀朗姆大人,记录确认,Gin 和 Vodka 于上周六晚19:30至21:15时间段内,确实在多罗碧加乐园内部及周边预定区域,执行了对关西组的‘暗影之蛇’软件交易及后续的……标准清理任务。任务编码:t-734b。”

“交易目标与潜在知情者的最终状态?”

“已全部确认清除,未留任何后患。现场处理符合标准流程,未发现任何可能指向组织的物证或线索。Gin 大人的行动效率与处理手段,一如既往的干净、利落、可靠。”下属连忙补充,试图强调琴酒的执行力和对组织的绝对忠诚,以期打消可能存在的疑虑。

“嗯。”朗姆发出一声简短的、无法解读其满意与否的电子音,似是认可,又似是更深层次的思考被触发。“Gin 的行动效率和对组织的忠诚度,在过往记录中,确实毋庸置疑。”他先是程式化地肯定了一句,但这显然并非他关注的重点,只是陈述一个事实,“但是……” 频道里的气压仿佛骤然降低,“一个近期声名鹊起、行事风格并不低调、且具备一定观察与推理能力的高中生侦探,其失踪的精确时间与地点,恰好在 Gin 执行涉及灭口的清理任务的同一时间窗口、同一地理坐标点上。这两条原本看似毫不相干、平行运行的线,在这个特定的时空节点上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交集。计算一下,这种‘巧合’在随机概率模型下的出现几率是多少?我需要一个确切的数值评估。”

他并不怀疑琴酒会背叛组织,也不认为以琴酒的能力会犯下留下明显证据或疏忽目标的低级错误。但他的思维方式建立在“绝对控制”和“风险最小化趋近于零”的基石之上。任何无法用现有情报和逻辑链条完美解释的“巧合”,任何可能打破组织赖以生存的“隐秘”这潭静水的“涟漪”,无论其表面看起来多么微不足道,在他眼中,都可能意味着水下隐藏着尚未被察觉的巨大礁石,或是正在悄然靠近的危险生物。他习惯于将一切变量,尤其是那些哪怕只有一丝可能接触到组织活动边缘的“变量”,都置于高倍率的逻辑放大镜下进行反复观察和推演。

“关于这个工藤新一,”朗姆的电子音调似乎微微降低了几个赫兹,带着更强的、无形的压迫感,仿佛冰冷的金属触手缓缓收紧,“我们组织自身的情报网络,基于现有所有信息,能否给出‘生物学上的确认死亡’这一最终判定?”

“这……这个……”下属的声音显得有些为难,甚至能想象出他额角渗出汗珠的样子,“从现场发现的遗留物证来看,强烈暗示其已遭遇不测,结合失踪时长,生存几率在常规判断中极低。但……严格遵循确认原则来说,没有发现并验证其遗体,就无法进行dNA级别的最终生物学确认。警方目前的结论,也是基于物证环境分析和失踪时间概率模型做出的、高达95%的倾向性推断,但仍保留了5%的不确定性窗口。”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朗姆的声音陡然变得如同两块生锈的金属在相互摩擦,冰冷、滞涩,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这是我们组织在处理可能产生后续影响的目标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尤其是在……动用了 Aptx-4869 之后的情况下,更应恪守这一原则,确保万无一失。”他特意清晰而缓慢地强调了那个药物编号,仿佛要在下属脑海中刻下印记。作为组织的核心高层与决策者之一,他深知 Aptx-4869 项目对于组织未来战略的意义,也完全了解其目前仍处于不稳定的实际测试阶段。理论上设计完美的细胞级毒药,在投入大规模实战应用前,任何一个非典型的应用案例,任何一个偏离预期的结果——尤其是像这样“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悬案——都值得投入资源进行最深层次的究因分析。工藤新一这个案例,结合Aptx-4869的使用背景,在他那由逻辑和风险构筑的内心世界中,敲响了一记虽然微弱、但其振动频率却不容忽视的警钟。

“属下明白!万分抱歉!”下属的声音立刻变得高度紧张,几乎要破音,“我们会立刻提升对此事的监控等级!加倍渗透警方调查核心层,同步启动我们所有的独立情报渠道与外围眼线,对工藤新一的生死状态进行多路径、交叉式核实!重点排查东京都及周边所有医疗机构、地下黑市诊所、非法人体器官交易链、出入境管控系统异常记录,以及所有理论上可能的藏匿点!一有确凿信息,立刻向您汇报!”

“嗯。”朗姆的注意力,如同最高精度的探照灯,平稳而无可抗拒地移向了另一条被高亮的信息,“那么,这个几乎与工藤新一失踪案发酵期同步开始活跃的……‘沉睡的小五郎’,又是怎么回事?”全息投影上,毛利小五郎那张带着几分宿醉未醒的颓废和长期不得志的茫然的大头照被放大,旁边罗列着他简单到近乎苍白的生平履历:前警视厅搜查一课刑警,因在一次抓捕行动中枪法失准误伤人质而被劝退,转型成为私家侦探后业绩长期平平,酗酒、好赌、迷恋赛马坊间皆知,从业十余年几乎没有任何值得记录的亮眼表现……

“一个在平庸和失败中浸淫了半辈子的前警察,一个几乎被行业遗忘的三流侦探……”朗姆的电子音里听不出任何诸如嘲讽或轻蔑的情绪,只有纯粹的、基于冰冷数据的逻辑质疑,“却在最近短短一两周内,如同被某种未知力量加持,连续以‘在深度睡眠状态中进行堪比计算机般精密的现场推理’这种有悖常理的方式,接连破解了数起连专业刑警都感到棘手的复杂案件,从而迅速蹿红,吸引了媒体和公众的大量注意力?” 全息屏上开始快速滚动展示“沉睡的小五郎”近期破获的几起案件简报,其推理之精准、逻辑之严密,与毛利小五郎过往的表现形成了刺眼的反差。“查清他的所有底细。包括但不限于他的直系及旁系社会关系网、近期异常的资金流动情况、精确到分钟的活动轨迹记录,以及最重要的——他这种近乎‘突变’的‘能力’背后,是否存在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是突然开窍?是背后有高人指点?还是某种……我们尚未知晓的伪装?” 朗姆的措辞依旧平稳,但那份“不喜欢的”情绪,却通过加重“变量”和“突变”这两个词,清晰地传递了出去。

一个被证明平庸了数十年的人,突然获得了近乎神启般的超凡推理能力?这在朗姆基于无数人类行为模式数据建立的认知模型里,其发生的自然概率无限趋近于零。这种剧烈的、不符合基本逻辑和人物行为曲线的“变化”,远比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更值得警惕和深究。变化,尤其是无法预测、无法用现有模型解释的剧烈变化,往往意味着有未被掌控的外部因素强力介入,或者,这本身就是一层精心编织的、用于掩盖其他目的的伪装。

“是!朗姆大人!我们立刻调动资源,对毛利小五郎及其经营的侦探事务所,乃至其女儿毛利兰的社会关系,展开全方位、无死角的背景调查与秘密监控!包括电子通讯监听、行踪物理跟踪、社会关系深度挖掘!”下属毫不犹豫地领命,声音中带着执行铁律般的坚决。

加密通讯悄无声息地终止,频道恢复了近乎绝对的死寂,仿佛刚才那段对话从未发生过。但在虚拟与现实的交错空间中,一道道新的、标着最高优先级的指令已经如同被惊扰的毒蜂群,携带着朗姆那冰冷而绝对的意志,撕裂数据的屏障,向着东京的方向疾驰而去。

朗姆那无形的、由数据、逻辑和极致多疑构筑而成的疑虑,并未因通讯的结束而有丝毫消散,反而如同被投入绝对平静湖面的那颗石子,漾开了一圈圈不断向外扩散、层层递进、永无止境的涟漪。工藤新一的生死,从一个原本可以忽略不计的社会新闻事件,升级成了一个他必须得到确切答案的、带有潜在未知风险的待解谜题。而毛利小五郎的异军突起,则像是一颗突然出现在组织既定观测星图之外的、亮度异常且运行轨迹诡谲的新星,引起了他最高级别的警觉和审视。

他习惯于,也必须将所有这些可能触及组织边界、可能干扰组织行动、或可能带来任何形式不稳定因素的“变量”和“异常”,都纳入其严密无缝的监控网络之中,进行分析、评估,并在必要时……予以清除。

此刻,一道冰冷、无情、不带任何人类情感、来自组织最高权力层之一的审视目光,已经如同无形的探照灯光束,跨越千山万水,精准而残酷地投向了东京都米花町五丁目39番地的那栋略显陈旧的三层小楼——毛利侦探事务所。同时,这道目光也如同最敏锐的探针,更深、更锐利地刺入了那个围绕着“已死”高中生侦探工藤新一而弥漫的、尚未散尽的重重迷雾之中。

阴影,开始向着那看似寻常的光明之地,无声而坚定地蔓延。命运的棋盘上,又多了几位不自知的棋子,而执棋者,则在暗处睁开了冰冷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