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 > 第618章 苏清鸢的“药材普查”,完善医疗体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18章 苏清鸢的“药材普查”,完善医疗体系

景和三年暮春,草木蔓发,万物勃兴。苏清鸢坐在长乐宫的暖阁内,案上摊着全国各地惠民医馆的呈报文书,眉头微蹙。自惠民医馆在全国推广以来,虽已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核心问题,但新的挑战也逐渐显现——各地药材种类繁杂,部分地区有疗效显着的本土草药,却因缺乏系统记载而未被广泛应用;同时,一些医生对异地药材的药性、用法了解不足,导致诊疗效果参差不齐。

“医疗体系的完善,离不开药材的支撑。”苏清鸢召来太医院院判与惠民医馆总领,语气坚定,“大靖地大物博,山川河流间藏着无数天然草药,这些都是百姓治病的宝贵财富。朕决定,开展‘全国药材普查’,组织专业团队分赴各地,系统记录本土草药的种类、药性、用法,编撰成《大靖草药图谱》,为全国惠民医馆提供统一、全面的药材参考。”

太医院院判躬身应道:“皇后娘娘英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各异,草药资源极为丰富,但此前缺乏系统普查,许多珍贵草药隐于山野,未能发挥救治作用。开展普查既能丰富药材种类,又能完善医疗体系,实乃利国利民之举。”

“此事需周密筹备。”苏清鸢点头道,“令太医院选派三十名经验丰富的御医,惠民医馆挑选五十名熟悉基层草药的医生,再从农桑司抽调二十名懂植物辨识的官员,组成十支普查团队,每支团队由一名御医带队,分赴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等十大区域。普查期间,各地官府需全力配合,提供食宿、向导与安全保障;同时,允许团队吸纳当地熟悉草药的药农、民间郎中参与,确保普查全面准确。”

为确保普查工作有序推进,苏清鸢还亲自制定了普查规范:要求团队详细记录每一种草药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采集时间、药性归经、主治病症、用法用量,同时绘制草药图谱,标注产地与分布范围;对于有争议的草药,需多方验证药性,避免误录有毒或无效的植物;普查过程中,还要向当地百姓普及草药知识,收集民间验方,丰富诊疗资源。

筹备就绪后,十支普查团队带着苏清鸢的嘱托与普查工具,陆续启程前往各地。他们或深入深山老林,或跋涉戈壁草原,或穿梭水乡湿地,开启了一场跨越千里的药材探寻之旅。

西南山区地形复杂、气候湿润,是草药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也是普查工作的重点与难点。由太医院院判李御医带队的西南普查团队,刚进入川蜀境内的龙门山脉,便遇到了难题——山区云雾缭绕、山路崎岖,许多草药生长在悬崖峭壁之上,采集难度极大;同时,当地百姓多为少数民族,语言不通,沟通不便。

好在当地官府提前安排了熟悉地形与方言的向导,还邀请了一位世代采药的老药农王伯加入团队。王伯年逾六旬,自幼在山中采药,对当地草药了如指掌。他带着普查团队穿行在山林间,指着路边的植物一一介绍:“这是鱼腥草,能清热解毒、利尿通淋;那是蒲公英,可消肿散结、利湿通淋;前面崖壁上长的是铁皮石斛,滋阴清热、益胃生津,是难得的好药。”

普查团队的医生们一边认真记录,一边绘制图谱,遇到不认识的草药,便向王伯请教;遇到有药用价值的植物,便小心翼翼地采集样本,标注生长位置。李御医感慨道:“民间藏龙卧虎,若没有王伯这样的老药农相助,我们不知要走多少弯路,错过多少珍贵草药。”

一日,团队在深山峡谷中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草药:根茎粗壮,呈圆柱形,表面淡黄色,叶片互生,花呈蓝紫色。王伯告诉众人:“这种草我们叫‘山桔梗’,生长在阴湿的山谷溪边,以前村里有人咳嗽不止,用它的根茎煮水喝,不出三日便能痊愈。”

团队成员立刻对“山桔梗”进行了详细记录:绘制形态图谱,标注生长环境为“海拔800-1200米的阴湿山谷、溪边草丛”;采集根茎样本,带回临时驻地进行药性验证。李御医按照民间用法,将山桔梗根茎切片煮水,亲自品尝,感受其药性:入口微苦,随后回甘,下肚后喉咙清爽,有润肺之感。

为进一步验证疗效,团队在附近村庄寻找咳嗽患者进行临床试验。村民张大妈患咳嗽半月有余,服药多日无效,听闻普查团队有治疗咳嗽的草药,便主动前来尝试。团队为她煮了山桔梗水,让她每日服用三次。三日后,张大妈的咳嗽症状明显减轻;五日过后,咳嗽彻底痊愈。

类似的临床试验在多个患者身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团队确定山桔梗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的功效,对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痰多等病症疗效显着。李御医当即撰写普查报告,详细记录了山桔梗的各项信息,连同草药样本与图谱,派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

苏清鸢收到西南团队的呈报后,十分重视。她亲自来到太医院的药圃,查看山桔梗的样本,仔细研读普查报告与临床试验记录。为确保药性准确,她还邀请了三位太医院资深御医共同验证,将山桔梗与已知的桔梗、沙参等润肺药材进行对比,发现其药性温和、疗效确切,且资源丰富、采集成本低,非常适合在惠民医馆推广。

“此药潜力巨大,应纳入惠民医馆常用药材。”苏清鸢当即下令,“令太医院编撰山桔梗的标准化用法用量,刊印后发放到全国各惠民医馆;同时,通知西南各地官府,组织药农合理采集山桔梗,由官府统一收购,纳入官办药园储备,确保药材供应稳定。”

山桔梗的发现与推广,为惠民医馆增添了一种廉价有效的止咳药材。以前治疗咳嗽,多使用桔梗、贝母等药材,成本较高;如今改用山桔梗,疗效相当,成本却降低了五成。江南某惠民医馆的医生说:“山桔梗价格低廉、疗效显着,尤其适合贫困百姓,自纳入常用药材后,我们每月救治的咳嗽患者较之前增加了三成。”

除了山桔梗,各地普查团队还陆续发现了许多珍贵草药:西北团队在戈壁滩上发现了能治疗风湿的“沙棘根”,华北团队在太行山区发现了能止血的“岩白菜”,华南团队在岭南地区发现了能清热解毒的“穿心莲”,华东团队在水乡湿地发现了能健脾祛湿的“芡实”。每一种新草药的发现,都经过了详细记录、药性验证与临床试验,确保安全有效后,再推广到全国惠民医馆。

普查过程中,团队还收集了大量民间验方,如用“马齿苋+车前草”治疗腹泻、用“金银花+连翘”治疗风热感冒、用“艾叶+生姜”治疗关节疼痛等。这些验方简单实用、成本低廉,苏清鸢下令将其整理成册,作为《大靖草药图谱》的附录,供各地医生参考。

同时,普查团队还向当地百姓普及草药知识与采集规范,告知百姓哪些草药有药用价值、如何合理采集、如何避免误食有毒植物。西北某县的药农说:“以前我们采药都是凭经验,很多时候采到的草药要么无效,要么有毒。现在普查团队教我们辨识草药、规范采集,还收购我们采的药材,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学到了知识。”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全国药材普查工作圆满完成。十支普查团队行程总计数十万里,足迹遍布大靖的山川河湖,共记录草药一千两百余种,其中新发现的草药三百余种,收集民间验方两千余个,绘制草药图谱一千两百余幅。

在此基础上,苏清鸢组织太医院御医与普查团队核心成员,历时半年,编撰完成了《大靖草药图谱》。这部图谱共二十卷,详细记载了每一种草药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药性归经、主治病症、用法用量、采集加工与储存方法,附带精准图谱与产地分布,内容详实、通俗易懂,成为全国惠民医馆的标准化药材参考手册。

《大靖草药图谱》刊印后,迅速发放到全国各惠民医馆与太医院。医生们有了统一的参考标准,对各地草药的了解更加全面,诊疗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大幅提升。同时,图谱的推广也促进了各地药材的流通与共享,西南的山桔梗、西北的沙棘根、华南的穿心莲等草药,不再局限于产地,而是走进了全国的惠民医馆,让更多百姓受益。

药材普查的完成与《大靖草药图谱》的编撰,不仅丰富了大靖的药材种类、降低了诊疗成本,更完善了全国医疗体系,为后续医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苏清鸢并未止步于此,她计划以《大靖草药图谱》为基础,联合太医院与惠民医馆的资深医生,编撰一部涵盖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药材用法、验方集锦的综合性医学典籍——《大靖医典》,让大靖的医疗体系更加成熟、完善。

太医院院判在编撰工作启动仪式上感慨道:“皇后娘娘主导的药材普查,是大靖医学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它不仅让我们发现了无数珍贵草药,更让医疗体系实现了从‘零散’到‘系统’的跨越。《大靖医典》的编撰,必将让大靖的医学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为百姓带来更多福祉。”

苏清鸢站在暖阁内,望着窗外盛开的牡丹,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完善医疗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药材普查只是其中的一步。但她坚信,只要始终以百姓健康为根本,持续探索、不断完善,定能构建起一套覆盖全国、惠及全民的医疗体系,让大靖的百姓远离病痛,在景和盛世的阳光下,安居乐业、健康长寿。

而那些隐于山野的草药,经过普查团队的探寻与记录,终于走出了深山,成为守护百姓健康的宝贵财富。它们不仅见证了苏清鸢“救死扶伤”的初心,更见证了大靖医疗体系的不断成熟与完善,为景和盛世增添了温暖而坚实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