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 > 第617章 朝堂的良性互动,决策透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17章 朝堂的良性互动,决策透明

景和三年秋,大靖的朝堂在新政的持续浸润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随着谏言司的常态化运作、寒门官员与前朝老臣的深度合作,原本可能存在的派系隔阂逐渐消融,取而代之的是“群策群力、务实高效”的良性互动。朝堂决策不再是“一言堂”,而是充分吸纳各方意见,变得愈发透明、科学,大靖的治理体系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

这一年,全国多地遭遇春旱,水利设施不足的问题凸显。萧玦召集百官在太和殿商议“水利建设方案”,旨在通过修建、修缮水利工程,解决农田灌溉与防洪排涝问题,保障粮食生产稳定。

商议之初,寒门官员代表、工部主事陈明率先发言。陈明出身江南农户家庭,深知基层水利痛点,他躬身奏道:“陛下,臣以为水利建设当‘因地制宜’。江南地区河网密布,应重点疏浚河道、修建灌溉渠,实现自流灌溉;北方地区干旱少雨,应多建水库、蓄水池,储存雨水以备春耕;西北边境多山地,可修建梯田与引水渠,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若一味照搬统一模式,恐难以适配各地实际,浪费人力物力。”

陈明的发言条理清晰,贴合实际,不少官员纷纷点头附和。但也有前朝老臣提出不同看法,礼部尚书王大人须发皆白,拄着象牙笏板说道:“陈主事所言‘因地制宜’固然有理,但我大靖历代有诸多成熟的水利典籍,记载了许多经典水利工程的设计理念与施工方法,如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皆是因地制宜、经久耐用的典范。若能参考这些古代典籍,优化现有设计方案,既能减少试错成本,又能让水利工程更具长远价值。”

王大人的话引发了百官的深思。陈明也上前一步,诚恳地说:“王大人所言极是,臣出身寒门,对古代水利典籍涉猎不多。若能将传统经验与现代实际结合,想必方案会更加完善。”

萧玦看着百官各抒己见、坦诚交流的场景,心中十分欣慰。他说道:“两位所言皆有道理,水利建设关乎国计民生,既要立足当下实际,又要借鉴前人智慧。令工部牵头,联合农桑司、寒门官员与前朝老臣,组成水利专项小组,一方面深入各地实地勘察,了解具体需求;另一方面查阅古代水利典籍,提炼可行经验,最终制定出兼顾实用与传统的水利建设方案。”

水利专项小组成立后,立刻展开工作。寒门官员发挥“接地气”的优势,深入江南、北方、西北等地的乡村,与农户、地方官员座谈,详细了解各地水利短板;前朝老臣则潜心研究《水经注》《河渠书》等典籍,梳理出适合现代借鉴的技术与理念。双方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探讨,相互补充——寒门官员提出的“山地引水渠坡度设计”,借鉴了现代农耕经验;老臣们补充的“河道疏浚泥沙处理方法”,源自古代都江堰的治水智慧。

经过三个月的反复研讨与实地论证,水利专项小组最终制定出《全国水利建设三年规划》:江南地区疏浚河道三千余里,修建灌溉渠两千余条;北方地区新建水库五十座、蓄水池两百余个;西北边境修建梯田一万亩、引水渠五百余里。方案还明确了资金来源、施工进度、责任分工,全程公开透明,接受百官与百姓监督。

方案呈递给萧玦后,他又下令谏言司将方案摘要公示于京城朱雀大街,广泛征求百姓意见。百姓们纷纷驻足观看,不少有水利经验的农户、工匠通过谏言司分点提交建议,其中“在灌溉渠沿线种植防沙林”“水库设置泄洪预警装置”等建议,被专项小组采纳并融入方案。

《全国水利建设三年规划》推行后,各地水利工程陆续开工。江南的灌溉渠建成后,百万亩农田实现自流灌溉,彻底解决了春旱缺水的问题;北方的水库在雨季储存雨水,为春耕提供了充足水源;西北的梯田与引水渠,让原本贫瘠的山地变成了良田。百姓们纷纷称赞:“这水利方案既实用又长远,朝廷办事越来越靠谱了!”

水利建设方案的成功制定与推行,让朝堂的良性互动模式愈发成熟。不久后,针对“边防军军饷调整”的商议,再次展现了大靖朝堂决策的透明与务实。

随着边防装备革新与军屯制度的推行,边防军的战斗力与戍边积极性大幅提升,但军饷标准仍沿用前朝旧制,已难以匹配当前的戍边需求。萧玦召集兵部、户部官员,以及部分边防将领代表、寒门官员、前朝老臣,共同商议军饷调整事宜。

商议之初,兵部尚书奏道:“陛下,当前边防军军饷每月白银五两,粮食两石,已低于内地驻军标准。边防军戍边辛苦,面临风霜雨雪与敌情威胁,应适当提高军饷,以提振士气。臣建议将军饷提高至每月白银八两,粮食三石。”

户部尚书随即提出顾虑:“尚书大人所言有理,但提高军饷会增加国库开支。当前全国水利建设、蒙学扩建等项目均需大量资金,若军饷涨幅过大,恐影响其他民生项目的推进。臣建议每月提高至白银六两,粮食两石五斗。”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这时,谏言司御史大夫林彦站了出来,呈上一叠文书:“陛下,这是谏言司收集的边防军士兵与边境百姓的建议。士兵们反映,戍边期间物资匮乏,军饷除了自用,还要补贴家用,当前军饷确实紧张;边境百姓则表示,边防军守护家园劳苦功高,提高军饷是民心所向。同时,有士兵建议,军饷调整后应公开公示,避免各级官员克扣。”

萧玦接过文书,仔细翻阅起来。他看向边防将领代表秦岳,问道:“秦将军,你常年戍边,对军饷情况最为了解,你认为该如何调整?”

秦岳躬身答道:“陛下,士兵们戍边确实辛苦,适当提高军饷能极大提振士气。但正如户部尚书所言,国库开支需统筹兼顾。臣建议,将军饷提高至每月白银七两,粮食三石;同时,正如士兵们所建议,军饷发放后公开公示,由士兵代表与地方官员共同监督,确保足额发放到每一位士兵手中。”

萧玦听后,点了点头。他结合各方意见,沉吟道:“军饷调整既要保障士兵利益,提振戍边士气,也要兼顾国库承受能力。朕决定,边防军军饷每月提高至白银七两,粮食三石;同时,严格执行‘军饷公开公示’制度,每月军饷发放后,由各军营张贴告示,列明每位士兵的军饷数额,接受士兵与百姓监督。若发现克扣军饷的行为,严惩不贷!”

此外,萧玦还采纳了寒门官员提出的“军饷差异化补贴”建议:对驻守偏远、环境恶劣地区的士兵,每月额外补贴白银一两;对作战有功的士兵,给予一次性奖金奖励。这一决策既兼顾了公平与实效,又充分吸纳了官员、士兵、百姓的多方意见,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认可。

军饷调整方案推行后,边防军士兵的士气空前高涨。驻守北境的士兵张三,拿到提高后的军饷与补贴后,激动地说:“陛下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军饷,还让军饷公开透明,再也不用担心被克扣了。我们一定好好戍边,守护好大靖的边境!”

朝堂的良性互动不仅体现在重大项目决策上,更渗透到日常政务的方方面面。商议“蒙学教材修订”时,寒门官员建议增加“农事常识”“民间谚语”,让教材更贴近百姓生活;前朝老臣则主张保留更多经典典籍节选,传承传统文化,最终修订的教材兼顾了实用性与文化性,深受师生欢迎。

讨论“商税调整”时,商人代表通过谏言司提交建议,希望简化税收流程、降低部分商品的税率;户部官员则从国库收入角度出发,提出合理的税率区间;萧玦最终下令,简化商税缴纳流程,对民生必需品降低税率,对奢侈品适当提高税率,既减轻了百姓负担,又保障了国库收入。

在这一过程中,萧玦始终坚持“决策透明、广纳众言”的原则。每一项重大决策出台前,都会通过谏言司收集官员、百姓的意见;决策过程中,允许百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决策出台后,公开公示决策依据与具体内容,接受各方监督。

这种良性互动模式,让百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以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心态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主动建言、务实办事”的积极态度。寒门官员敢于直言基层痛点,前朝老臣乐于分享经验智慧,谏言司成为连接朝堂与百姓的桥梁,大靖的治理体系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逐渐走向成熟完善。

苏清鸢看着朝堂的可喜变化,对萧玦说:“陛下,如今朝堂上下一心,官员们愿意建言献策,决策透明务实,这正是治理国家的理想状态。只要我们坚持这种良性互动,大靖的江山定会长治久安,景和盛世也会愈发繁荣。”

萧玦点头道:“治理国家从来不是一人之功,而是君臣同心、军民同心的结果。如今朝堂形成了良性互动,决策越来越科学透明,这是大靖之幸,也是百姓之幸。我们要继续坚持下去,让这种务实、开放的治理氛围,成为大靖的常态。”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太和殿的琉璃瓦上,映照出百官们从容自信的身影。朝堂上的良性互动,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大靖发展的强大动力;透明务实的决策机制,如同坚实的基石,支撑着景和盛世的宏伟大厦。在君臣同心、广纳众言的良好氛围中,大靖正稳步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