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 > 第613章 苏清鸢的“女子蒙学”奏请,打破性别桎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13章 苏清鸢的“女子蒙学”奏请,打破性别桎梏

景和二年夏,蝉鸣聒噪着掠过紫禁城的琉璃瓦,太和殿内的朝议却因一道奏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激烈争论。苏清鸢身着绣着缠枝莲纹的皇后朝服,立于御座之侧,目光坚定地呈上一份奏折,字字清晰:“陛下,臣请奏——在全国开设女子蒙学,让天下适龄女子皆能读书识字,习得一技之长。”

此言一出,殿内瞬间炸开了锅。以礼部尚书为首的几位老臣脸色骤变,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反驳:“皇后娘娘此言差矣!”礼部尚书须发皆白,拄着象牙笏板,语气带着不容置喙的固执:“自古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的本分是相夫教子、操持家务,读书识字于她们无益,反而会乱了纲常伦理。开设女子蒙学,实乃逆天而行,万万不可!”

紧随其后,几位守旧派官员纷纷附和:“尚书大人所言极是!女子若抛头露面入学读书,岂不是失了闺阁本分?”“纲常礼教不可违,女子入学恐引发效仿,动摇国本啊!”反对之声此起彼伏,字字句句都扣着“传统”“纲常”的帽子,将女子求学之路堵得严严实实。

苏清鸢早料到会有阻力,她并未动怒,反而上前一步,目光扫过殿内百官,语气沉稳却带着不容辩驳的力量:“诸位大人所言‘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过是陈腐之见。女子并非天生只能操持家务,她们也可学医、学女红、学算术,既能更好地照顾家庭,也能为社会出力。”

她抬手示意内侍呈上一叠卷宗,继续说道:“陛下与臣在燕云时,惠民医馆中有十余名女医生,她们读书识字后,方能看懂医书、辨识药材,三年间救治百姓逾万人次;手工工坊里的女工匠,习得算术后,能精准核算用料、改良织法,所制织物畅销各地。这些女子,皆是因读书识字,才得以施展本事,既改善了自家生计,也为燕云的繁荣添了力,何来‘乱纲常’之说?”

苏清鸢的话掷地有声,殿内反对之声渐歇。她看向萧玦,眼中带着期许:“天下女子与男子同为大靖子民,为何男子能入学读书、建功立业,女子却只能困于闺阁、埋没才华?若能让女子习得知识技能,于家于国,皆是益事。”

萧玦端坐御座之上,神色平静却目光锐利。他看着殿内争论不休的百官,又看向身侧坚定的苏清鸢,心中早已自有定论。他想起在燕云时,那些女医生、女工匠凭借才干赢得百姓敬重的模样,也深知苏清鸢推行此事的决心——这不仅是为女子争取求学的权利,更是为大靖挖掘更多潜藏的人才。

“皇后所言极是。”萧玦的声音响彻大殿,瞬间平息了所有争论,“纲常礼教当顺时势而变,而非墨守成规。女子并非弱者,她们的才华不应被‘闺阁’二字束缚。朕准奏!”

话音刚落,萧玦当即下旨:“即日起,在京城、蓟州、苏州、杭州等十大繁华城市,开设首批女子蒙学,招生对象为六至十二岁适龄女子;课程设置以‘实用’为要,教授识字、算术、女红、基础医理四项内容;学费全免,官府统一发放课本、笔墨,鼓励百姓送女儿入学;女子蒙学由皇后牵头管理,太医院、工部选派专人协助教学。”

这道圣旨如惊雷般划破了大靖千年来“女子不得入学”的传统桎梏,消息传出后,举国震动。有人拍手称快,认为这是开天辟地的善举;也有人心存疑虑,担心女子入学违背传统;更有甚者,私下嘲讽苏清鸢“不守本分”,妄图颠覆礼教。

但苏清鸢并未被流言蜚语动摇,她亲自选址、挑选师资,全力推进女子蒙学的建设。京城的女子蒙学选在朱雀大街旁的一座修缮一新的院落内,朱红大门上悬挂着“启慧女学”的匾额,寓意“开启智慧,赋能女子”。院落内开辟了 classrooms、女红坊、药圃,设施一应俱全。

师资方面,苏清鸢从燕云书院挑选了十余名品行端正、学识渊博的女先生,又邀请惠民医馆的女医生、宫中技艺精湛的女官担任代课老师,专门教授基础医理与女红。入学前,苏清鸢特意召见女先生们,嘱咐道:“我们教女子读书,并非要她们与男子争高低,而是要让她们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安身立命的本事。你们既要教知识,更要教德行,让她们成为自尊自爱、能为家庭和社会出力的人。”

首批女子蒙学招生时,京城百姓的反应十分热烈。不少开明的家庭早早便为女儿报名,其中既有官员商贾之家,也有普通农户家庭。家住京城城郊的张铁匠,得知女子蒙学免费招生,立刻带着十岁的女儿张丫丫前来报名:“皇后娘娘说了,女子也能学本事,我想让丫丫多识些字,将来不用像她娘一样,连官府告示都看不懂。”

但也有部分家庭心存犹豫。李夫人的丈夫是前朝老臣,坚决反对女儿入学,认为“女子抛头露面有失体统”。李夫人看着女儿渴望的眼神,又想起苏清鸢在朝议上的话语,最终鼓起勇气,瞒着丈夫偷偷为女儿报了名。她说:“我不能让女儿像我一样,一辈子被困在宅院里,连外面的世界都不知道。”

开学那日,“启慧女学”门口热闹非凡。一百余名穿着各式衣裳的女孩,在家人的陪伴下走进学堂,她们的眼中满是好奇与憧憬。张丫丫紧紧攥着母亲缝制的布包,里面装着官府发放的课本与笔墨,脸上带着羞涩的笑容:“先生,我想识字,想学会算算术,帮爹记账。”

课堂上,女先生们循循善诱。识字课上,她们从《百家姓》《千字文》教起,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字义;算术课上,她们结合生活场景,教女孩们计算田亩、账目;女红课上,女官手把手地教她们刺绣、缝纫;基础医理课上,女医生带着她们辨认草药、学习简单的急救方法。

女孩们的学习热情极高,课堂上总是坐得笔直,认真听讲、积极提问。张丫丫学习格外刻苦,每天放学后,她都会在灯下反复练习写字、演算算术题,还会把学到的草药知识讲给父母听。三个月后,她已经能熟练认读上千个字,还能帮父亲核算打铁铺的账目,张铁匠看着女儿的进步,笑得合不拢嘴:“当初没白送她来上学,这丫头现在比我还有本事!”

蓟州的女子蒙学同样办得有声有色。蓟州是燕云的核心城市,百姓对女子求学的接受度更高。蒙学开设后,不少农户家庭都送女儿入学。十二岁的林晓燕,父亲是农户,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她入学后,格外珍惜学习机会,尤其是在基础医理课上,她总是听得最认真,还经常向女医生请教护理知识。

半年后,林晓燕已经能辨认数十种常用草药,还学会了针灸、推拿的基础手法。她每天放学回家后,都会为母亲按摩穴位、熬制草药,母亲的病情竟渐渐有了好转。林晓燕的父亲感动地说:“以前总觉得女子读书没用,现在才知道,读书能救命啊!多谢皇后娘娘,给了女儿这么好的机会。”

女子蒙学的开设,不仅让女孩们学到了知识技能,更改变了社会对女子的认知。以前,百姓们提到女子,想到的都是“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女子也能识字算数、能辨识草药、能制作精美的女红,甚至能像男子一样为家庭分忧、为社会出力。

京城的“启慧女学”开设一年后,不少毕业的女孩都有了新的出路:有的进入惠民医馆,成为女医助;有的开设了女红作坊,凭借精湛的技艺赚钱养家;有的则留在家里,用学到的知识打理家事、教育弟妹。李夫人的女儿毕业后,凭借出色的算术能力,成为了父亲商行的账房先生,她的丈夫也终于改变了看法,感慨道:“皇后娘娘说得对,女子确实能成大事。”

消息传到其他城市,越来越多的百姓呼吁开设女子蒙学。苏清鸢见状,再次向萧玦奏请,将女子蒙学推广到更多州府。萧玦准奏后,各地女子蒙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景和二年年底,全国已有二十余座城市开设了女子蒙学,入学女孩超过三千人。

这些女孩们,用自己的努力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观念,用学到的知识技能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她们不再是只能依附男子的附属品,而是拥有独立思想、一技之长的个体,为大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苏清鸢站在“启慧女学”的课堂外,看着女孩们认真读书的身影,眼中满是欣慰。她知道,女子蒙学的开设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她还要为女子争取更多的机会,让她们能像男子一样,凭借自己的才华实现人生价值。

萧玦走到她身边,握住她的手,语气温柔却坚定:“你做到了。你为大靖的女子带来了新的可能,也为大靖的未来增添了新的力量。”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女孩们的脸上,映照出她们眼中的光芒。女子蒙学的开设,不仅打破了千年的性别桎梏,更点亮了无数女子的人生,让她们在景和盛世的阳光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而这道由苏清鸢推动的变革,也成为了景和盛世最具进步意义的篇章之一,被永远载入了大靖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