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 > 第612章 宗室子弟的任用,量才而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12章 宗室子弟的任用,量才而用

景和三年夏,大靖的朝堂在新政的浸润下愈发清明有序。随着寒门官员崛起、前朝老臣归心,宗室子弟的任用问题再次被提上议程。此前萧玦以恩威并施稳定宗室人心,却也让部分安分守己、身怀才干的宗室子弟心生顾虑,担心自己因身份被彻底排除在朝堂之外。

“宗室并非皆是纨绔,其中亦有潜心向学、身怀专长之人。”萧玦在御书房与苏清鸢商议,“若能将他们的才干用在实处,既能让宗室真正融入朝堂,又能为江山增添助力,何乐而不为?”

苏清鸢深表赞同:“陛下所言极是。宗室子弟自小接触政务环境,部分人在理财、律法、礼乐等方面确有积累,关键在于‘量才而用’——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既不纵容其滥用特权,也不埋没其真才实学。”

两人商议既定,萧玦随即下旨,令宗人府与吏部联合核查宗室子弟的才能特长,列出详细名册,以备任用。这道旨意让沉寂已久的宗室内部再次活跃起来,不少自恃有才干的宗室子弟纷纷毛遂自荐,期待能获得崭露头角的机会。

经过数月的细致核查与当面考核,两名宗室子弟脱颖而出,成为萧玦“量才而用”的首批践行者——擅长理财的荣郡王萧景曜,被任命为太仆寺卿,全权负责全国马政;精通律法的庆郡王萧景珩,被派往大理寺,协助寺卿处理全国刑狱案件。

这一任命再次引发朝野关注。有人担忧宗室子弟重掌实权会重蹈前朝覆辙,也有人好奇这两位郡王能否打破“宗室无实干”的偏见。萧玦在朝会上公开表态:“朕任用荣郡王、庆郡王,并非因其宗室身份,而是因其才干契合职位所需。往后,宗室子弟若想获得重用,唯有靠实绩说话,若敢滥用职权、敷衍塞责,朕绝不姑息!”

荣郡王萧景曜,时年三十五岁,是先帝的侄子,向来以心思缜密、擅长理财闻名。他早年曾主持过王府产业打理,将原本入不敷出的王府田庄、商铺经营得有声有色,积累了丰富的理财与管理经验。但在前朝,宗室子弟多被闲置,他的才干始终未能施展。

接到太仆寺卿的任命后,萧景曜既激动又忐忑。他深知这是萧玦给予的信任,也是证明自己的机会。上任前,他特意拜访萧玦,立下誓言:“陛下若信臣,臣必竭尽所能整顿马政,为大靖边防提供充足战马,若有半分懈怠,愿受军法处置!”

太仆寺掌管全国马政,包括战马繁育、饲养、调拨,以及民间马匹的管理。萧景曜到任后,第一件事便是深入核查太仆寺的账目与全国马场的实际情况。核查结果让他触目惊心:前朝留下的马政体系混乱不堪,账目不清,大量经费被官员中饱私囊;各地马场饲养管理粗放,马匹品种混杂,老弱病残马匹占比极高,能上战场的合格战马不足三成;更有甚者,部分马场官员为骗取经费,虚报马匹数量,实际存栏数与上报数相差甚远。

“马政是边防根基,如此乱象,怎能支撑起大靖的边境防线?”萧景曜怒不可遏,当即着手整顿。

他首先从账目入手,挑选太仆寺内正直能干的官员,组成清查小组,逐一核对全国各马场的经费收支与马匹存栏数。对查出的贪腐官员,毫不手软,一律移交御史台查办,短短一个月内,就罢免、流放了十余名虚报冒领、中饱私囊的马场官员。同时,他重新制定了太仆寺的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经费收支需层层审批、定期公示,确保每一笔钱都用在实处。

随后,萧景曜推行“马匹淘汰与改良”制度。他下令全国各马场,限期淘汰老弱病残、无法服役的马匹,将其折价变卖,所得钱款全部用于购买优质种马与改善饲养条件。同时,他从西域引进了一批体型健壮、耐力强的优质种马,与国内的良马进行杂交繁育,提升马匹的整体品质。为了确保繁育效果,他还邀请了经验丰富的牧民与兽医,前往各马场指导马匹饲养与繁育技术。

为解决战马供应不足的问题,萧景曜奏请萧玦,在北方、西北边境设立了五大“马匹繁育基地”,选址在水草丰美的草原地带,配备专业的饲养人员与兽医,实行“精细化繁育”——记录每一匹种马、母马的血统与健康状况,科学安排配种时间,确保幼马的成活率与品质。同时,他还制定了严格的马匹验收标准,只有符合“身高六尺以上、耐力能日行三百里、性情温顺易驯服”等条件的马匹,才能被选为战马,调拨给边防军。

在饲养管理上,萧景曜借鉴了民间牧场的先进经验,推行“分群饲养”制度——将战马、种马、幼马分开饲养,根据不同马匹的需求,搭配不同的饲料,保证营养均衡。同时,他要求各马场定期组织马匹训练,提升战马的耐力与灵活性,确保其能适应战场环境。

萧景曜深知,马政的整顿离不开充足的经费支持。他运用自己的理财专长,向萧玦建议:“可适当放开民间马匹交易税,同时鼓励民间养马,官府对优质民间马匹给予补贴,既能增加国库收入,又能补充战马来源。”萧玦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降低民间马匹交易税,同时设立“民间养马补贴”,对饲养优质马匹并愿意出售给官府的百姓,给予每匹马十两白银的补贴。

这一政策极大地调动了民间养马的积极性。北方的牧民、中原的农户纷纷扩大养马规模,不少人专门饲养优质马匹,出售给官府,既增加了收入,也为马政改革提供了助力。

经过一年多的整顿与改革,全国马政焕然一新。各地马场账目清晰,经费使用透明;马匹品质大幅提升,合格战马的比例从不足三成提升至七成;五大繁育基地成效显着,每年能向边防军调拨上万匹优质战马;民间养马业蓬勃发展,为马政提供了充足的补充。

北境大将军秦岳接到调拨的新战马后,激动地上书萧玦:“荣郡王整顿马政成效卓着,新调拨的战马体型健壮、耐力惊人,极大地提升了我军骑兵的战斗力!有此良马,我大靖骑兵定能驰骋疆场,所向披靡!”

萧玦龙颜大悦,下旨嘉奖萧景曜,赏黄金百两、锦缎百匹,晋封其为“荣亲王”。荣郡王用实打实的实绩,证明了自己的才干,也让朝野上下对宗室子弟的任用刮目相看。

庆郡王萧景珩,时年三十岁,是萧玦的堂弟。他自幼痴迷律法,通读《唐律疏议》《大靖律》等典籍,对刑狱案件的审理有着独到的见解。前朝时,他曾多次向先帝上书,提出修订律法、简化司法流程的建议,却始终未被采纳。

被派往大理寺协助处理刑狱案件后,萧景珩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司法机构,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安危与朝堂的公正清明。他到任后,第一件事便是查阅大理寺积压的案件,发现其中不少案件存在审理流程繁琐、证据不足、量刑不当等问题,甚至有一些明显的冤案错案。

“司法是百姓最后的依靠,若刑狱不清,冤案丛生,百姓怎能信服朝廷?”萧景珩当即向大理寺卿提出,推行“司法流程简化”与“冤案复查”两项举措。

在司法流程简化方面,萧景珩针对前朝司法流程繁琐、层层审批、效率低下的弊端,重新制定了案件审理流程:凡地方上报的刑狱案件,大理寺需在三日内受理,十日内核实证据,三十日内作出判决,严禁拖延推诿;对于案情简单、证据确凿的案件,可直接由大理寺少卿审理,无需层层上报,节省审理时间;同时,明确各级官员的审理责任,若因推诿扯皮导致案件延误,或因审理不当造成冤案,一律追究相关官员责任。

流程简化后,大理寺的办案效率大幅提升,积压的案件很快被逐一清理。不少百姓感慨:“以前打官司,往往要等数月甚至数年才有结果,现在流程简化了,没多久就能得到判决,真是太方便了!”

在冤案复查方面,萧景珩组建了专门的复查小组,对近三年来大理寺审理的案件,尤其是死刑、流放等重刑案件,进行逐一复查。他要求复查小组“以证据为依据,以律法为准绳”,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不冤枉任何一个好人。

复查过程中,萧景珩展现出了惊人的细致与严谨。有一起发生在江南道的“盗窃杀人案”,被告张三被指控盗窃财物并杀害失主,证据“确凿”,被判死刑,只待秋后问斩。萧景珩在复查时发现,案件的关键证据——一把带有血迹的匕首,上面的血迹与失主的血型不符,且张三的供词前后矛盾,明显存在刑讯逼供的痕迹。

为了查明真相,萧景珩亲自前往江南道,提审张三,走访案发地百姓。经过详细调查,终于查明真相:真正的凶手是失主的邻居李四,因与失主发生争执,杀害失主后盗走财物,并将凶器藏在张三家中,嫁祸于他。而当地官员为了尽快结案,对张三进行刑讯逼供,迫使他认罪。

真相大白后,萧景珩下令释放张三,恢复其名誉,将真凶李四捉拿归案,判处死刑;同时,追究了当年审理此案的地方官员与大理寺相关官员的责任,将其罢官革职,流放三千里。张三出狱后,专程前往京城,跪在大理寺门口,对着萧景珩的府邸磕头谢恩:“多谢庆郡王为民做主,让我沉冤得雪!您真是百姓的青天大老爷!”

类似的冤案,萧景珩在复查中陆续发现并平反了十余起。有被诬陷贪污的地方小吏,有被豪强嫁祸的普通百姓,有因家族恩怨被冤枉的商人……每一起冤案的平反,都让百姓对朝廷的司法公正多了一份信任。

除了复查冤案,萧景珩还十分注重律法的普及。他将《大靖律》中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条款,如婚姻、继承、盗窃、斗殴等,整理成册,刊印后发放到各地蒙学与惠民医馆,让百姓了解律法,懂得用律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他还在大理寺设立“律法咨询处”,由专业官员为百姓提供免费的律法咨询,解答百姓的疑惑。

萧景珩的努力,让大理寺的司法公正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认可。各地百姓纷纷称赞:“庆郡王明察秋毫,断案如神,有他在,我们再也不怕被冤枉了!”大理寺卿也对萧景珩赞不绝口:“庆郡王精通律法、心思缜密,有他协助,大理寺的刑狱案件审理更加公正、高效,实乃大理寺之幸,百姓之幸!”

萧玦得知萧景珩的功绩后,下旨嘉奖,晋升其为大理寺卿,全权负责全国刑狱案件的审理。

荣郡王与庆郡王的成功,如同一股春风,吹遍了宗室内部。原本心存疑虑、消极度日的宗室子弟,纷纷意识到:萧玦的“量才而用”并非一句空话,只要有真才实学、踏实做事,就能获得重用,实现自己的价值。

此后,越来越多的宗室子弟主动学习技能、钻研政务,期待能为朝廷效力。宗人府与吏部再次筛选后,又任用了一批有专长的宗室子弟:擅长礼乐的顺郡王被任命为礼部侍郎,负责宫廷礼乐与祭祀事宜;精通水利的端郡王被派往工部,协助治理黄河水患;擅长外交的裕郡王被任命为鸿胪寺卿,负责接待外国使节。

这些宗室子弟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凭借自己的才干做出了不少实绩:顺郡王修订了宫廷礼乐制度,让祭祀、庆典等活动更加规范;端郡王提出的“分段治理黄河”方案,有效减少了黄河水患的发生;裕郡王凭借出色的外交才能,与西域诸国建立了友好的贸易关系,促进了边境贸易的繁荣。

宗室子弟的积极转变,让朝堂格局更加和谐。寒门官员、前朝老臣与宗室子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局面。官员们不再以身份论高低,而是以实绩论成败,朝堂风气愈发清明,政务处理效率大幅提升。

萧玦与苏清鸢站在太和殿的观景台上,看着朝堂的良性发展,心中满是欣慰。萧玦说道:“量才而用,不仅能埋没真才实学,更能凝聚人心。宗室子弟与寒门官员、前朝老臣一样,都是大靖的栋梁,只要大家同心同德,大靖的盛世之路定能走得更稳、更远。”

苏清鸢点头附和:“是啊,无论是宗室、门阀还是寒门,只要心怀百姓、心系江山,都能在朝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这种各展所长、和睦共处的局面,正是景和盛世最坚实的基础。”

景和三年年底,全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边防稳固,百姓安居乐业,司法公正,教育普及,医疗完善。大靖的景和盛世,在萧玦“量才而用”的智慧与魄力下,在宗室子弟、寒门官员与前朝老臣的共同努力下,愈发繁荣昌盛。而荣郡王与庆郡王的故事,也成为了大靖朝堂的一段佳话,激励着更多有才干的人,为了国家的繁荣与百姓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