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 > 第614章 全国赋税改革的成效,国库充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14章 全国赋税改革的成效,国库充盈

景和二年秋,金风送爽,稻香满溢大靖的田野。太和殿内,户部尚书捧着厚厚的赋税账本,步履稳健地走上殿阶,脸上难掩抑制不住的喜色。殿内百官屏息凝神,目光齐刷刷地落在那叠象征着国计民生的账本上——这是全国推行赋税改革后的首次全面核算,其结果直接关系着新政的成败,也牵动着每一位官员的心。

“陛下,臣幸不辱命!”户部尚书躬身行礼,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经过一年的赋税改革,景和二年全国税收较元年增长两成!其中江南地区成效最为显着,阶梯税制推行顺利,税收增长三成;北方、西北等地区因军屯与流民垦荒,耕地面积扩大,税收亦增长一成五!”

话音刚落,殿内瞬间爆发出低低的赞叹声。百官们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随即转为欣慰与敬佩——谁也没想到,这场牵动全国、曾引发诸多争议的赋税改革,竟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效。

萧玦端坐御座之上,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示意户部尚书展开账本,详细奏报。户部尚书随即逐一汇报:“景和元年全国税收共计白银三千二百万两,粮食八千万石;景和二年税收增至白银三千八百四十万两,粮食九千六百万石。增长部分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江南阶梯税制厘清了隐匿田产,打击了门阀偷税漏税,新增税收三百六十万两;二是流民返乡垦荒,新增耕地百万亩,带来粮食增收一千万石;三是商税因驿站革新、物资流通顺畅,增长一成,新增白银八十万两。”

最令人振奋的,是江南地区的改革成效。作为大靖的赋税重地,江南门阀势力盘根错节,前朝时隐匿田产、偷税漏税之风盛行,导致税收严重流失。自李嵩与陈默联手推行阶梯税制后,通过清查隐匿田产、规范征税标准,既减轻了寒门农户的税负,又堵住了税收漏洞。数据显示,江南地区景和二年税收较元年增长三成,其中仅苏州、杭州两地,便新增税收一百二十万两,成为全国赋税增长的标杆。

“江南地区推行阶梯税制后,农户税负平均减轻两成,而税收反而增长三成,这便是‘公平征税’的力量!”户部尚书感慨道,“以前门阀大族占据大片良田,却通过各种手段偷税漏税,沉重的赋税全压在寒门农户身上,导致农户逃亡、土地荒芜;如今按亩产分级征税,多收多缴、少收少缴,寒门农户负担减轻,耕种积极性大增,门阀大族也无法再偷税漏税,税收自然大幅增长。”

除了税收增长,更让百官欣喜的是流民返乡与耕地增加的成效。景和元年,因前朝战乱与赋税不均,全国尚有百万流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为吸引流民返乡,萧玦与苏清鸢推出“返乡垦荒免税三年”“发放种子农具”等政策,同时减免寒门农户赋税,让流民看到了安居乐业的希望。

一年之间,百万流民陆续返乡,在官府划定的荒地上开垦耕种。户部统计显示,全国耕地面积较景和元年增加百万亩,其中北方的青州、西北的甘州等地,因土地肥沃、政策优厚,成为流民垦荒的重点区域。这些新增的耕地,不仅为农户带来了稳定的收入,也为国家增添了源源不断的粮食储备。

青州某县,流民王老三带着家人返乡后,开垦了二十亩荒地。在农桑司技术员的指导下,他种植了高产玉米与红薯,第一年便获得了大丰收。除去自家口粮,还向官府缴纳了粮食五十石。王老三捧着沉甸甸的粮食,激动地说:“以前四处逃亡,吃不饱穿不暖,如今官府免了三年赋税,还送了种子农具,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土地,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流民返乡、耕地增加,不仅充实了国库,更稳定了社会秩序。以前因流民聚集引发的偷盗、斗殴等案件大幅减少,各地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百姓安居乐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看着户部呈上的详实数据,苏清鸢站在萧玦身侧,脸上露出了温柔的笑容。她轻声说道:“陛下,百姓安居乐业,税收自然增长。这正是‘藏富于民,民富则国强’的道理啊!以前官府一味加重赋税,看似能短期增收,实则逼得百姓逃亡、土地荒芜,最终得不偿失;如今我们减轻百姓负担,让百姓能吃饱穿暖、安心耕种,百姓富足了,国家自然也就强盛了。”

萧玦深以为然,点头道:“皇后所言极是。国库充盈,并非为了朕一人享受,而是为了让大靖的江山更稳固,让百姓的日子更幸福。”

面对充盈的国库,萧玦并未选择大肆挥霍,也没有沉迷于奢靡享乐,而是立刻召集百官商议,制定了明确的资金使用计划,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首先是水利建设。大靖地域辽阔,水旱灾害时有发生,尤其是黄河、长江流域,每逢汛期便容易引发洪涝,淹没农田、冲毁房屋。萧玦下令,拨付白银五百万两,用于修缮加固黄河、长江大堤,疏浚河道;同时在江南、中原等粮食主产区,修建灌溉渠、水库等水利设施,确保农田旱涝保收。工部接到旨意后,立刻组织工匠与民夫,奔赴各地开展水利工程。黄河大堤的修缮工程中,工匠们采用了新的筑堤技术,用砖石加固堤身,在堤外种植防浪林,有效提高了大堤的防洪能力。江南的灌溉渠修建完成后,百万亩农田实现了自流灌溉,再也不用担心干旱缺水,粮食产量大幅提升。

其次是边防加固。边境的和平与稳固是国家发展的前提。萧玦拨付白银三百万两,用于边防军装备的进一步革新、边境堡垒的修缮与烽火台的扩建。工部按照最新的兵器图纸,批量生产了更多的连弩、坚甲与利刃,配发给北方、西北边防军;同时,修缮了边境的重要堡垒,加固了城墙,增设了防御工事;烽火台的密度也进一步增加,确保边境任何一处出现敌情,都能第一时间传递消息。北境大将军秦岳接到物资与资金后,立刻组织士兵加固防线、演练战术,边防军的战斗力与防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匈奴可汗得知大靖边防再次加固后,彻底打消了南下劫掠的念头,派人前往京城求和,双方达成了长期和平协议。

最后是蒙学扩建。教育是国家的根本,是大靖未来的希望。萧玦与苏清鸢深知,只有让更多的孩子走进学堂,才能提升国民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因此,他们拨付白银二百万两,用于官办蒙学的扩建与女子蒙学的推广。在资金的支持下,全国新增官办蒙学两百所,覆盖了更多偏远地区;女子蒙学也从最初的十座城市,扩展到三十座城市,入学女孩增至八千余人。同时,官府还为蒙学配备了更多的桌椅、书籍与笔墨,提高了蒙学教师的待遇,吸引了更多的饱学之士投身教育事业。

除了这三大重点领域,萧玦还下令拿出部分资金,用于惠民医馆的药品补充、驿站道路的修缮与贫困地区的救济。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批与监督,确保专款专用,不被贪污浪费。

国库充盈带来的不仅是国家实力的提升,更是百姓生活的改善。水利设施的完善,让百姓免受水旱灾害之苦;边防的稳固,让百姓能安心耕种、安居乐业;蒙学的扩建,让更多的孩子有了读书的机会;惠民医馆的普及,让百姓看病不再困难。大靖的百姓们切实感受到了赋税改革带来的好处,对朝廷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大幅提升。

江南的农户李老汉,种了十亩稻田。景和元年,他需要缴纳赋税粮食两百石,生活拮据;景和二年,阶梯税制推行后,他只需缴纳一百六十石,节省下来的粮食足够全家过冬。同时,官府修建的灌溉渠解决了稻田缺水的问题,今年的收成较去年增长了两成。李老汉捧着新收获的粮食,笑着对家人说:“朝廷的政策好啊,赋税少了,收成多了,孩子还能免费上学,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京城的商户张老板,经营着一家绸缎铺。景和二年,驿站革新后,绸缎运输效率大幅提升,他的绸缎能更快地运往全国各地,销量较去年增长了三成。同时,商税虽有增长,但因生意红火,利润反而更高。张老板感慨道:“以前运输慢,绸缎运到地方都发霉了,损失很大;现在运输快、成本低,生意越来越好,缴纳的赋税也心甘情愿,这就是‘民富则国强’啊!”

苏清鸢陪同萧玦前往江南考察时,看到的是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田地里,农户们忙着收割庄稼,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学堂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村庄上空;集市上,商户云集,货物琳琅满目,一派繁荣景象。苏清鸢笑着对萧玦说:“陛下你看,百姓们日子过得好了,脸上有了笑容,国家自然也就强盛了。这赋税改革,改的是税制,暖的是民心啊!”

萧玦点头,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登基之初,朝堂混乱、民生凋敝,边境不稳,而如今,经过两年多的励精图治,大靖已呈现出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边防稳固、教育普及的盛世景象。这一切,都离不开“藏富于民”的治国理念,离不开赋税改革的顺利推行,更离不开全体百姓的辛勤付出。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萧玦语气坚定地说,“国库充盈只是开始,我们要继续推行新政,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让大靖的江山长治久安。只有这样,才不负百姓的期望,不负先帝的重托。”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太和殿的琉璃瓦上,熠熠生辉。户部的赋税账本静静躺在御案上,上面的每一个数字,都见证着大靖的成长与蜕变。国库充盈的背后,是百姓的安居乐业,是社会的繁荣稳定,更是景和盛世坚实的根基。而萧玦与苏清鸢“藏富于民,民富则国强”的治国理念,也随着赋税改革的成效,深深扎根在大靖的土地上,指引着大靖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