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 > 第610章 惠民医馆的全国推广,救死扶伤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10章 惠民医馆的全国推广,救死扶伤

景和元年深秋,一场连绵的秋雨滋润着大靖的土地,也让“惠民医馆”的种子在全国范围内生根发芽。苏清鸢站在长乐宫的暖阁内,手中捧着各地呈报的医馆建设进度奏报,目光温柔却坚定。自萧玦登基后,推广惠民医馆、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便成了她心头最重要的事之一。如今,在她的全力推动下,全国各州府的惠民医馆已陆续建成,但药材短缺、诊疗不规范等问题,仍在制约着医馆的发展。

“百姓看病,药材是根本。若药材短缺,再好的医生也难施拳脚。”苏清鸢召来太医院院判与农桑司官员,语气郑重,“朕决定,在全国设立‘官办药园’,同时鼓励民间药农种植药材,由官府统一收购,从源头解决药材短缺问题。”

话音刚落,太医院院判便上前奏道:“皇后娘娘英明!常用药材如甘草、金银花、柴胡等,种植难度不大,适合大规模推广。只是官办药园的选址与管理,还需农桑司协助。”

苏清鸢点头,看向农桑司主事:“农桑司需在全国挑选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的地块,设立十大官办药园,分别负责种植不同的常用药材。挑选经验丰富的药农担任园主,由太医院提供种植技术指导,确保药材质量。同时,制定药材收购标准与价格,鼓励民间药农种植,官府按市场价统一收购,绝不压价、拖欠。”

旨意下达后,各地迅速行动起来。农桑司官员与太医院御医一同下乡考察,最终选定了江南的湖州、西南的益州、北方的青州等十个地方,设立官办药园。每个药园占地千亩,引进优质药材种子,由太医院御医亲自指导种植、灌溉、病虫害防治。药农们精心照料,第一批药材在次年春天便获得了丰收,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的惠民医馆。

与此同时,民间药农种植药材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官府不仅提供优质种子与技术指导,还签订了保底收购协议,让药农们没有后顾之忧。江南的药农王老汉,往年只种粮食,收入微薄,听说官府鼓励种植药材,便试着种了五亩甘草。在太医院御医的指导下,甘草长势喜人,收成后被官府高价收购,收入较往年翻了三倍。王老汉逢人就说:“皇后娘娘的政策好啊,种药材比种粮食划算多了,还能为百姓治病,真是一举两得!”

随着官办药园的丰收与民间药材种植的推广,全国惠民医馆的药材供应逐渐充足,再也没有出现过“有医无药”的窘境。

解决了药材问题,苏清鸢又将目光投向了诊疗规范。她深知,各地医生水平参差不齐,若没有统一的诊疗标准,很可能出现误诊、乱用药的情况,损害百姓健康。为此,她闭门数月,结合自己在燕云行医的经验、太医院的诊疗典籍以及民间的实用偏方,亲自编写了《惠民医馆诊疗规范》。

这部规范共十卷,详细规定了惠民医馆的诊疗流程、常用病症的诊治方法、药材的配伍禁忌等,核心原则是“问诊免费、药材低价、优先救治老弱病残”。苏清鸢在规范中明确要求:“凡百姓前往惠民医馆就诊,问诊、脉诊、开方一律免费,仅收取药材成本费,不得加价;遇到老弱病残、贫困百姓,药材费可减免,甚至全免;诊疗时需耐心细致,不得敷衍塞责,若出现误诊导致患者病情加重,需追究医生责任。”

为确保规范落地,苏清鸢下令将《惠民医馆诊疗规范》刊印成册,发放到全国每一家惠民医馆,要求所有医生认真学习、严格遵守。同时,派遣太医院御医组成“巡查团”,分赴各地惠民医馆,监督诊疗规范的执行情况,对违规者予以严惩。

四川偏远山区的巫山县,山高路险,百姓们看病极为不便,许多人患有风湿、哮喘等顽疾,常年受病痛折磨。惠民医馆建成后,医生李大夫带着《惠民医馆诊疗规范》来到巫山,却发现当地百姓因常年被病痛困扰,对医馆的治疗效果心存疑虑,很少有人前来就诊。

李大夫没有气馁,他按照规范中的要求,每天在医馆门口免费为百姓问诊、把脉,还主动上山下乡,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诊治。他发现当地许多老人患有严重的风湿,关节肿胀、疼痛难忍,甚至无法行走。按照《惠民医馆诊疗规范》中苏清鸢教的“针灸治风湿”方法,李大夫选取患者的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同时搭配官府提供的草药汤剂。

第一位接受治疗的是张婆婆,她患风湿多年,双腿无法站立,只能躺在床上。李大夫每天上门为她针灸、送药,半个月后,张婆婆的关节肿胀消退了不少,能够勉强下床行走;一个月后,她已经能正常走路,甚至能做些简单的家务。张婆婆激动地拉着李大夫的手说:“李大夫,你真是活菩萨啊!我这病折磨了我十几年,没想到竟然被你治好了!”

消息传开后,巫山县的百姓们纷纷前往惠民医馆就诊。李大夫与医馆的其他医生一起,日夜忙碌,用针灸、草药等方法,陆续治好 了当地数百名老人的风湿顽疾。为了感谢惠民医馆的医生们,百姓们自发筹集钱款,为医馆立了一块“功德碑”,上面刻着“救世医馆,恩重如山”八个大字,还特意派人将此事上报给了京城。

苏清鸢收到奏报后,十分欣慰,当即下旨嘉奖巫山县惠民医馆的全体医生,赏赐黄金百两、锦缎百匹,同时将“针灸治风湿”的方法在全国惠民医馆推广。

除了治疗常见病、顽疾,惠民医馆在防疫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景和二年春,江南地区爆发小规模瘟疫,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呕吐等症状,一时间人心惶惶。苏清鸢得知后,立刻下令江南各地惠民医馆启动防疫预案,按照《惠民医馆诊疗规范》中的防疫方法,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对疫区进行消毒,同时熬制防疫汤药,免费发放给百姓。

江南道惠民医馆的医生们,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疫区救治患者。他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每天为患者诊治、喂药,累得倒头就睡,却没有一人退缩。在他们的努力下,瘟疫很快得到了控制,没有大规模扩散,感染患者也陆续康复。百姓们都说:“若没有惠民医馆,这次瘟疫不知要夺走多少人的性命!皇后娘娘创办惠民医馆,真是为百姓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

随着惠民医馆在全国的推广,其“救死扶伤、惠民利民”的理念深入人心。无论是繁华的京城,还是偏远的乡村,都能看到惠民医馆的身影。医馆里的医生们,遵循苏清鸢的嘱托,以“医者仁心”为准则,耐心为百姓诊治,用低价的药材、精湛的医术,帮助无数百姓摆脱了病痛的困扰。

在京城的惠民医馆,每天都挤满了前来就诊的百姓。有抱着孩子来看咳嗽的母亲,有拄着拐杖来治关节炎的老人,有前来咨询养生知识的年轻人。医生们一一为他们诊治,开方抓药,全程免费问诊,药材价格也远低于民间药铺。一位来自城郊的农户说:“以前孩子生病,要跑几十里路去城里的药铺,花很多钱还不一定能治好。现在家门口就有惠民医馆,医生看得好,还便宜,真是太方便了!”

在西北的凉州,惠民医馆的医生们不仅为百姓治病,还主动向百姓普及卫生知识,教他们如何预防疾病。他们告诉百姓,要勤洗手、勤通风、喝开水,不吃生冷食物,这些简单的卫生习惯,有效降低了当地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

到景和二年初,全国各州府已建成惠民医馆三百余所,乡级医点一千余个,实现了“县有医馆、乡有医点”的目标。据统计,短短一年多时间,全国惠民医馆已救治百姓超过百万人次,其中免费救治贫困百姓十余万人次。更重要的是,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与防疫知识的普及,全国瘟疫发生率较去年下降了七成,百姓的健康水平大幅提升。

苏清鸢“救世皇后”的名声,也随着惠民医馆的推广传遍了大靖的每一个角落。百姓们在家中供奉她的画像,孩子们传唱着“皇后娘娘仁心善,惠民医馆救万民”的歌谣。各地百姓纷纷上书朝廷,请求为苏清鸢立生祠,以感谢她为百姓带来的福祉。

萧玦得知后,笑着对苏清鸢说:“你为百姓做了这么多事,百姓们感念你的恩情,也是应当的。”

苏清鸢却摇头道:“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百姓的健康,是江山稳固的根基。只要百姓们能安居乐业、远离病痛,就是对我最大的奖赏。”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长乐宫的琉璃瓦上,也洒在苏清鸢温柔而坚定的脸庞上。她知道,惠民医馆的推广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她还要继续完善医疗体系,培养更多优秀的医生,让大靖的每一位百姓都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让“医者仁心”的理念,在大靖的土地上永远传承下去。而这一切,都将成为景和盛世最温暖、最动人的底色,让大靖的百姓们,在安宁与健康中,享受着盛世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