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 > 第609章 边防军的装备革新,筑牢边境防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09章 边防军的装备革新,筑牢边境防线

景和三年夏,北境的风依旧带着几分凛冽,却已吹不散大靖筑牢边防的坚定决心。萧玦站在太和殿内,手中捧着边防将领送来的急报——匈奴骑兵近期频繁在边境游荡,虽未贸然挑衅,却已显露出试探之意。他深知,边境的和平从来不是靠退让换来的,唯有自身实力足够强大,才能让觊觎者望而却步。

“先帝在位时,北境屡遭匈奴侵扰,百姓流离失所,边防军苦不堪言。”萧玦将急报掷于案上,目光扫过殿内百官,语气凝重,“如今大靖内部渐趋安稳,民生日渐繁荣,绝不能让边境战火毁了这来之不易的局面。朕决定,对边防军装备进行全面革新,从兵器、粮草、通讯三方面入手,筑牢边境防线,让匈奴再无胆量南下!”

此言一出,百官纷纷附和。兵部尚书上前奏道:“陛下英明!边防是国之屏障,装备革新势在必行。臣愿牵头协调各部,确保革新事宜顺利推进!”

萧玦点头,当场颁布三道旨意,拉开了边防装备革新的序幕。

兵器是士兵的第二生命,萧玦对此有着深刻的认知。他早年镇守燕云时,便深知前朝边防军兵器的弊端——长刀笨重、铠甲脆薄,远程武器仅有普通弓箭,射程短、杀伤力弱,面对匈奴的骑兵冲锋往往力不从心。而燕云军经过多年改良的兵器,在实战中屡立奇功,成为此次革新的重要蓝本。

“传朕旨意,令工部即刻参照燕云军兵器样式,全面改良边防军装备!”萧玦下令,“选拔燕云军优秀工匠入京,与工部工匠共同研制,务必在半年内完成首批改良兵器的打造!”

工部接到旨意后,立刻行动起来。燕云军派来的工匠带着改良兵器的图纸与实物,与工部工匠一同驻扎在兵器工坊,日夜钻研。

对于长刀,他们保留了燕云军长刀的锋利刀刃,将刀身材质改为更坚韧的百炼钢,同时优化刀柄设计,减轻整体重量——改良后的长刀较之前轻了三斤,却更加锋利,士兵挥舞起来更加灵活,劈砍时能轻易斩断匈奴的皮甲。

铠甲的改良则更注重防护性与灵活性的平衡。前朝的铠甲多为札甲,甲片厚重,士兵穿着行动不便,且防护重点不够突出。此次改良参考了燕云军的鱼鳞甲样式,将甲片打磨得更薄更轻,以丝线串联,重点加固胸口、肩部等要害部位,同时在关节处采用活动甲片,既保证了防护力,又不影响士兵的弯腰、挥臂等动作。试穿时,边防军士兵纷纷称赞:“这新铠甲穿着轻便,防护又好,打仗时心里更有底了!”

最具突破性的革新,是连弩的批量制作。燕云军早年研制的连弩,一次可装箭十支,射程可达三百步,射速是普通弓箭的三倍,在守城与对付骑兵时效果显着,但因制作工艺复杂,一直未能大规模推广。此次萧玦下旨,拨付专款支持连弩研制,工部与燕云工匠通力合作,简化制作流程,将关键部件标准化生产,终于实现了连弩的批量生产。

首批改良兵器打造完成后,萧玦特意派内侍送往北境边防军,让士兵们进行实战演练。北境大将军秦岳,是萧玦当年镇守燕云时的旧部,他亲自组织士兵演练:士兵们身着新铠甲,手持新长刀,与模拟匈奴骑兵的队伍对抗,新长刀劈砍利落,新铠甲有效抵御了模拟攻击;连弩部队则在三百步外精准射击,十支箭矢连发,瞬间将模拟目标射成筛子。

秦岳看着演练效果,激动地上书萧玦:“陛下,改良后的兵器威力惊人,士兵战斗力大幅提升!有此利器,我大靖边防军定能让匈奴闻风丧胆!”

萧玦接到奏报后,下令工部扩大生产规模,将改良后的长刀、铠甲、连弩陆续配发给北方、西北各边防军,实现了边防军兵器的全面更新。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萧玦深知,充足的粮草是边防稳固的基础。前朝边防军常常面临粮草短缺的困境,尤其是冬季,大雪封路,粮草运输困难,士兵们只能忍饥挨饿戍边,士气低落。

为解决这一问题,萧玦推行了“储备+自给”的粮草保障制度。

首先,在边境各军营设立“军粮储备分库”。他下令户部调拨专款,在北方、西北边境的十大军营,各修建一座大型粮仓,储存足够全军三年食用的粮食、盐巴、药材等物资。为确保粮草安全,粮仓选址在军营内侧,由专人看守,同时配备防火、防潮设施。每年秋收后,户部都会根据各军营的人数,及时补充粮草,确保储备充足。

其次,推行“军屯制度”。萧玦借鉴燕云军的军屯经验,下令边境各军营开垦荒地,让士兵在非作战时从事农耕,实现“部分粮草自给”。他调拨了大量高产玉米、红薯种子,分发给各军屯,同时派农桑司的技术员前往指导,教授士兵们先进的耕种技术。

北境某军营,士兵们在将领的带领下,开垦了数千亩荒地。非作战时,士兵们换上便服,扛起锄头下地耕种,军营里既有练兵场,也有农田。春种秋收,士兵们亲手耕种的玉米、红薯获得了大丰收,不仅满足了军营的部分口粮需求,还将多余的粮食存入储备分库。

士兵们笑着说:“以前戍边,最怕冬天没粮吃,现在我们自己种地,粮食够吃还有富余,再也不用为粮草发愁了!”

为确保粮草运输通畅,萧玦还下令修缮边境的运输道路,在关键路段修建驿站,配备足量的马车、马匹,专门负责粮草运输。冬季大雪封路时,采用雪橇运输,确保粮草能及时送达各军营。

此外,萧玦还提高了边防军的伙食标准,规定士兵每日三餐必有肉食、蔬菜,保证营养充足。粮草充足、伙食改善,边防军士兵的士气空前高涨,戍边的积极性大幅提升。

秦岳在奏报中写道:“如今我军粮草充足,士兵们吃饱穿暖,个个精神饱满,戍边热情高涨。陛下的粮草政策,让士兵们无后顾之忧,一心戍边!”

及时的通讯,是边防军应对敌情的关键。前朝边境通讯主要依靠烽火台,一旦发现敌情,点燃烽火,相邻烽火台依次传递,虽能快速预警,却无法传递详细情报,常常导致边防军误判敌情。

萧玦下令,在边境修建“烽火台+驿站”双重通讯网络,实现预警与详细情报传递的结合。

首先,对原有烽火台进行修缮与扩建。在北方、西北边境的山脉、要道上,每隔十里修建一座烽火台,将原有老旧的烽火台全部修缮加固,同时增加烽火的信号种类——白天点燃浓烟,夜晚点燃明火,根据敌情的不同,点燃的烽火数量、频率也不同,例如,一支骑兵来犯点燃一柱烽火,大规模入侵则点燃三柱烽火,让相邻军营能快速判断敌情的大致情况。

其次,在烽火台附近修建驿站。每个驿站配备十名驿卒、五匹快马,驿站内储存足够的草料、饮水。一旦烽火台点燃烽火预警,驿站的驿卒会立刻出发,前往最近的军营,传递详细情报;军营接到情报后,再通过驿站快马,将情报传递给周边军营及京城兵部,确保消息在最短时间内传递到位。

为提高通讯效率,萧玦还规定了驿卒的传递速度,要求“每日至少行进三百里”,重要情报则“日夜兼程,不得停歇”。同时,在驿站之间设立补给点,为驿卒和马匹提供休息、补给的场所。

一次,匈奴一小股骑兵潜入北境侦查,刚靠近边境,就被烽火台的士兵发现。士兵立刻点燃一柱烽火,相邻烽火台依次传递,同时驿站的驿卒快马加鞭,将“匈奴骑兵约百人,潜入我方边境三十里,意图不明”的详细情报,迅速传递给了北境大将军秦岳。

秦岳接到情报后,立刻下令附近军营出兵拦截。由于情报传递及时,边防军迅速部署,在匈奴骑兵返回的途中设下埋伏,将其全部擒获。

秦岳上书萧玦:“陛下推行的双重通讯网络,预警迅速、情报准确,让我军能及时应对敌情,避免了损失。有此通讯保障,我军在边境作战中占据了绝对主动!”

经过一年多的全面革新,大靖边防军的战斗力、粮草保障、通讯效率都得到了质的提升。边防军士兵身着坚甲、手持利刃,粮草充足、士气高昂,通讯顺畅、反应迅速,边境防线如同铜墙铁壁一般,坚不可摧。

匈奴可汗一直觊觎大靖的富庶,多次派探子潜入边境侦查,想寻找南下的机会。最新一批匈奴探子,潜入北境后,偷偷观察了边防军的演练,看到士兵们身着新铠甲、手持新长刀,连弩威力惊人;又看到军营周边的军屯农田郁郁葱葱,储备粮仓粮草充足;还注意到烽火台每隔十里就有一座,驿站的驿卒快马穿梭,通讯频繁。

探子们将侦查到的情况,详细回报给了匈奴可汗:“可汗,大靖边防已非昔日可比!他们的兵器威力极大,连弩能连发十箭,射程极远;士兵们粮草充足,士气高昂;烽火台与驿站遍布边境,情报传递迅速,我们稍有动作,他们便能立刻察觉。如今的大靖边防,如同铜墙铁壁,不可轻易招惹啊!”

匈奴可汗听后,沉默良久。他想起往年南下劫掠,虽能抢到一些财物,却也常常遭到大靖边防军的抵抗,损失不小。如今大靖边防军实力大增,若贸然出兵,恐怕不仅无法抢到财物,还会遭受重创。

最终,匈奴可汗放弃了南下的念头,下令撤回所有在边境游荡的骑兵,与大靖维持和平局面。

消息传到京城,萧玦与苏清鸢欣慰不已。萧玦在朝会上说道:“边防革新初见成效,匈奴不敢再轻易挑衅,这是全体边防军将士的功劳,也是各部通力合作的结果。但我们不能松懈,边防稳固是长久之事,需持续完善革新,让大靖的边境永远安宁!”

此后,萧玦下令工部持续改良兵器,农桑司继续指导军屯耕种,兵部不断优化通讯网络,大靖的边防防线越来越稳固。北方、西北边境迎来了久违的和平,百姓们安居乐业,边境贸易逐渐繁荣,成为大靖景和盛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北境的边防线上,新修缮的烽火台巍然矗立,军营里传来士兵们整齐的训练声,军屯的农田里一片丰收的景象。这道由利刃、粮草、通讯筑起的坚固防线,不仅守护着大靖的疆土,更守护着天下百姓的安宁,为景和盛世的延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