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 > 第605章 寒门官员的崛起,打破门阀垄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05章 寒门官员的崛起,打破门阀垄断

景和元年夏,暑气蒸腾,紫禁城的琉璃瓦在烈日下折射出刺眼的光芒。太和殿内,萧玦端坐御座之上,目光如炬,扫过阶下神色各异的文武百官。朝堂之上,半数官员皆出自世家门阀,他们或是前朝老臣,或是皇亲国戚,盘根错节,把持着朝政大权,新政推行屡屡受阻。萧玦深知,若想彻底革新弊政、稳固江山,必须打破这种门阀垄断的局面,为朝堂注入新鲜血液。

“朕登基以来,新政初推,然朝堂之上,仍有诸多积弊。”萧玦的声音沉稳有力,响彻大殿,“部分官员身居高位,却尸位素餐,只知维护家族利益,罔顾民生疾苦;门阀势力相互勾结,垄断仕途,让无数有识之士报国无门。今日,朕决意重启科举‘寒门专项通道’,广纳天下寒门英才,不问出身,只看能力!”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一片哗然。门阀出身的官员们脸色骤变,彼此交换着震惊与不满的眼神。中书令柳明远,出身江南顶级门阀柳家,执掌中书省多年,门生故吏遍布朝野,此刻他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科举取士自有成法,若开设寒门专项通道,免试任职,恐有失公允,且寒门子弟缺乏官场历练,恐难当大任,还请陛下三思!”

“公允?”萧玦冷笑一声,语气带着几分讥讽,“柳大人所言的‘公允’,便是让门阀子弟世代为官,寒门学子永无出头之日吗?前朝末年,正是因为门阀垄断仕途,官员们只知结党营私、鱼肉百姓,才导致民不聊生、天下大乱。朕要的公允,是‘英雄不问出处’的公允,是‘能者上、庸者下’的公允!”

他顿了顿,目光愈发锐利:“至于‘难当大任’,朕看未必!许多寒门子弟自幼历经磨难,深知民间疾苦,更具实干之心与报国之志。反观部分门阀子弟,生于安乐,养尊处优,只会纸上谈兵,毫无实干之才。朕倒要看看,是寒门的实干者能兴邦,还是门阀的庸碌者能济世!”

萧玦的话掷地有声,怼得柳明远哑口无言,其他门阀官员也不敢再轻易反驳。他们深知,新帝心意已决,且此次改革关乎朝堂格局,若强行阻拦,恐怕会引火烧身。

随后,萧玦颁布圣旨,明确“寒门专项通道”的具体规则:凡出身寒门(三代无官宦背景、非富商地主之家)、年龄在十八至三十五岁之间、有实干之才者,可由地方官府举荐或自行报名,经御史台与吏部联合考核(侧重实务能力,如农耕、算术、刑狱、水利等),合格者免试进入地方官府任职,担任县丞、主簿、推官等职;任职满一年,考核优异者,可直接调入京城六部或相关机构任职,不受资历限制。

同时,圣旨还规定:地方官府需全力配合举荐工作,不得因出身歧视寒门子弟,若有隐瞒不报或故意刁难者,严惩不贷;寒门官员任职期间,与门阀出身官员享有同等待遇,若遭排挤打压,可直接向谏言司申诉,朝廷将严肃查处。

圣旨颁布后,举国震动。对于长期被排斥在仕途之外的寒门子弟而言,这无疑是改变命运的绝佳机会。消息传开,各地寒门学子、有识之士纷纷踊跃报名,或寻求地方官府举荐,一时间,报名点前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江南苏州府,佃农出身的陈默也听到了这个消息。彼时,他年仅二十三岁,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是地主家的佃农,母亲体弱多病。陈默从小便展现出过人的天赋,虽因家境贫困未能进学堂读书,却靠着自学与请教乡邻,精通了算术,还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农耕技巧。他曾多次向地主建议改良耕种方式,却因出身卑微被嗤之以鼻。

得知“寒门专项通道”开启后,陈默的心中燃起了希望。他鼓起勇气,带着自己多年总结的农耕笔记与算术心得,前往苏州府报名点报名。负责考核的官员起初并未将这个衣衫朴素、面带菜色的年轻人放在眼里,但当他们翻阅陈默的笔记,看到其中详细记载的高产作物种植方法、农田灌溉改良方案与精准的算术核算时,不由得刮目相看。

考核中,陈默面对“如何解决江南水乡农田涝灾”“如何核算粮食产量与赋税”等实务问题,对答如流,提出的解决方案既贴合实际又具可操作性。考核官员当即判定他为“优异”,将他的名字与考核结果上报吏部。

吏部收到陈默的资料后,也颇为重视,将其列为重点举荐对象,呈递给萧玦御览。萧玦翻阅着陈默的笔记与考核记录,看到他对农耕与算术的精通,又得知他出身佃农家庭,心中十分欣慰:“这正是朕要找的实干之才!”

此时,苏清鸢正在推广高产作物,农桑司亟需一位懂农耕、善算术的官员协助工作。萧玦当即拍板,破格任命陈默为农桑司主事,正六品,协助苏清鸢处理农桑事务,重点负责高产作物的推广与技术改良。

消息传到农桑司,不少官员都面露不屑。他们大多出身官宦世家,看不起这个“一步登天”的寒门子弟,私下里嘲讽他“泥腿子当官”“难登大雅之堂”。陈默对此毫不在意,他深知,唯有做出实绩,才能堵住众人的嘴,不辜负陛下的信任。

上任伊始,陈默便主动向苏清鸢请缨,前往西北干旱地区推广高产玉米。西北甘州、凉州等地,常年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极低,百姓们常常食不果腹,甚至有不少人因饥荒逃亡。此前,农桑司也曾派人前往推广高产作物,但因不了解当地气候与土壤条件,推广效果甚微。

苏清鸢看着眼前这个眼神坚定、面带稚气的年轻人,心中既有期许,也有担忧:“西北条件艰苦,干旱少雨,推广高产作物难度极大,你可想好了?”

“回皇后娘娘,臣已想好。”陈默躬身道,“臣出身农家,深知百姓疾苦。西北百姓若能解决温饱问题,便是对朝廷最大的贡献。臣愿前往西北,竭尽全力,不负陛下与娘娘的信任。”

苏清鸢点头赞许:“好!朕准你所求。农桑司将全力支持你,调拨足够的高产玉米种子与农具,你可自行挑选团队成员,前往西北。”

陈默当即挑选了十余名懂农耕、能吃苦的官员与老农,组成推广团队,带着高产玉米种子、改良农具与自己绘制的灌溉草图,踏上了前往西北的路途。

经过半个多月的长途跋涉,陈默一行抵达了甘州。眼前的景象比他们想象的还要艰苦:大片土地龟裂,庄稼枯黄,百姓们穿着破旧的衣裳,脸上满是饥寒与绝望。当地官员见到陈默等人,也颇为冷淡,认为他们不过是“走过场”,根本解决不了西北的干旱问题。

陈默并未气馁,他当即带着团队深入乡村,实地勘察土壤与水源。他发现,甘州并非完全没有水源,只是水资源分布不均,且缺乏有效的灌溉设施,导致雨水白白流失,农作物缺水枯死。同时,当地土壤偏碱性,肥力不足,也影响了作物生长。

针对这些问题,陈默制定了“引水灌溉+土壤改良”的推广方案。他首先带领团队与当地百姓一起,寻找水源,规划灌溉渠道。利用甘州境内的几条小河,修建简易的引水渠,将水引入农田;对于离河流较远的田地,则修建蓄水池,收集雨水与雪水,以备灌溉之需。

修建引水渠与蓄水池的过程并不顺利。部分百姓心存疑虑,认为这是“白费力气”,不愿参与;当地官员也不配合,不愿调拨人力与物资。陈默耐心向百姓解释:“只要我们修建好灌溉设施,种下高产玉米,今年必定能有好收成,大家再也不用饿肚子了!”他还带头扛起锄头,参与劳作,汗水浸湿了衣衫也毫不在意。

看到陈默以身作则,百姓们深受感动,纷纷主动加入修建队伍。陈默又多次拜访当地官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说服他们调拨人力与物资,支持灌溉设施建设。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努力,甘州境内修建了引水渠二十余里,蓄水池三十余个,基本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随后,陈默开始指导百姓改良土壤:将秸秆、牲畜粪便混合发酵,制成有机肥,撒在农田中,中和土壤碱性,增加肥力;同时,采用“深耕细作”的方法,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一切准备就绪后,陈默将带来的高产玉米种子分发给百姓,手把手教他们播种、施肥、田间管理。他还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调整了播种时间,避开干旱高峰期,确保玉米能够顺利生长。

在陈默的悉心指导下,玉米出苗后长势喜人。百姓们看着绿油油的玉米苗,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对陈默充满了感激与敬佩。当地官员也对这个年轻的寒门官员刮目相看,主动配合他的工作,提供各种支持。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玉米即将抽穗之际,甘州遭遇了一场持续半个月的干旱。百姓们心急如焚,纷纷跑到田地里查看,担心玉米会枯死。陈默沉着应对,组织百姓利用蓄水池的存水,采用“滴灌”的方式,节约用水,确保玉米能够得到充足的水分。

在陈默的带领下,百姓们齐心协力,成功抵御了干旱。秋天收获时,甘州的玉米产量较往年增长了五成,不少农户的玉米亩产达到了五百斤,较之前的两百多斤翻了一倍还多。百姓们捧着沉甸甸的玉米,激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说道:“多亏了陈大人,我们今年终于能吃饱饭了!”

消息传回京城,萧玦与苏清鸢欣喜不已。萧玦当即决定,在朝会上公开表彰陈默,以激励更多官员实干为民。

朝会当日,陈默身着崭新的官服,站在大殿之上。萧玦看着他,语气满是赞许:“陈默出身佃农家庭,却心怀天下,实干为民。前往西北甘州推广高产作物,改良灌溉方式,解决了当地百姓的温饱问题,让玉米产量增长五成,功绩卓着!”

他目光扫过百官,声音洪亮:“朝廷选官,不问出身,只看能力!陈默虽出身寒门,却比许多门阀出身的官员更具实干之才,更懂民生疾苦。若我大靖能有更多像陈默这样的实干者,何愁不兴?何愁民生不改善?”

萧玦当即下旨,晋升陈默为农桑司员外郎,正五品,赏赐白银五百两、良田百亩,以资鼓励。同时,下令将陈默在西北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国干旱地区,让更多百姓受益。

朝会上,门阀出身的官员们面面相觑,再也不敢轻视寒门官员。他们深知,新帝此举,既是表彰陈默,也是向他们传递一个信号:朝廷将大力扶持寒门官员,门阀垄断仕途的局面即将结束。

陈默的成功,如同一个榜样,激励着无数寒门子弟。越来越多的寒门学子通过科举、举荐等方式进入仕途,他们大多身怀实干之才,深知民间疾苦,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务实为民。

江南苏州府的李嵩,出身寒门,精通律法与刑狱,通过“寒门专项通道”进入大理寺任职。他在任期间,公正执法,平反了多起冤假错案,深受百姓爱戴,很快被晋升为大理寺评事。

西北凉州的王彦,出身樵夫家庭,熟悉边境情况与军事,通过举荐进入兵部任职。他向朝廷提出了“军屯结合”的边防建议,被萧玦采纳,推行后不仅提高了边防军的自给能力,还稳定了边境局势,王彦也因此被破格提拔为兵部主事。

这些寒门官员的崛起,逐渐打破了门阀对官场的垄断。他们不依附于任何派系,只忠于朝廷与百姓,在朝堂上直言敢谏,积极推行新政,成为了萧玦革新弊政的得力助手。

门阀势力对此深感不满,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打压寒门官员。有的故意刁难,不给寒门官员分配实权;有的散布谣言,诋毁寒门官员的声誉;有的甚至相互勾结,排挤寒门官员,阻止他们晋升。

但萧玦早已料到这些,他为寒门官员提供了坚实的支持。一旦发现有门阀官员打压寒门官员,便严厉查处。中书令柳明远曾故意克扣农桑司的经费,为难陈默,被萧玦得知后,当即下令削减柳家的封地,将柳明远降职调任,以示惩戒。

同时,萧玦还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规模,增加了寒门子弟的录取比例;设立“举荐制度”,鼓励官员举荐有才干的寒门子弟,举荐者与被举荐者若表现优异,皆可获得奖励。

苏清鸢也十分支持寒门官员的发展。她常常召见陈默等寒门官员,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建议,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在推广惠民医馆、女子蒙学等新政时,苏清鸢特意提拔了不少寒门出身的官员,让他们负责具体事务,这些官员也不负所望,将新政推行得有声有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门官员在朝堂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与正直的前朝老臣相互配合,共同抵制门阀势力的打压,积极推行新政,让大靖的面貌焕然一新: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百姓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蒙学与女子蒙学遍布全国,教育得到普及;惠民医馆林立,百姓看病不再困难;边防稳固,无外患侵扰;官场清明,贪腐之风收敛。

景和二年年末,吏部统计数据显示,寒门官员在全国官员中的比例已从景和元年的不足一成,提升至三成,且仍在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仕途,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

江南的佃农们得知陈默等寒门官员的事迹后,纷纷鼓励自家孩子读书识字,希望他们将来也能成为像陈默一样的人,为百姓谋利、为家族争光。京城的百姓们也对寒门官员充满了好感,纷纷称赞:“寒门官员懂百姓疾苦,办实事、解难题,这才是朝廷需要的好官!”

萧玦站在太和殿的观景台上,看着京城的繁华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打破门阀垄断、扶持寒门官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他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只要坚持“不问出身、只看能力”的选官原则,鼓励实干、惩治庸碌,大靖的朝堂必将充满活力,大靖的江山必将长治久安。

苏清鸢走到他身边,轻声说道:“陛下扶持寒门官员,打破门阀垄断,不仅为朝堂注入了新鲜血液,更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如今新政推行顺利,民生改善,这与寒门官员的实干密不可分。”

萧玦握住她的手,语气坚定:“是啊,百姓是江山的根基,而寒门官员是连接朝廷与百姓的桥梁。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广纳贤才、实干为民,大靖的盛世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紫禁城的红墙琉璃瓦上,映照出一片祥和与繁荣。寒门官员的崛起,如同初升的朝阳,为大靖的未来带来了无限希望。他们用自己的实干与担当,打破了门阀垄断的桎梏,书写了属于寒门学子的传奇,也为景和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萧玦的选贤任能、破旧立新,也将作为一段佳话,永远载入大靖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