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 > 第606章 设立谏言司,广开言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06章 设立谏言司,广开言路

景和元年秋,金风送爽,紫禁城的银杏叶染上了层层金黄。太和殿内,萧玦端坐御座之上,目光扫过阶下肃立的文武百官,语气沉稳却带着破局的决心:“自朕登基以来,新政初推,民生待兴,但朝堂之中,仍有‘报喜不报忧’之风,地方之上,亦有百姓冤情难伸之苦。今日,朕决意设立‘谏言司’,广开言路,无论官员百姓,皆可直言进谏,凡关乎国计民生、吏治得失者,朕必亲阅亲批,绝不推诿!”

此言一出,殿内百官哗然。自前朝以来,朝堂决策多为“一言堂”,官员上书需经层层审批,往往中途被上级扣押、篡改,真正能抵达帝王案前的谏言寥寥无几;而百姓更是连上书的门路都没有,冤情只能咽在肚里,良策无从上达天听。如今萧玦要设立谏言司,打破这种闭塞局面,无疑是对传统朝堂制度的一次重大革新。

以中书令为首的几位老臣面露难色,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官员上书自有既定流程,百姓涉政恐有失体统。若人人皆可直言,恐生流言蜚语,扰乱朝堂秩序,还请陛下三思!”

“三思?”萧玦冷笑一声,目光锐利如刀,“朕思之甚久!前朝为何会民不聊生、天下大乱?正是因为言路堵塞,君王听不到真话,百姓诉不了冤情,才让奸佞当道、弊政丛生!如今朕要广开言路,就是要让朝堂听到不同的声音,让百姓感受到朝廷的温度。若因怕‘失体统’‘生流言’而堵塞言路,与前朝昏君何异?”

一番话掷地有声,老臣们被驳斥得哑口无言,只得躬身退下。萧玦不再理会众人的疑虑,当即颁布圣旨,明确谏言司的职责与规则,字字句句都透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诚意:

其一,官员谏言通道:凡在京及地方官员,无论官职高低,皆可直接向谏言司提交奏折,内容可涉及民生、吏治、军政、律法等一切国计民生事务,无需经过上级官员层层审批。谏言司收到奏折后,需分类整理,涉及紧急事务或重大民生问题的,三日内必须呈递皇帝御览;普通事务七日内呈递,不得拖延、隐瞒或篡改。

其二,百姓谏言通道:在京城朱雀大街设立谏言司总署,在各州府设立谏言司分点,百姓若有冤情申诉、民生建议或对官府的弹劾,均可前往就近的谏言司提交文书,也可委托他人代呈。谏言司官员需当场登记、核实身份,不得无故推诿、拒绝;地方官府严禁以任何理由阻拦百姓前往谏言司上书,违者以“阻塞言路”论处,严惩不贷。

其三,谏言司官员任命与考核:谏言司设御史大夫一人为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下设御史二十人,从全国官员中选拔敢说真话、不徇私情、品行端正者担任,优先选用寒门官员与正直老臣。谏言司官员独立履职,不受其他部门干涉,若有隐瞒不报、打压言路、收受贿赂等行为,一经查实,削爵罢官,流放三千里;若能恪尽职守、多献良策,则予以重赏、优先晋升。

其四,谏言处理机制:皇帝收到谏言司呈递的文书后,需在十日内给出明确批示,涉及具体事务的,责成相关部门限期办理,并将结果反馈给谏言司,由谏言司公示给上书者;涉及制度改革的,召集百官商议后再行推行;若谏言不实或不可行,也需说明缘由,不得无故搁置。同时,为保护上书者,严禁任何官员因谏言内容对上书者打击报复,违者以“欺君罔上”论处。

圣旨颁布后,萧玦立刻任命了以正直敢言着称的老臣林彦为御史大夫,主持谏言司事务。林彦曾任前朝御史,因弹劾权贵而被罢官,萧玦登基后将其召回,正是看中了他不徇私情、敢于直言的品性。

林彦接到任命后,当即立下誓言:“臣必恪尽职守,广开言路,为陛下收录真话、为百姓排忧解难,若有半分懈怠,愿受军法处置!”

随后,谏言司总署与各地分点迅速筹建。京城的谏言司总署选在朱雀大街旁的一座宽敞院落内,朱红大门上悬挂着“谏言司”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门前设立了登记处、接待室,还安排了专人负责引导百姓上书。各地分点也在地方官府的配合下,于一月内陆续建成启用,门前张贴着谏言流程与保护措施,让百姓放心上书。

谏言司设立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大靖的大街小巷。起初,百姓们还心存疑虑,担心这只是新帝的“作秀之举”,不敢轻易前往上书。但很快,一件事彻底打消了大家的顾虑。

京城郊外的农户张老汉,因邻居是当地县丞的亲戚,被强行霸占了两亩良田,多次向县衙申诉,却被县丞打压报复,打得遍体鳞伤。得知谏言司设立后,张老汉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儿子的搀扶下前往谏言司总署,提交了申诉文书。

负责接待的御史详细记录了张老汉的冤情,核实了他的身份与伤情,当日便将文书呈递给了萧玦。萧玦看完后,龙颜大怒,当即下令御史台前往调查。经查实,县丞确实纵容亲戚霸占民田、打压百姓,证据确凿。萧玦当即下旨,将县丞罢官革职,流放三千里,其亲戚被判处有期徒刑,霸占的良田归还张老汉,并赔偿其医药费与损失。

消息传开后,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纷纷称赞萧玦“为民做主”。原本心存疑虑的百姓们也放下了顾虑,纷纷前往各地谏言司分点,提交申诉文书或民生建议。

谏言司设立当月,便收到官员与百姓的谏言共计两百余条,其中百姓建议百余条,涵盖了农业、水利、交通、医疗、吏治等多个方面。林彦将这些谏言分类整理后,挑选出两条最具代表性、可行性最高的建议,呈递给了萧玦。

第一条是“改进驿站运输效率”的建议,上书者是江南商人王掌柜。王掌柜常年往返于江南与京城之间,经营绸缎生意,他在建议中写道:“当前驿站主要服务于官府文书传递,民间物资运输极为不便,且驿站马匹有限,运输速度缓慢,绸缎等物资运抵京城时,往往因延误而错失商机。建议扩大驿站规模,增加马匹与车辆,允许民间物资付费通过驿站运输,同时在驿站之间增设补给点,提高运输效率。此举既能增加国库收入,又能促进商品流通,惠及百姓与商人。”

萧玦看完后,十分赞同。他深知,商品流通是经济繁荣的关键,而当前的驿站制度确实存在诸多弊端,难以满足民间需求。他当即召集工部、户部与驿站主管官员商议,采纳了王掌柜的建议,下令:扩大全国驿站规模,新增马匹五千匹、车辆两千辆;开放民间运输服务,商人可向驿站缴纳合理费用,委托运输物资;在驿站之间每五十里增设一个补给点,提供马匹更换、粮草补给等服务;同时,规范驿站收费标准,严禁驿站官员漫天要价、刁难商人。

新政推行后,驿站运输效率大幅提升。以前从江南运输绸缎到京城,需要一个月时间,如今只需半个月;运输成本也降低了三成,商人的利润大幅增加。王掌柜的绸缎生意越做越大,还带动了江南地区的丝绸产业发展,不少农户开始种植桑树、养蚕缫丝,增加了收入。王掌柜特意前往谏言司总署,向林彦道谢:“多谢陛下采纳我的建议,不仅让我的生意越来越好,还让乡亲们多了一条谋生之路,陛下真是百姓的好皇帝!”

第二条是“规范药材定价”的建议,上书者是惠民医馆的一名女医生李大夫。李大夫在建议中写道:“当前各地药材价格混乱,部分药材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导致惠民医馆的药材成本居高不下,贫困百姓仍难以负担。建议由太医院与户部联合制定常用药材的指导价格,严禁药材商擅自涨价;同时,扩大官办药园的种植规模,增加药材供应,从源头降低药材价格;此外,在各地惠民医馆设立药材价格公示栏,接受百姓监督。”

萧玦对这条建议也十分重视。惠民医馆是他与苏清鸢推行的重要民生工程,旨在让百姓“看得起病”,若药材价格混乱,惠民医馆的作用便会大打折扣。他当即下令太医院与户部联合制定《常用药材指导价格目录》,涵盖了两百余种常用药材,明确了每种药材的收购价、批发价与零售价,要求各地严格执行;同时,扩大全国官办药园的种植面积,新增药园五十座,重点种植常用药材;各地惠民医馆必须在显眼位置设立价格公示栏,标明药材价格与诊疗费用,接受百姓监督。

此外,萧玦还下令谏言司与御史台联合巡查,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药价的行为。有几位药材商无视规定,擅自将金银花的价格提高两倍,被巡查官员查实后,不仅被没收了全部存货,还被处以高额罚款,流放千里。此举震慑了各地药材商,再也无人敢擅自涨价,药材价格逐渐趋于稳定。

药材价格规范后,惠民医馆的诊疗成本降低了三成,贫困百姓看病的负担进一步减轻。江南某惠民医馆的医生说:“以前因药材价格高,不少贫困百姓只能放弃治疗,如今药材价格稳定且低廉,我们每月救治的患者较之前增加了两成,真正实现了‘惠民’的初衷。”

谏言司的设立,不仅为萧玦提供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民生建议,还让他及时了解到了地方的民情与吏治问题。有百姓上书弹劾某县县令贪污受贿、欺压百姓,谏言司核实后呈递给萧玦,萧玦当即下令将县令革职查办,任命了一位正直的寒门官员接替;有官员上书建议推广高产作物的种植技术,萧玦采纳后,责成农桑司组织技术指导队,分赴各地推广,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升。

随着谏言司的良性运作,朝堂的风气也逐渐转变。以前,官员们多是“唯上是从”,不敢说真话、提异议,如今,越来越多的官员敢于直言进谏,为新政推行建言献策。有官员上书指出水利建设中的弊端,萧玦责成工部整改,避免了资金浪费;有官员建议优化赋税制度,减轻寒门农户负担,萧玦召集户部商议后,对赋税制度进行了调整,赢得了百姓的拥护。

百姓们对谏言司的信任度也越来越高,不仅有冤情时会前往上书,遇到民生难题、有好的建议时,也会主动向谏言司反映。京城百姓李大妈,发现家门口的街道年久失修,雨天泥泞不堪,便向谏言司提交了修缮街道的建议,没过多久,工部便派人修缮了街道,让百姓出行更加方便。李大妈逢人便说:“新帝设立谏言司,愿意听我们百姓的话,这才是真正为百姓着想的好皇帝!”

萧玦看着谏言司呈递的一份份谏言与处理结果,心中十分欣慰。他与苏清鸢在御书房商议时,感慨道:“以前朕身居宫中,对民间疾苦了解不多,难免会做出一些脱离实际的决策。如今有了谏言司,官员百姓都能直言进谏,朕才能听到真话、了解实情,做出的决策也才能更贴合民生需求。”

苏清鸢深表赞同:“陛下广开言路,不仅能让决策更加科学务实,还能赢得百姓的信任与拥护。民心向背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只要百姓愿意向朝廷说真话、提建议,大靖的江山就会越来越稳固。”

林彦也不负所望,始终恪尽职守,严格执行谏言司的各项规定。他时常亲自接待上书的百姓,倾听他们的诉求;对收到的谏言,逐一核实、分类整理,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一条有价值的建议;对打压言路、收受贿赂的行为,更是零容忍,一经发现便严厉查处。在他的主持下,谏言司成为了连接朝堂与百姓的桥梁,成为了萧玦治理国家的得力助手。

景和元年年末,谏言司共收到官员百姓谏言一千余条,其中被萧玦采纳并推行的有三十余条,涉及农业、水利、交通、医疗、吏治、商业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粮食产量进一步提升,百姓收入增加,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朝堂决策更加透明务实。

谏言司的设立,成为了景和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萧玦赢得民心的关键举措。它打破了传统朝堂“一言堂”的局面,让言路不再堵塞,让百姓不再有冤难伸;它让萧玦能够及时了解民情、纠正弊政,让新政的推行更加顺畅;它更让大靖的百姓看到了新帝的诚意与决心,感受到了朝廷的温暖与公正。

冬日的阳光洒在谏言司总署的朱红大门上,“谏言司”三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门前,前来上书的百姓络绎不绝,脸上带着对未来的期许;殿内,林彦与御史们正忙碌地处理着一份份谏言,为朝廷输送着来自民间的智慧与声音。

萧玦站在太和殿的观景台上,望着远方的天际,心中充满了信心。他知道,设立谏言司只是广开言路的第一步,未来,他还要进一步完善谏言制度,让“直言进谏”成为朝堂与民间的常态。只要始终保持这种开放、务实的态度,始终倾听百姓的声音,始终心系民生疾苦,大靖的盛世之路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而谏言司的故事,也将随着景和盛世的推进,被永远载入大靖的史册,成为后世帝王广开言路、为民做主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