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南徐、兖二州刺史江夏王萧宝玄娶了徐孝嗣的女儿当王妃,徐孝嗣被杀后,皇帝下令让他们离婚,萧宝玄心里那叫一个不爽,满是怨恨。崔慧景派人来表示要拥戴萧宝玄当老大,萧宝玄直接把使者给杀了,然后发动将领和官吏守城。皇帝派马军主戚平、外监黄林夫去京口帮忙镇守。崔慧景准备渡江的时候,萧宝玄偷偷跟他里应外合,把司马孔矜、典签吕承绪以及戚平、黄林夫都给杀了,打开城门迎接崔慧景,还让长史沈佚之、咨议柳憕安排部署军队。萧宝玄坐着八抬大轿,手里拿着红色指挥旗,跟着崔慧景往建康杀去。
朝廷这边派骁骑将军张佛护、直阁将军徐元称等六个将领守在竹里,修了好几座城来抵挡他们。萧宝玄派人给张佛护传话说:“我这是要回朝廷,你为啥非要苦苦阻拦我呢?”张佛护回答说:“我受国家大恩,被派到这儿来守个小据点。殿下要回朝廷,只管直接过去,我哪敢阻拦啊!”说完就朝崔慧景的军队射箭,两边就打起来了。
崔觉、崔恭祖带着前锋部队,这些人都是些勇猛能打的糙汉子,而且行军轻便,也不生火做饭,用几条船沿着江边载着酒和干粮当军粮。每次看到朝廷军队城里有烟火升起,就拼了命地进攻。朝廷军队都吃不上饭了,又饿又困。徐元称等人商量着要投降,张佛护不同意。崔恭祖等人继续攻城,最后把城给攻破了,还杀了张佛护。徐元称投降,其他四个军主都战死了。
乙卯日,朝廷派中领军王莹统领各路军队,在湖头修筑堡垒,背靠蒋山西岩,手下有好几万精锐士兵。这王莹是王诞的堂曾孙。崔慧景到了查硎,竹塘有个叫万副儿的人给崔慧景出主意说:“现在大路都被朝廷军队截断了,不能从那儿走,只能从蒋山龙尾往上走,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崔慧景觉得这主意不错,就派了一千多人,像鱼一样一个接一个沿着山从西岩夜里悄悄下去,一边敲鼓一边大喊着冲向城中。朝廷军队吓得不轻,立马就溃散逃跑了。
皇帝又派右卫将军左兴盛带着宫里的三万人在北篱门抵挡崔慧景,左兴盛一看这架势,直接望风而逃。
甲子日,崔慧景打进了乐游苑,崔恭祖带着十几个轻骑兵直接冲进北掖门,然后又退了出来。这时候宫门都关上了,崔慧景就带着人把宫城给围了起来。这么一来,东府、石头、白下、新亭这些城的守军都崩溃了。左兴盛逃跑的时候,没来得及进宫,躲到淮河岸边的芦苇船里,被崔慧景抓住给杀了。宫里派兵出来反击,没成功。崔慧景还把兰台府署给烧了,当成战场。守卫尉萧畅驻守在南掖门,指挥城里的防御,根据不同情况应对抵抗,大家这才稍微安心了点。崔慧景宣称奉宣德太后的命令,把皇帝废为吴王。
陈显达造反的时候,皇帝又把各位王侯都召进了宫。巴陵王萧昭胄吸取了永泰年间的教训,和弟弟永新侯萧昭颖假装成和尚,逃到了长江以西。萧昭胄是萧子良的儿子。崔慧景起兵后,萧昭胄兄弟就出来投奔他。崔慧景心里又有点想拥立萧昭胄,犹犹豫豫的,不知道到底该立谁当老大。
在竹里打了胜仗后,崔觉和崔恭祖争功劳,崔慧景也不知道咋裁决。崔恭祖劝崔慧景用火箭烧北掖楼,崔慧景觉得大事马上就成了,以后要是再重建,花费太多,就没听他的。崔慧景这人喜欢谈论义理,还懂点佛法,就住在法轮寺,对着客人高谈阔论,崔恭祖心里那叫一个不满。
当时豫州刺史萧懿带兵在小岘,皇帝派密使去告诉他这边的情况。萧懿正在吃饭呢,一听这事,筷子一扔就起身,带着军主胡松、李居士等几千人从采石渡江,在越城驻扎下来,点起火把,城里的人敲鼓欢呼庆祝援军来了。崔恭祖之前就劝崔慧景派两千人截断西岸的敌军,让他们过不了江。崔慧景觉得城马上就要投降了,外面的援军自然会散去,就没听他的。到这会儿,崔恭祖又请求去攻打萧懿的军队,崔慧景还是不同意,只派崔觉带着几千精锐渡过南岸。萧懿的军队天一亮就发起进攻,打了好几个回合,士兵们都拼死作战,崔觉被打得大败,掉进淮河淹死的有两千多人。崔觉单人匹马逃了回去,还把浮桥拉开,靠着淮河阻挡敌军。崔恭祖抢了东宫女眷和歌伎,崔觉又强行把人给抢走了。崔恭祖心里那个气啊,当天晚上,就和崔慧景手下的猛将刘灵运跑到城里投降了,这一下大家的心都散了。
夏天,四月癸酉日,崔慧景带着几个心腹偷偷离开,想往北渡江。城北的那些军队还不知道,还在继续抵抗。城里派兵出来反击,杀了几百人。萧懿的军队渡过北岸,崔慧景剩下的那些人都跑了。崔慧景围城一共十二天,最后失败了,跟着他的人在路上也慢慢散了,他自己单人匹马跑到蟹浦,被一个渔夫给杀了,渔夫把他的头放到装泥鳅的篮子里,挑着送到了建康。崔恭祖被关在尚方,没过多久也被杀了。崔觉逃跑后当了和尚,后来被抓到,也被处死了。
萧宝玄刚到建康的时候,把军队驻扎在东城,很多老百姓和士人都跑去投奔他。崔慧景失败后,朝廷搜到了朝廷内外那些投靠萧宝玄和崔慧景的人的名单,皇帝下令把名单烧了,说:“江夏王都这样了,还怎么能再怪罪其他人呢!”萧宝玄逃亡了几天,然后出来了。皇帝把他召进后堂,用步障把他围起来,让几十个手下在外面敲着鼓、吹着号角绕着他跑,还派人对萧宝玄说:“你之前围攻我的时候也是这样的阵仗吧。”
一开始,崔慧景想结交隐士何点,何点根本不理他。等到围攻建康的时候,崔慧景强行把何点召来。何点去了他的军营,整天跟他谈论义理,绝口不提军事。崔慧景失败后,皇帝想杀了何点。萧畅对茹法珍说:“何点要是不把崔慧景引去谈义理,还不知道会闹成啥样呢。就凭这一点,他应该被封赏才对!”皇帝这才没杀何点。何点是何胤的哥哥。
萧懿从小岘离开后,王肃也回洛阳了。有些从北方来的人乱传,说王肃又打算回南方。五月乙巳日,皇帝下诏任命王肃为都督豫、徐、司三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封西丰公。
己酉日,江夏王萧宝玄被处死。
壬子日,大赦天下。
【内核解读】
这段记载生动还原了南齐时期崔慧景叛乱的全过程,从事件起因到最终平息,展现了权力斗争中的复杂人性与军事博弈,其中蕴含的历史启示耐人寻味。
叛乱的根源:矛盾的累积与激化
江夏王萧宝玄因朝廷强令其与罪臣之女离婚而“恨望”,这种个人恩怨成为崔慧景可利用的政治缝隙。这背后折射出南齐中后期皇权的猜忌与高压——徐孝嗣作为重臣被杀,连带亲属受牵连,本质上是皇权对世家大族的压制。而崔慧景作为将领,选择以“奉宝玄为主”为旗帜,既是对朝廷的反抗,也是对宗室力量的借力,可见当时统治集团内部已存在深刻裂痕。
军事博弈中的关键得失
--叛军的优势与失误:崔慧景叛军初期凭借“荒伧善战”的前锋(崔觉、崔恭祖)和灵活战术(如从蒋山龙尾夜袭)取得优势,甚至一度攻入建康、包围皇宫。但致命失误在于内部矛盾:崔觉与崔恭祖因争功失和,主帅崔慧景优柔寡断(如拒绝用火箭烧北掖楼、不阻止萧懿援军渡江),更沉迷“谈义佛理”,错失战机。这种“内耗”直接导致军心涣散,为最终失败埋下伏笔。
--朝廷的被动与转机:朝廷初期应对仓促,竹里防线崩溃、北篱门守军望风而逃,暴露了南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与指挥混乱。但萧懿的驰援成为转折点——其“投箸而起”的果断与军队“士皆致死”的斗志,与叛军的懈怠形成鲜明对比,印证了“兵贵神速”“上下同欲者胜”的军事规律。
人性与权力的交织
--萧宝玄的悲剧:作为叛乱的名义领袖,他从“斩其使”到“开门纳慧景”的转变,体现了宗室对皇权的矛盾心理——既想借机复仇,又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最终被围后“逃亡数日乃出”,却遭皇帝以“步障鸣鼓”羞辱,结局凄惨,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崔恭祖的反复:从战功赫赫到“深怀怨望”,再到临阵降敌,其行为固然有个人恩怨(被崔觉夺宫女)的驱动,但也反映了叛军缺乏核心凝聚力,将领多为利益投机,而非为“大义”而战。
--齐帝的权术:皇帝在平叛后“烧投名状”“赦馀人”,看似宽容,实则是对潜在反对力量的怀柔;而对萧宝玄的羞辱与诛杀,则彰显了皇权的残酷——既需安抚人心,又要震慑异己。
历史的镜鉴
崔慧景之乱虽历时短暂,却加速了南齐的衰落。其启示在于:内部团结是成败的关键(叛军因内斗瓦解,朝廷因萧懿援军凝聚力量);领导者的格局决定走向(崔慧景的迂腐与萧懿的果决形成对比);权力斗争中没有绝对赢家——叛军覆灭,南齐皇权也因猜忌与残暴进一步丧失人心,为后来萧衍代齐埋下伏笔。
此外,何点“终日谈义不及军事”却免于一死的细节,更添历史的荒诞感:在你死我活的权力游戏中,有时“无关政治”反而成了生存智慧,这或许是乱世中知识分子的无奈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