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867章 高宗明皇帝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二月壬寅日,魏国下诏书说:“君臣之间,除非是战争时期,都要守满三年的丧期。”

丙午日,魏国又下诏:“京城地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晚春的时候到京城来,朝廷要为他们举行养老的礼仪。”三月丙寅日,在华林园宴请大臣们,以及国老和普通老人。还下诏说:“国老,年纪在七十岁以上的,暂封中散大夫、郡守;六十岁以上的,暂封给事中、县令。普通老人,就只暂封郡、县的虚职,每人都赐给鸠杖和衣裳。”

丁丑日,魏国下诏:“各个州的中正官,要推举当地有声望的乡民,年纪在五十岁以上,一直安贫守道的,任命他们当县令、县长。”

壬午日,下诏说:“皇帝乘坐的车驾上,凡是有金银装饰的,都要去掉。”

咱们皇上一心崇尚节俭。太官曾经进献裹蒸(一种食品),皇上说:“我一顿吃不完这个,把它分成四份,剩下的留着晚上吃。”还有一次用皂荚,皇上把剩下的皂荚水递给身边的人说:“这个还能再用。”太官在正月初一给皇上祝寿,用了银酒枪,皇上就想把它砸了;王晏等人都夸赞皇上品德高尚,卫尉萧颖胄却说:“朝廷的盛大礼仪,没有比得上正月初一的。这个器具既然是旧物,不算奢侈。”皇上听了不太高兴。后来参加宫廷宴会,席上摆满了银器。萧颖胄说:“陛下之前想砸酒枪,恐怕现在应该把这种想法用在这些银器上。”皇上听了很惭愧。

皇上喜欢亲自处理各种琐碎事务,管得也很细,于是郡县以及六署、九府的日常工作,都得向皇上汇报,等皇上下诏指示才能决定怎么做。那些有功劳的文武大臣,都不由吏部选拔任用,皇上身边亲近的人凭借权势,相互勾结举荐,导致皇上处理的事务过于繁杂琐碎。南康王侍郎颍川人钟嵘上书说:“古代的时候,贤明的君主根据才能来安排政务,衡量能力授予官职,三公坐着讨论治国的道理,九卿负责具体执行事务,天子只要恭恭敬敬地坐在朝堂上就好了。”奏章呈上去后,皇上很不高兴,对太中大夫顾暠说:“钟嵘是什么人,居然想管我的政务!你认识他吗?”顾暠回答说:“钟嵘虽然职位低、名气小,但他说的话或许有可取之处。而且这些繁琐的事务,本来各有负责的部门;现在皇上全部亲自处理,这就导致皇上越来越劳累,而大臣们越来越清闲,这就是所谓的‘代替厨师宰割,代替工匠砍削’啊。”皇上没接这话茬,转而说起别的事。

夏天,四月甲辰日,魏国广州刺史薛法护前来投降。

魏国攻打司州,栎城的守将魏僧珉抵抗并打败了魏军。

五月丙戌日,魏国在河阴修建祭祀土地的方泽。又下诏,汉、魏、晋各位皇帝的陵墓,百步之内禁止砍柴。丁亥日,魏主在方泽举行祭祀仪式。

秋天,七月,魏国废掉皇后冯氏。当初,文明太后想让自己家族显贵,挑选冯熙的两个女儿进宫,其中一个早早去世,另一个得到魏主的宠幸,没过多久,生病了,就回家当了尼姑。太后去世后,皇帝立冯熙的小女儿为皇后。后来她姐姐病好了,皇帝想念她,又把她接回宫中,封为左昭仪;皇后的宠爱就渐渐少了。昭仪觉得自己年纪大,又是先入宫的,就不遵守妾室的礼仪。皇后心里又羞愧又怨恨,昭仪趁机说坏话,皇后就被废掉了。皇后向来品德操守很好,就去瑶光寺做了修行的尼姑。

魏主因为长时间干旱,从癸未日开始不吃饭,一直到乙酉日,大臣们都到中书省请求面见皇上。皇上在崇虎楼,派舍人推辞不见,还问大臣们来的原因。豫州刺史王肃回答说:“现在京城周边都已经下了充足的雨,只有京城雨稍微少点。老百姓一顿饭都没少吃,可陛下却已经三天没吃饭了,臣下们心里又害怕又不安。”皇上让舍人回应说:“我都好几天没吃饭了,上天还是没什么反应。最近不管朝廷内外,贵贱之人,都说京城周边有雨,我怀疑他们是想安慰我,不一定是真的。我正打算派人去查看,如果真像他们说的,我就马上吃饭;要是不是这样,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我就用自己的身体来为百姓承担罪过吧!”当天晚上,就下了大雨。

魏国太子元恂不喜欢学习,身体向来肥胖,受不了河南的炎热天气,常常想着回北方。魏主赐给他汉族的衣服帽子,他却经常偷偷穿胡服。中庶子辽东人高道悦多次恳切地劝谏他,元恂很讨厌他。八月戊戌日,皇帝去嵩高,元恂和身边的人密谋,召集负责牧马的轻骑兵想逃回平城,还在宫中亲手杀了高道悦。领军元俨严守宫门进行阻拦,到了晚上局势才稳定下来。第二天一早,尚书陆琇快马跑去把这件事报告给皇帝,皇帝非常震惊,暂时隐瞒了这件事,仍然到汴口后才返回。

甲寅日,皇帝回宫,召见元恂,数落他的罪行,还亲自和咸阳王元禧等人轮流打了他一百多板子,把他拖出去,囚禁在城西;过了一个多月他才能起身。

丁巳日,魏国相州刺史南安惠王元桢去世。

九月戊辰日,魏主在小平津讲习武事;癸酉日,回到宫中。

冬天,十月戊戌日,魏国下诏:“从代地来的军士,都任命为羽林、虎贲。司州百姓每十二户抽调一人,作为吏员,来承担公私的劳役。”

魏国吐京的胡人反叛,下诏让朔州刺史元彬代理汾州事务,率领并州、肆州的军队去讨伐。元彬是元桢的儿子。元彬派统军奚康生攻打反叛的胡人,打败了他们,追到车突谷,又一次打败他们,俘获的各种牲畜数以万计。下诏任命元彬为汾州刺史。胡人去居等六百多人占据险要地势不肯投降,元彬请求派两万士兵去讨伐,有关部门上奏表示同意,魏主大怒说:“这么点小贼,哪有发兵的道理!你们看着办,随机应变去讨伐。要是打不下来,确实需要大军的话,那就先斩了刺史,然后再发兵!”元彬非常害怕,亲自率领州里的军队,身先士卒,讨伐去居,平定了叛乱。

魏主在清徽堂召见大臣们,商议废掉太子元恂。太子太傅穆亮、少保李冲摘下帽子磕头请罪。皇帝说:“你们请罪是为了私人感情,我商议的是国家大事!‘大义灭亲’,这是古人都看重的。现在元恂想违抗父亲,叛逃出去,占据恒州、朔州,天下还有比这更大的恶行吗!如果不除掉他,那就是国家的忧患。”闰月丙寅日,把元恂废为平民,安置在河阳的无鼻城,派兵看守他,提供的衣食,仅仅能勉强让他不挨饿受冻而已。

戊辰日,魏国设置常平仓。

戊寅日,太子萧宝卷举行冠礼。

【内核解读】

这段历史材料记载了南北朝时期南齐和北魏在公元496年的诸多事件,涉及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宫廷生活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与社会风貌。

北魏在这一时期展现出一系列重要举措,反映出其积极推动汉化、加强统治以及应对社会问题的努力。在政治制度方面,北魏孝文帝颁布诏书,允许除军事情况外的君臣服满三年丧期,这一举措体现了对汉族传统丧礼制度的接纳,有助于在文化层面上拉近与汉族的距离,促进民族融合。同时,孝文帝重视养老与选拔人才,对畿内七十岁以上老人行养老之礼,通过给予国老、庶老不同的官职头衔和赏赐,展现了对老者的敬重,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传承尊老的文化传统。而要求各州中正举荐五十岁以上、德高望重且家境贫寒的乡民担任令、长等官职,打破了门第限制,拓宽了人才选拔渠道,为基层治理注入新的活力,也显示出北魏政权试图选拔有实际能力和品德的人来充实地方统治。

在宫廷生活与皇帝个人风格方面,北魏孝文帝与南齐皇帝形成鲜明对比。南齐皇帝崇尚节俭,从其对待食物、物品的态度,如将吃不完的裹蒸分成四份留作晚食,把用剩的皂荚水交给下人再次使用,以及对银制酒器的态度等,都能看出他对节俭的践行。然而,这种节俭有时显得过于琐碎,甚至亲自处理诸多细务,导致郡县及各官署的日常事务都需向其汇报,这不仅使皇帝自身负担过重,还可能影响行政效率,引发臣下的不同看法。如钟嵘上书建议皇帝应合理分配政务,避免过度亲力亲为,否则会导致皇帝劳累而臣下懈怠,但皇帝对此并不高兴。相比之下,北魏孝文帝在面对久旱时,展现出对民生的深切关怀,他从癸未到乙酉连续三天不进食,直到确认四郊降雨后才准备进食,这种行为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认为自身行为可感动上天降雨,但也反映出他以百姓之忧为忧的态度,对稳定民心、巩固统治有着积极意义。

北魏宫廷内部也出现了重大变故。太子元恂因不适应洛阳炎热气候,思念北方,且对学习缺乏兴趣,私自穿着胡服,甚至与左右密谋逃回平城,并在禁中杀害劝谏他的中庶子高道悦。这一事件背后反映出北魏迁都洛阳后,鲜卑旧贵族与新的汉化政策之间的矛盾冲突。太子元恂成为保守势力的代表,他的行为代表了一部分鲜卑贵族对汉化改革和迁都的抵触情绪。孝文帝得知此事后极为震惊,回宫后亲自与咸阳王禧等杖责元恂一百多下,并将其囚禁于城西,最终废黜元恂为庶人,安置在河阳无鼻城,仅提供勉强维持生计的衣食。孝文帝在处理这一事件时,明确表示这是出于国家大义,他深知如果不坚决处置太子的叛逆行为,将会给社稷带来巨大忧患。这一决策显示出孝文帝为了推行汉化改革,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不惜大义灭亲,展现出其坚定的改革决心。

北魏在军事与民族事务方面也有不少行动。吐京胡反叛,朔州刺史元彬奉命征讨。元彬派遣统军奚康生击败叛胡,并追击至车突谷再次获胜,俘虏大量牲畜。对于不服的胡去居等六百余人,元彬起初请求两万兵力征讨,却遭到皇帝严厉斥责,后亲自率领州兵平定叛乱。这一事件反映出北魏在处理民族关系时,既坚决镇压反叛势力,又注重地方官员灵活应对,避免轻易大规模用兵,以减少对地方的破坏和财政负担。此外,北魏还在河阴营建方泽,并祭祀,同时禁止在汉、魏、晋诸帝陵百步内砍柴,这些举措体现了北魏对中原文化传统的尊重,试图通过尊崇前代帝王陵寝来获得汉族士民的认同,进一步巩固统治。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北魏在孝文帝的领导下,积极推进汉化改革,从政治制度、文化礼仪到民族融合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变革。虽然在改革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宫廷内部的矛盾、民族之间的冲突等,但孝文帝以坚定的决心和果断的决策,努力推动北魏向更加先进的政治、文化模式发展,为北魏的繁荣和民族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南齐在皇帝个人风格和政治管理方面呈现出自身特点,在节俭与政务处理的平衡上尚需进一步探索,与北魏在这一时期的积极变革形成了有趣的对照,共同构成了南北朝时期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