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864章 高宗明皇帝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之前呢,萧懿派人去忽悠仇池那些氐族人,让他们起兵把拓跋英的运粮道和退路给断了。拓跋英带着兵奋起反击,一边打一边往前走,都被箭射中脸颊了,最后还是带着全军回到了仇池,顺便把反叛的氐族人给收拾了。这拓跋英呢,是拓跋桢的儿子;萧懿呢,是萧衍的哥哥。

拓跋英攻打南郑的时候,魏主下令让雍州、泾州、岐州派六千人去南郑驻守,说等攻下城就派过去。侍中兼左仆射李冲就上表劝说道:“秦川这地方地势险要,还挨着羌族、夷族。自从西边出兵后,粮草支援就没断过,再加上氐族、胡族叛乱,到处都忙得不可开交,运粮食、穿战甲,到现在都没停。现在又提前安排戍边的士兵,还没打下城就想着去那么远的地方,就算给他们各种优待,恐怕还是会让人心惶惶。要是最后城没打下来,那就白白折腾,还可能把胡族、夷族都招来,事情就不好说了。我就按您旨意悄悄跟刺史说了,等打下南郑城,再派士兵过去。但依我看,这样还不够。为啥呢?西边道路险阻,就一条小路绵延千里,现在要把士兵派到那么远的地方,孤立地待在一堆敌人中间,敌人进攻的时候没办法马上支援,粮食吃完了也没法运粮。老话说得好,‘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南郑对于咱们国家,就好比马腹啊。再说了,咱们魏国的地盘,九州占了八个多;臣服咱们的百姓,也有十分之九;没拿下的,也就漠北和江南罢了。这些地方迟早能搞定,也不急于这一时吧!应该等咱们地盘更大了,粮食更充足了,再安排人手,去吞并他们。现在钟离、寿阳这么近都还没打下来,赭城、新野也近在咫尺却不肯投降。东边的地方都不好守,西边那么远怎么守得住呢!要是真派兵去了,我怕最后是给敌人送人头。还有啊,咱们把都城定在中原,挨着敌人的地盘,正需要大将和敢死之士去平定江南呢。要是轻易派点人过去,让他们陷入危险,以后再打仗,大家都害怕被留下来守边境,那时候想让他们拼死效力,可就难了。这么看来,不派兵驻守才是上策。”魏主听了觉得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癸丑这天,魏主去了小沛;己未日,到了瑕丘;庚申日,又到了鲁城,还亲自去祭拜了孔子;辛酉日,给孔家四个人、颜家两个人封了官,选了个孔家的嫡长子封他为崇圣侯,让他负责祭祀孔子,还让兖州那边去修缮孔子的墓,重新立碑刻铭文。

戊辰日,魏主到了碻磝,让谒者仆射成淹准备船只,打算从泗水进入黄河,逆流而上回洛阳。成淹就劝他说:“黄河水流太急太猛了,皇上您身份尊贵,不适合乘船走这条路。”魏主说:“我觉得平城没有漕运的路,所以京城百姓才穷。现在迁都到洛阳,就是想打通四方的运输,可老百姓还是害怕黄河的凶险。我这次去,就是想让大家放心。”

魏国的城阳王鸾等人攻打赭阳,将领们各干各的,没个统一指挥,围城围了一百多天。将领们都想按兵不动,把敌人耗得没力气了再说。只有李佐一个人白天黑夜地进攻,死了好多士兵。皇帝派太子右卫率垣历生去救援。将领们觉得双方兵力悬殊,想撤退,只有李佐带着两千骑兵迎上去,结果战败了。卢渊他们就撤了,垣历生追上去,把他们打得大败。这垣历生呢,是垣荣祖的堂弟。南阳太守房伯玉等人在沙堨也把薛真度给打败了。

城阳王鸾他们在瑕丘见到了魏主。魏主就责备他们说:“你们这是损害了我军的威风,按罪当斩!但我考虑到刚迁都洛阳,就从轻发落吧。”五月己巳日,把城阳王鸾降封为定襄县王,削减五百户食邑;卢渊、李佐、韦珍都被削去官爵,贬为平民,李佐还被流放到瀛州。因为薛真度和他堂兄薛安都之前有开拓徐州的功劳,所以保留他的爵位和荆州刺史的职位,其他的都给剥夺了。魏主说:“这样既可以表彰功劳,也能彰显罪过。”

魏国的广川刚王元谐去世了。元谐是元略的儿子。魏主说:“古时候,大臣去世,皇上有三次亲临吊唁的礼节;魏、晋以来呢,王公去世,皇上就在东堂哭吊。从现在起,各位亲王去世,如果是近亲,皇上亲临吊唁三次;大功亲两次;小功亲、缌麻亲一次;就不在东堂哭吊了。广川王跟我是大功亲。”到了大敛的时候,魏主穿着素服、深衣去哭吊。

甲戌日,魏主到了滑台;丙子日,住在石济。庚辰日,太子到平桃城迎接。

赵郡王元干在洛阳,又贪又色,还不守法纪。御史中尉李彪私下里警告他,还说:“殿下要是不改,我可就不得不上奏皇上了。”元干却满不在乎。李彪就上表弹劾他。魏主下诏让元干和北海王详跟着太子一起到自己这里来。来了之后,只召见了北海王详,没见元干。魏主还偷偷派人观察元干的神色,发现他毫无悔改之意,就亲自数落他的罪行,打了他一百板子,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回家。

癸未日,魏主回到洛阳,到太庙祭告祖先。甲申日,削减多余官员的俸禄,用来补贴国家军事开支。乙酉日,举行饮至之礼,按功劳大小进行赏赐。

甲午日,魏国太子在太庙举行冠礼。魏主想改变北方的习俗,就召见大臣们,问他们:“你们是想让我远追商朝、周朝的盛世,还是连汉朝、晋朝都比不上呢?”咸阳王禧回答说:“大臣们都希望陛下超越以前的帝王。”魏主又问:“那是要改变风气习俗呢,还是因循守旧?”回答说:“希望陛下的政令能日新月异。”魏主再问:“这改变是只在我这一代,还是要传给子孙后代?”回答说:“希望能传承百世!”魏主说:“既然这样,那就必须改革,你们可不能违抗。”大臣们回答:“皇上有令,我们谁敢违抗!”魏主说:“‘名不正,言不顺,那么礼乐就不能兴起。’现在我想禁止大家说北方的方言,都要说正音。三十岁以上的人,习惯已经养成了,一时半会儿改不过来就算了。三十岁以下,现在在朝廷任职的人,不能再用旧的语音;要是故意不改,就降职或者罢黜。大家都要牢记!王公大臣们觉得怎么样?”大臣们回答:“确实如皇上所说。”魏主又说:“我曾经和李冲讨论这事,李冲说:‘四方的语言,谁知道哪个才是正宗的;皇上说的,就是正宗。’李冲这话,罪该万死!”说着就看着李冲说:“你这是辜负国家,该让御史把你拉下去!”李冲赶紧脱帽磕头谢罪。魏主又责备留守的官员说:“昨天我还看见妇女穿着夹领小袖的衣服,你们为什么不遵守之前的诏令!”官员们都赶紧谢罪。魏主说:“要是我说得不对,你们就应该在朝堂上争论。怎么能当面顺从,背后就不听呢!”六月己亥日,下诏:“在朝廷上不准说北方方言,违反的就免去官职!”

癸卯日,魏主派太子去平城参加太师冯熙的葬礼。

癸丑日,魏国下诏征集遗书,如果是宫中秘阁没有的,又对当下有用的,会给予优厚的赏赐。

魏国有关部门上奏说:“广川王妃葬在代都,不知道是让新去世的广川王按照旧的葬法,去和王妃合葬,还是让王妃的灵柩迁过来,和新去世的广川王合葬呢?”魏主说:“从代地迁到洛阳的人,死后都应该葬在邙山。要是之前有丈夫死在代地的,妻子可以回去合葬;要是丈夫死在洛阳,就不能回代地和妻子合葬。其他州的人,就随他们自己的意愿。”丙辰日,下诏:“迁到洛阳的百姓去世后,要葬在黄河以南,不准回北方。”于是从代地南迁的人,都成了河南洛阳人。

戊午日,魏国改用长尺、大斗,按照《汉志》的标准制定。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生动展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的复杂历史图景,涉及军事策略、政治改革、文化转型等多个维度,其中蕴含的历史逻辑与治理智慧值得深入剖析:

军事博弈中的战略短视与制度困局

北魏在南郑、赭阳等地的军事行动暴露了深层问题。李冲的谏言直指要害——地理局限与资源错配。他以“鞭长不及马腹”比喻南郑的战略困境,揭示出北魏试图在遥远边疆维持驻军的不现实性:秦岭天险导致补给困难,羌氐部落的不稳定又加剧了统治成本。这种“强伸远臂”的军事布局,本质上是对自身实力边界的误判。

而赭阳之败更凸显指挥体系的僵化。诸将“不相统壹”“案甲不战”,与李佐“昼夜攻击”形成荒诞对比,最终导致溃败。孝文帝虽严惩将领,却未触及根本——北魏军制中贵族将领的自主性与皇权集权的矛盾。这种结构性缺陷,为后来六镇之乱埋下伏笔。

迁都洛阳:一场倒逼式的改革突围

孝文帝坚持“自泗入河”的航行,看似冒险,实则是以象征性行动推动迁都认同。他点破平城“无漕运之路”的经济短板,将迁都洛阳与“通四方之运”绑定,试图用经济理性消解鲜卑贵族对迁都的抵触。这种“以行动倒逼思想”的策略,展现了改革者的政治智慧。

但迁都引发的文化震荡远超预期。赵郡王干“贪淫不法”却“悠然不以为意”,折射出鲜卑权贵对汉地治理规则的漠视;留守官员对“夹领小袖”的固守,则说明文化习惯的改变远非行政命令所能一蹴而就。孝文帝的愤怒——“入则顺旨,退则不从”,恰恰暴露了改革中“上热下冷”的困境。

文化革命的激进性与历史必然性

孝文帝推行的语言、丧葬、度量衡改革,是一场釜底抽薪式的文化重塑: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的语言禁令,以年龄划界(三十以下必须改语),既承认现实阻力,又设定明确转型目标,体现了务实与激进的平衡;

--丧葬制度改革(“迁洛之民死葬河南”),通过改变祖先安葬地,从精神根脉上切断鲜卑族与代北的联系,堪称“地缘认同重构”的经典案例;

--改用汉制长尺大斗,则是从日常生活层面植入中原文化基因。

这些改革看似“一刀切”,实则是应对鲜卑族汉化滞后的无奈之举。李冲“帝者言之即为正”的谄媚,反而成为孝文帝强化改革权威的契机——通过“治罪”表演,彰显“语言统一”的不容置疑性。

改革中的深层矛盾与历史启示

孝文帝的改革始终面临三重张力:

--中央集权与贵族分权的冲突:赵郡王干的骄纵与处罚,反映了皇权试图压制鲜卑旧贵的艰难;

--文化融合与身份认同的撕裂:强制汉化导致部分鲜卑人失去文化根基,为后来的六镇之乱埋下心理伏笔;

--理想蓝图与现实条件的脱节:在钟离、寿阳等战略要地未稳固的情况下,过度投入西疆与文化改革,造成资源分散。

这段历史揭示了一个永恒命题:改革者既要具备打破路径依赖的勇气,也要有对现实边界的敬畏。孝文帝的激进改革加速了鲜卑族的文明跃升,却也因未能平衡各方利益而付出代价。这种“破与立”的辩证,至今仍是转型期社会的重要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