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857章 高宗明皇帝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二月,十八乙丑日,北魏皇帝到河阴,规划祭祀地神的方泽坛。

十四辛卯日,南齐郁林王在明堂祭祀。

司徒参军刘斅等人到北魏访问。

十九丙申日,北魏改封河南王拓跋干为赵郡王,颍川王拓跋雍为高阳王。

二十五壬寅日,北魏皇帝向北巡视;二十六癸卯日,渡过黄河;三月,二十六壬申日,到达平城。皇帝让大臣们再次讨论迁都的利弊,各自说说自己的想法。燕州刺史穆罴说:“现在天下还没安定,不适合迁都。而且要是打仗没有马,怎么能取胜呢?”皇帝说:“牧场在代地,还怕没有马吗!现在代地在恒山以北,九州之外,可不是帝王该定都的地方。”尚书于果说:“我不是觉得代地比伊水、洛水一带好。只是从先帝开始,我们就一直住在这里,百姓也都习惯了;一旦南迁,大家心里肯定不乐意。”平阳公拓跋丕说:“迁都可是大事,应该通过占卜来决定。”皇帝说:“以前周公、邵公那样的圣贤,才能通过占卜选都城。现在没有那样的人,占卜又有什么用呢!而且占卜是为了解决疑惑,没疑惑还占卜什么!黄帝占卜时龟甲烧焦了,天老说‘吉利’,黄帝就听从了。可见圣人对未来的判断,比龟甲更准确。帝王以四海为家,有时在南,有时在北,哪有固定不变的呢!我的远祖,世代居住在北方荒野,平文皇帝才开始在东木根山定都,昭成皇帝又营建盛乐,道武皇帝迁到平城。我有幸赶上了改变残暴、走向文明的时代,为什么就不能迁都呢!”大臣们都不敢再说话。穆罴是穆寿的孙子;于果是于烈的弟弟。二十七癸酉日,北魏皇帝亲临朝堂,安排迁都和留守的相关事宜。

夏天,四月,初四庚辰日,北魏废除西郊祭天的仪式。

初五辛巳日,南齐武陵昭王萧晔去世。

十二戊子日,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因忧愁而死。郁林王一直担心萧子良会发动变故,听说他死了,非常高兴。

臣司马光说:孔子说“卑鄙的人不能和他一起侍奉君主,没得到时,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去。要是担心失去,那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王融趁着局势危急想投机取巧,谋划更换继位的君主。萧子良是当时的贤王,虽然向来以忠诚谨慎自居,最终也免不了忧愁而死。追究其中的原因,正是因为王融急于追求富贵。轻浮急躁的人,可千万不能接近啊!

二十六己亥日,北魏废除五月初五、七月初七祭祀祖先的活动。

北魏录尚书事广陵王拓跋羽上奏说:“法令规定:每年年末,各州镇要上报属官的治理情况,经过两次考核,就进行升降奖惩。过去在十五年时,京官都经过考核分为三等,到现在已经三年了。我就按照考核地方官的办法,来评定京官的治理情况。”北魏皇帝说:“考核官员政绩是大事,应该由我来裁决,不能轻易决定;暂且等到秋天再说。”

闰四月,二十五丁卯日,镇军将军萧鸾以原官职开府仪同三司。

二十六戊辰日,任命新安王萧昭文为扬州刺史。

五月,初一甲戌日,发生日食。

六月,二十七己巳日,北魏派遣兼员外散骑常侍卢昶、兼员外散骑侍郎王清石出使南齐。卢昶是卢度世的儿子。王清石家族世代在江南为官,北魏皇帝对王清石说:“你别因为自己是南方人就有顾虑。对方要是有认识的人,想见就见,想说什么就说。但凡出使,以和睦为贵,不要互相夸耀,表现在言辞神色上,那样就失去了奉命出使的体统。”

秋天,七月,初三乙亥日,北魏任命宋王刘昶为使持节、都督吴、越、楚诸军事、大将军,镇守彭城。北魏皇帝亲自为他饯行。任命王肃为刘昶府中的长史。刘昶到了镇守之地,却不能安抚接纳旧部和义士,最终一事无成。

初十壬午日,北魏安定靖王拓跋休去世。从去世到入殡,北魏皇帝三次亲临他家;葬礼按照尉元的礼仪规格,皇帝送葬到郊外,痛哭着返回。

二十壬戌日,北魏皇帝向北巡视。

西昌侯萧鸾杀了徐龙驹、周奉叔之后,进宫的尼姑和老妇传出了一些奇怪的话。中书令何胤,因为是何皇后的堂叔,深受郁林王亲近,让他在殿省当值。郁林王就和何胤商量诛杀萧鸾,让何胤负责此事;何胤不敢承担,只是含糊地劝谏,郁林王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接着又谋划把萧鸾派到西州,宫中下达敕令行事,不再向萧鸾咨询。

这时,萧谌、萧坦之掌握兵权,左仆射王晏总管尚书省事务。萧谌秘密召集各位王爷的典签,和他们约定,不许王爷们和外界的人交往。萧谌长期处于亲近重要的位置,大家都害怕他,就听从了他的要求。萧鸾把这个计划告诉王晏,王晏听后,表示响应;萧鸾又告诉丹阳尹徐孝嗣,徐孝嗣也表示听从。骠骑录事南阳人乐豫对徐孝嗣说:“外面传言纷纷,好像要有伊尹、周公那样废立君主的事。您蒙受武帝非同寻常的恩宠,承担着托付的重任,恐怕不能参与他们的行动。人们嘲笑褚渊,到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寒心。”徐孝嗣心里认同他的话,但没能听从。

郁林王对萧坦之说:“有人说镇军将军萧鸾和王晏、萧谌想要一起废掉我,好像不是空穴来风。你听到什么了吗?”萧坦之说:“天下怎么会有这种事,谁会没事干去废天子呢!朝中权贵不会说这种话,肯定是那些尼姑老妇说的,哪能相信呢!您要是无缘无故除掉这两个人,谁还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呢!”直阁将军曹道刚怀疑外面有异常,暗中做了安排,但计划还没实施。

当时始兴内史萧季敞、南阳太守萧颖基都要调回京城,萧谌想等他们两人到了,借助他们的势力再行动。萧鸾担心事情有变,就把这事告诉了萧坦之,萧坦之急忙跑去对萧谌说:“废天子,这可是自古以来的大事。最近听说曹道刚、朱隆之等人已经开始怀疑了,卫尉您要是明天不行动,就来不及了。我有百岁老母,怎么能坐视大祸临头,只能另想办法了!”萧谌惊慌之下,听从了他的话。

三十壬辰日,萧鸾让萧谌先进入宫中,遇到曹道刚和中书舍人朱隆之,把他们都杀了。直后徐僧亮非常愤怒,大声对众人说:“我们受了皇恩,今天应该以死相报!”萧谌又把他杀了。萧鸾带兵从尚书省进入云龙门,他穿着军装,又在外面套了件朱衣,快进门的时候,鞋子都掉了三次。王晏、徐孝嗣、萧坦之、陈显达、王广之、沈文季都跟在他后面。郁林王在寿昌殿,听到外面有变故,还偷偷写了手令召唤萧谌,又让人关闭内殿的各个房阁。不一会儿,萧谌带兵进入寿昌阁,郁林王跑到徐姬的房间,拔剑想自杀,没刺进去,就用帛缠住脖子,被人用轿子抬出延德殿。萧谌刚进殿时,宫中宿卫将士都拿着弓箭盾牌想要抵抗。萧谌对他们说:“我们只抓该抓的人,你们不用动!”宿卫将士向来听从萧谌的指挥,都相信了他,等看到郁林王出来,又都想奋起反抗,但郁林王竟然一句话都没说。走到西边的弄堂时,郁林王被杀害。他的尸体被抬出,停放在徐龙驹的宅子里,按照王爷的礼仪下葬。徐姬和其他受宠的人都被处死。萧鸾控制住郁林王后,想伪造太后的命令;徐孝嗣从袖子里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太后令呈上,萧鸾非常高兴。八月初一癸巳日,以太后的命令,追废郁林王为郁林王,又把何皇后废为王妃,迎立新安王萧昭文为帝。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聚焦于南北朝时期南齐与北魏的政治博弈与权力更迭,字里行间尽显权力场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其历史细节与深层逻辑值得细究:

北魏迁都:文明转型的强硬推进

北魏孝文帝的迁都争议是这段记载的核心事件之一。面对穆罴“征伐无马”、于果“百姓安土”、平阳公丕“当卜筮决疑”等反对声音,孝文帝的反驳展现了政治家的远见与决断:

--以“王者以四海为家”打破地域局限,追溯先祖迁都历史(平文皇帝都东木根山、昭成皇帝营盛乐、道武帝迁平城),为自身迁都洛阳寻找合法性;

--否定卜筮的决定性作用,强调“至人之知未然,审于龟矣”,将迁都上升为“胜残之运”的文明使命。

这种强硬推进背后,是北魏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型的必然选择。后续“罢西郊祭天”“罢五月五日、七月七日飨祖考”等举措,更是通过革除鲜卑旧俗,加速汉化进程。孝文帝的改革虽短期内引发阻力,却为北魏融入中原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南齐权力斗争:人性幽暗的赤裸呈现

南齐的政局则充斥着背叛与杀戮,尽显皇权游戏的残酷:

--齐武帝对竟陵王子良的猜忌,竟到“闻其卒,甚喜”的地步,揭示了皇权面前亲情的脆弱;

--西昌侯鸾(即后来的齐明帝)发动政变时,萧谌、萧坦之等权臣的倒戈,徐孝嗣“心然之而不能从”的犹豫,展现了官僚集团在权力漩涡中的投机与挣扎;

--郁林王被弑时“宿卫将士皆操弓楯欲拒战”却因“帝竟无一言”而放弃抵抗,更凸显了末代君主的懦弱与权力崩塌的瞬间荒诞。

司马光引孔子“鄙夫患得患失”之论,批判王融“轻躁求富贵”,实则点出南齐政局崩坏的根源:当权力成为唯一追求,道德与忠诚便沦为牺牲品。这种“无所不至”的权力欲,最终导致南齐政权短命而亡。

南北互动:文明碰撞中的试探与博弈

北魏与南齐的外交互动暗藏深意:

--魏主对出使南齐的王清石说“勿以南人自嫌”“以和为贵”,表面示好,实则是对江南文化的试探与接纳;

--任命刘昶为“都督吴、越、楚诸军事”镇彭城,却因“不能抚接义故”而无成功,反映出北魏对南方故土的觊觎与实际统治能力的局限。

这种互动本质上是北方鲜卑政权与南方汉族政权在文化、军事上的角力。北魏通过汉化增强自身合法性,南齐则在内部倾轧中逐渐衰落,为后来南北朝的统一埋下伏笔。

历史镜鉴:权力与人性的永恒困局

这段史料的价值,在于它展现了权力场中永恒的矛盾:改革者的理想与现实阻力的冲突(孝文帝迁都)、忠诚与背叛的博弈(南齐政变)、文明转型中的阵痛(北魏汉化)。司马光的评论“轻躁之士,乌可近哉”,既是对王融个人的批判,也暗含对权力游戏中人性弱点的警示——在绝对权力面前,若缺乏制度约束与道德底线,任何个体都可能沦为欲望的奴隶。

从南北朝的分裂到后来的隋唐统一,历史的吊诡之处正在于:孝文帝的强硬改革为北方奠定了统一基础,而南齐的内耗加速了南方政权的更替。这段记载看似是具体的历史事件,实则是中国古代王朝循环的缩影——权力的争夺与文明的融合,始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双重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