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854章 世祖武皇帝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八月二十八戊申日,北魏皇帝到了并州。并州刺史王袭,治理地方很有成绩,境内安宁平静,皇帝对此很赞赏。王袭让百姓在路边立了很多碑,虚假地称颂自己的好处;皇帝听说后询问此事,王袭没有如实回答。皇帝生气了,把王袭的封号降了两级。

九月,初二壬子日,北魏派兼员外散骑常侍勃海人高聪等人到南齐访问。

初七丁巳日,北魏皇帝下诏,凡是车驾经过的地方,对百姓秋庄稼造成损伤的,每亩补偿五斛谷子。

十一辛酉日,南齐追尊文惠太子为文皇帝,庙号世宗。

齐世祖的灵柩运到水边,郁林王在端门内拜别,灵车还没出端门,他就急忙称病回宫。刚一进殿阁,就在里面演奏起胡地音乐,鼓钹的声音,响彻皇宫内外。十六丙寅日,把齐武帝葬在景安陵,庙号世祖。

十八戊辰日,北魏皇帝渡过黄河;九月二十庚午日,到达洛阳;二十二壬申日,到以前的太学观看《石经》。

二十五乙亥日,邓至王像舒彭派他儿子像旧到北魏朝见,并且请求把王位传给像旧;北魏皇帝答应了。

北魏皇帝从平城出发到洛阳,雨一直下个不停。二十六丙子日,下诏各军继续前进。二十七丁丑日,皇帝穿着军装,手拿马鞭,骑马出城。大臣们都在马前磕头。皇帝说:“作战计划已经确定,大军就要进发,各位还有什么要说的?”尚书李冲等人说:“现在这个行动,天下人都不愿意,只有陛下您想这么做。我们不知道陛下您单独行动,到底要去哪里!我们心里有想法却不知道怎么说,只能冒死请求您!”皇帝大怒说:“我正要统一天下,期望实现大一统,而你们这些读书人,却多次怀疑我的大计;军法是有规定的,你们别再说了!”说完就挥鞭催马要走,这时安定王拓跋休等人都恳切地哭着劝谏。皇帝于是对大臣们说:“这次兴兵规模不小,如果行动了却没有成果,以后怎么给后人交代!我世世代代居住在北方,想要南迁到中原;如果不南征,那就把都城迁到这里,王公们觉得怎么样?想迁都的站左边,不想的站右边。”安定王拓跋休等人都往右边站。南安王拓跋桢上前说:“‘成就大功的人不会和众人商量。’现在陛下如果放弃南征的计划,迁都到洛阳,这是我们的心愿,也是百姓的福气。”大臣们都高呼万岁。当时那些旧臣虽然不愿意迁到内地,但害怕南征,没人敢说话;于是就定下了迁都的计划。

李冲对皇帝说:“陛下要定都洛阳,宗庙和宫殿,可不是能在马上边走边看就能建成的。希望陛下暂时回代都,等大臣们把这些都建设好了,然后再准备好仪仗、奏响音乐,您再前来。”皇帝说:“我要巡视各州郡,到邺城稍作停留,开春就回来,不适合回北方。”于是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平城,把迁都的事情告诉留守的百官,说:“今天这真可谓是变革啊。任城王你可要努力!”皇帝因为大臣们意见多有不同,就问卫尉卿、镇南将军于烈:“你怎么看?”于烈说:“陛下的圣明谋略深远,不是我这种浅薄之人能揣测的。如果说实话,乐意迁都和留恋旧都的人,大概各占一半。”皇帝说:“你既然不唱反调,就是赞同,我很感激你这种不声不响的支持。”让他回平城镇守,说:“留守的各项政务,都托付给你了。”于烈是于栗磾的孙子。

在此之前,北地百姓支酉聚集了几千人,在长安城北的石山起兵,派使者告知梁州刺史阴智伯,秦州百姓王广也起兵响应,他们攻下并抓住了北魏刺史刘藻,秦州、雍州之间七个州的百姓都受到震动,人数多达十万,各自据守堡垒等待南齐救援。北魏河南王拓跋干带兵攻打,拓跋干的军队大败;支酉进军到咸阳北的浊谷,穆亮与他交战,又战败;阴智伯派军主席德仁等人带兵几千人去接应。支酉等人向长安进发,卢渊、薛胤等人抵抗攻击,把他们打得大败,投降的有几万人。卢渊只杀了为首作恶的人,其他的都不追究,抓住了支酉和王广,把他们都杀了。

冬天,十月,初一戊寅日,北魏皇帝到金墉城,征召穆亮,让他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尔一起规划建设洛阳城。初二己卯日,到河南城;初八乙酉日,到豫州;十六癸巳日,在石济住宿。十八乙未日,北魏解除戒严,在滑台城东设祭坛,向行庙(皇帝出行在外临时设立的宗庙)祭告迁都的想法。大赦天下。开始建造滑台宫。任城王拓跋澄到了平城,众人刚听说迁都的事,没有不惊讶害怕的。拓跋澄引经据典,慢慢给大家讲解,众人这才明白并信服。拓跋澄回到滑台汇报,北魏皇帝高兴地说:“没有任城王,我的事就办不成。”

二十五壬寅日,南齐尊皇太孙太妃为皇太后;立太子妃为皇后。

二十六癸卯日,北魏皇帝到邺城。王肃在邺城拜见北魏皇帝,陈述讨伐南齐的策略。北魏皇帝和他交谈,不知不觉就把坐席越移越近,时间也过得很快。从此皇帝对王肃的器重和礼遇日益深厚,皇帝的亲信旧臣都没法离间他们。北魏皇帝有时会屏退左右和王肃交谈,一直到半夜都不停,还说君臣相见恨晚。不久就任命王肃为辅国将军、大将军长史。当时北魏皇帝正商议振兴礼乐,改变风俗,凡是礼仪、典章等,大多是王肃制定的。

二十八乙巳日,北魏皇帝派安定王拓跋休率领侍从官员到平城迎接皇室家眷。

十一月,初三辛亥日,南齐封皇弟萧昭文为新安王,萧昭秀为临海王,萧昭粲为永嘉王。

北魏皇帝在邺城西边建造宫殿,十五癸亥日,搬进去居住。

御史中丞江淹弹劾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贪污钱财数目巨大,两人都被治罪。当初,刘悛从广州、司州任上离职,把家里的钱财都拿出来献给齐世祖,家里都没留积蓄。在益州时,他打造了金浴盆,其他东西也和这差不多奢华。等到郁林王即位,刘悛献的东西减少了。郁林王很生气,把刘悛抓起来交给廷尉,想杀了他;西昌侯萧鸾救了他,刘悛才免死,但还是被终身禁锢。刘悛是刘勔的儿子。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片段生动展现了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南齐内部治理的交织图景,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与历史教训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北魏孝文帝的迁都博弈:战略远见与权力艺术的结合

孝文帝以“南伐”为幌子推进迁都,堪称古代政治博弈的经典案例。面对群臣反对,他巧妙将“南伐”与“迁都”捆绑,利用鲜卑贵族对南征的恐惧心理,迫使反对者在“两害相权取其轻”中妥协。这种“以进为退”的策略,既规避了直接冲突,又实现了突破保守势力阻挠的核心目标,展现出卓越的政治决断力。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其后续操作:派任城王澄返回平城安抚人心,以“巡省州郡”为由延缓返回代都的请求,留于烈镇守平城稳定后方。这些举措层层递进,既巩固了迁都成果,又避免了权力真空,体现出改革者在推进重大变革时的细腻考量。而王肃的重用,则凸显孝文帝对汉文化的主动吸纳——通过引入南朝人才重构政治生态,为鲜卑政权的“汉化”注入新动能。

南齐的荒诞与衰败:权力失序下的治理崩塌

与北魏的积极变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齐的乱象。齐武帝灵柩尚未出城门,新帝便“亟称疾还内”并“奏胡伎”,这种对礼法的公然践踏,不仅暴露了皇室伦理的崩塌,更预示着政权合法性的丧失。江淹弹劾刘悛、阴智伯的案例,则揭示了南齐官场的腐败痼疾:刘悛先以“倾赀献世祖”获宠,后因献物减少遭忌,这种“以贿赂定亲疏”的逻辑,彻底背离了吏治根本。

更深刻的问题在于制度性的溃败:皇帝凭个人喜怒决定官员生死,西昌侯鸾可随意干预司法,说明权力已完全凌驾于规则之上。当政治运作沦为“权术游戏”,当官员晋升依赖“献媚行贿”,政权的根基便已被掏空。这种内部的腐朽,恰为北魏的南进提供了可乘之机。

改革与守旧的碰撞:文明转型的永恒命题

北魏朝堂的争议本质是文明转型的阵痛。鲜卑贵族“恋旧”与孝文帝“南迁”的冲突,实质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孝文帝通过迁都、兴礼乐、变华风等一系列举措,试图将鲜卑政权融入中原文明体系,这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迁移,更是文化认同的重构。而支酉起义等地方叛乱,则反映出改革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民族与文化的复杂张力。

反观南齐,其衰败并非源于外部压力,而是内部改革动力的丧失。当政权满足于既有的权力格局,纵容腐败与荒淫,便注定会在历史竞争中被淘汰。这恰印证了“变则通,通则久”的朴素真理——无论是北魏的主动求变,还是南齐的因循守旧,都在诠释同一个规律:文明的生命力,永远在于回应时代需求的自我革新。

这段历史的价值,正在于它揭示了改革者的勇气与智慧、守旧者的顽固与短视,以及权力运作中人性的复杂面相。北魏的迁都虽未完全消弭矛盾,却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文化基础;南齐的速朽则警示后人:失去自我净化能力的政权,终将被历史洪流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