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853章 世祖武皇帝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初,西昌侯萧鸾深受齐太祖的喜爱。萧鸾生性节俭朴素,他乘坐的车马、穿的衣服以及侍从规格,都和普通士人一样。他为官以严厉能干着称,所以齐世祖也很看重他。齐世祖留下遗诏,让竟陵王萧子良辅佐朝政,萧鸾掌管尚书省事务。萧子良向来仁爱宽厚,不喜欢处理世俗政务,于是转而推举萧鸾,所以遗诏中说“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和萧鸾共同商议”,这也是萧子良的意思。

郁林王萧昭业从小被萧子良的妃子袁氏抚养,袁氏对他十分慈爱。等到王融谋划拥立萧子良时,郁林王就对萧子良产生了深深的猜忌。齐世祖的灵柩移出太极殿,萧子良住在中书省,郁林王派虎贲中郎将潘敞率领二百名带兵器的士兵驻守在太极殿西阶,以防备萧子良。等举行完丧礼,各位王爷都出宫,萧子良请求留在宫中直到齐世祖下葬,郁林王没有答应。

八月,初一(壬午日),郁林王宣称奉遗诏,任命武陵王萧晔为卫将军,与征南大将军陈显达一同开府仪同三司;任命尚书左仆射、西昌侯萧鸾为尚书令;任命太孙詹事沈文季为护军。初二(癸未日),任命竟陵王萧子良为太傅;免除百姓的三调(户调、丁调、杂调)以及各种拖欠的赋税,撤销御府以及无用的池塘、田地、官邸和冶铸机构。减少关市的征税。

在此之前,减免赋税的诏书大多没有实际落实,征收赋税依旧像以前一样严厉。这时西昌侯萧鸾主持政务,恩威并施,大家都很高兴。

北魏山阳景桓公尉元去世。

北魏皇帝派录尚书事广陵王拓跋羽持符节去安抚六镇,征发那里的精锐骑兵。初七(丁亥日),北魏皇帝告别永固陵;初九(己丑日),从平城出发,向南征伐,步兵和骑兵共三十多万;派太尉拓跋丕与广陵王拓跋羽留守平城,并加授使持节。拓跋羽说:“太尉应该专门负责指挥调度,我只适合做副手。”北魏皇帝说:“老年人的智慧,年轻人的果断,你就别推辞了。”任命河南王拓跋干为车骑大将军、都督关右诸军事,又任命司空穆亮、安南将军卢渊、平南将军薛胤都作为拓跋干的副手,率领七万大军从子午谷出发。薛胤是薛辩的曾孙。

郁林王生性聪慧善辩,容貌举止优雅,善于应对,喜怒哀乐的表现比常人强烈;齐世祖因此很喜欢他。然而他善于伪装,内心卑鄙邪恶,和身边的一群小人同吃同住。

他刚开始被封为南郡王时,跟随竟陵王萧子良在西州,文惠太子常常限制他的日常起居,节制他的用度。南郡王就偷偷向富人要钱,没人敢不给。他另外制作了钥匙,夜里打开西州的后阁门,和身边的人到各个军营官署中饮酒作乐、寻欢作乐。他的老师史仁祖、侍书胡天翼互相说:“要是把这事告诉太子和皇上,事情就不好办了;要是在军营官署被别人殴打或者被狗等动物咬伤,那可不仅仅是自己获罪,恐怕全家都要遭殃。我们都七十岁了,剩下的日子又有什么可惜的呢!”几天之内,这两人相继自杀,太子和皇上都不知道这件事。南郡王对他喜欢的身边人,都事先给他们封官加爵,写在黄纸上,放在袋子里让他们带着,答应自己登基后,就按纸上写的任命。

他侍奉太子生病以及守丧期间,面容忧愁,号哭哀伤,见到的人都为之落泪;但一回到自己的房间,就立刻欢笑畅饮。他常常让女巫杨氏为他祈祷,希望能快点登上皇位。太子去世后,他认为是杨氏的功劳,对她更加敬重。成为皇太孙后,齐世祖生病,他又让杨氏祈祷。当时何妃还在西州,齐世祖病情逐渐危急,皇太孙给何妃写信,在纸的中央写了一个大大的“喜”字,周围又写了三十六个小“喜”字环绕着。

他侍奉齐世祖生病时,一开口就流下眼泪。齐世祖认为他一定能承担起国家大业,对他说:“前五年把国家大事都交给宰相,你不用操心;五年之后就别再交给别人了。要是你自己做不成事,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临终时,齐世祖拉着他的手说:“要是你想念爷爷,就好好干!”随后去世。入殓仪式刚结束,郁林王就把齐世祖的乐伎们都叫来,让他们演奏各种音乐。

郁林王即位十多天,就把王融抓进廷尉狱,让御史中丞孔稚珪上奏说王融阴险浮躁、轻薄狡猾,招揽不法之徒,诽谤朝政。王融向竟陵王萧子良求救,萧子良又担忧又害怕,不敢救他。王融最终在狱中被赐死,年仅二十七岁。

当初,王融想和东海人徐勉结识,常常托人去叫他。徐勉对别人说:“王君名气大但前程有限,不能轻易和他交往。”不久王融就遭遇灾祸。徐勉因此出了名。太学生会稽人魏准,因为才学被王融赏识;王融想拥立萧子良,魏准极力促成此事。太学生虞羲、丘国宾私下里说:“竟陵王才能不足,王中书又优柔寡断,失败就在眼前了。”王融被杀后,朝廷召魏准到舍人省责问,魏准惊恐万分,死了,全身都变青了,当时的人认为是他的胆被吓破了。

二十二日(壬寅日),北魏皇帝到达肆州,看到路上有跛脚、瞎眼的百姓,就停下马车慰问,赐给他们衣食,供养终身。

大司马安定王拓跋休抓到三个军中的盗贼,在军中示众,准备将他们斩首。北魏皇帝行军途中遇到,下令赦免他们,拓跋休不同意,说:“陛下亲自统领大军,将要远征江南,如今刚走到这里,这些小人就开始偷盗,如果不斩首,怎么能禁止奸邪之事呢!”皇帝说:“确实像你说的。但作为帝王,有时要有特殊的恩泽。这三个人虽然罪该处死,但因为遇到了我,虽然违背了军法,也可以特别赦免他们。”之后皇帝对司徒冯诞说:“大司马执法严格,你们可不能不谨慎。”于是军中一片肃然。

臣司马光说:“君主对于自己的国家,就好比一个人的身体,看远处就像看近处一样,看待边境就像看待自家院子一样。选拔贤才来任命百官,整治政事来造福百姓,那么国家之内就没有不得其所的。因此先王用棉花塞住耳朵,用冕旒遮住眼睛,是想让自己不局限于眼前的视听,把智慧和明察推广到四方远处。那些残疾的人应该得到供养,应当命令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安排,如今只对路上遇到的人施行,那遗漏的人就太多了。这样的仁爱,不是太微小了吗!何况赦免罪人而破坏有关部门的法令,尤其不是君主该做的事。可惜啊!孝文帝是北魏的贤明君主,竟然也有这样的事!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生动勾勒出南齐与北魏交替时期的政治群像与权力博弈,字里行间暗藏着制度漏洞与人性弱点的深刻碰撞,其现代视角下的启示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权力交接中的伪善博弈

郁林王的表演型人格堪称古代版政治演员样本:在人前忧容号毁,转身便欢笑酣饮,甚至在祖父病重时用三十六小喜字占卜皇位。这种双面性折射出封建继承制度的致命缺陷——道德表演的成本远低于实际治理能力。反观西昌侯萧鸾,以为政治名片,在子良的退让中逐步揽权,其恩信两行的统治术,本质是用小恩小惠掩盖权力扩张的实质,恰如现代政治中福利诱饵集权进程的隐秘共生。

王融之死则暴露了文人参政的悲剧性:这位27岁的才子试图拥立子良,却不懂政治不是诗赋——在没有军权支撑的情况下,其招纳不逞的罪名不过是权力清洗的借口。而徐勉难可轻褰衣裾的预判,恰似现代职场中远离权力漩涡的生存智慧,反衬出专制体系对知识分子的吞噬性。

制度漏洞下的治理悖论

南齐的蠲除三调与北魏的道路赦罪形成奇妙呼应:前者是空头支票式的惠民政策(多无事实,督责如故),后者是皇帝一时兴起的法外开恩(因缘遇朕,可特赦之)。这揭示出人治社会的永恒困局:政策缺乏稳定性,救济依赖统治者的临时起意。孝文帝虽被称为,却在体恤跛眇者时暴露短视——只救济眼前所见,忽视制度性保障,正如现代社会中媒体曝光式救助社会保障网缺失的矛盾。

大司马休与孝文帝的冲突更具深意:不斩之何以禁奸的执法逻辑,与王者之体应有非常之泽的特权思维,本质是法治精神与人治传统的对抗。这种对抗在当代依然存在——当特事特办成为潜规则,制度的刚性便会逐渐消解。

历史镜像中的人性永恒

子良的仁厚不乐世务与萧鸾的精于算计,构成权力场的经典对立。前者代表理想主义者的困境:在弱肉强食的政治丛林中,道德洁癖注定成为牺牲品;后者则印证了马基雅维利的论断——政治成功往往依赖于对人性弱点的精准利用。

而史仁祖、胡天翼的自杀,则是小人物在权力碾压下的绝望选择。他们预知了危险却无力改变,恰似现代职场中那些看透潜规则却只能沉默的边缘人。魏准举体皆青的胆破之死,更将政治斗争的恐怖性具象化——当权力失去约束,人性的幽暗便会吞噬一切良知。

这段历史最深刻的启示在于:所有权力游戏的参与者,最终都是制度的囚徒。无论是表演的帝王、算计的权臣,还是挣扎的文人、沉默的小民,其命运都被专制体系的齿轮所裹挟。而孝文帝的贤君之过与郁林王的昏君之伪,不过是同一制度下的两种畸形产物——前者试图用个人道德弥补体系缺陷,后者则彻底放纵人性之恶,殊途而同归地走向治理的崩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