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841章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永明四年(公元486年,丙寅年)

春天,正月初一(癸亥朔日),北魏高祖举行朝会,首次穿上衮冕礼服。

正月二十(壬午日),柔然侵犯北魏边境。

唐寓之攻陷了钱唐,吴郡的各位县令大多弃城逃跑。唐寓之在钱唐称帝,立了太子,还设置了百官。他派将领高道度等人攻陷东阳,杀了东阳太守萧崇之。萧崇之是太祖的族弟。唐寓之又派将领孙泓攻打山阴,到了浦阳江,浃口戍主汤休武把孙泓打败了。皇上派出几千禁兵,几百匹马,往东去攻打唐寓之。朝廷军队到了钱唐,唐寓之的人马都是临时拼凑的,害怕骑兵,刚一交战就溃败了。唐寓之被擒获斩杀,朝廷军队顺势平定了各个郡县。

朝廷军队乘胜追击的时候,有不少随意抢掠的行为。军队回来后,皇上听说了这事。二月初五(丁酉),把军主前军将军陈天福拉到闹市斩首示众;左军将军刘明彻被免去官职、削去爵位,送到东冶去服劳役。陈天福可是皇上宠信的将领,他被处死后,朝廷内外都震惊害怕,变得严肃起来。皇上派通事舍人丹阳人刘系宗随军去慰问安抚,走遍了遭遇贼乱的郡县,对于那些被逼迫参与叛乱的百姓,一概不予追究。

闰正月,闰正月初二(癸巳日),皇上封皇子萧子贞为邵陵王,皇孙萧昭文为临汝公。

氐王杨后起去世。闰正月十六(丁未日),皇上下诏任命白水太守杨集始为北秦州刺史、武都王。杨集始是杨文弘的儿子。杨后起的弟弟杨后明担任白水太守。北魏也封杨集始为武都王。杨集始到北魏朝见,北魏任命他为南秦州刺史。

闰正月二十(辛亥日),皇上举行亲耕籍田的仪式。

二月初一(己未日),皇上封皇弟萧銶为晋熙王,萧铉为河东王。

北魏以前没有乡里组织的制度,只设立宗主督护制。百姓大多隐瞒户口,三五十家才算是一户。内秘书令李冲上书说:“应该依照古代的方法:五家设立一个邻长,五邻设立一个里长,五里设立一个党长,挑选乡里中强壮又谨慎的人担任。邻长可以免除一个人的徭役,里长免除两个人的徭役,党长免除三个人的徭役;三年没有过错,就升一等。百姓的赋税,一对夫妇要交帛一匹,粟二石。大致十匹帛作为公调,二匹作为额外费用,三匹作为百官的俸禄。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杂税。百姓年满八十岁以上,允许有一个儿子不服徭役。孤独、残疾、重病、贫穷无法维持生计的人,由三长轮流供养。”奏书呈上后,皇上下诏让百官一起讨论。中书令郑羲等人都认为不行。太尉拓跋丕说:“我觉得这个办法要是实行,对公私都有好处。但现在正是有战事的时候,核查户口,百姓肯定又劳累又抱怨。请等过了今年秋天,到冬天再派使者去办这事,这样比较合适。”李冲说:“‘可以让百姓照着做,不一定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如果不趁着征收赋税的时候推行,百姓只知道设立三长、核查户口的辛苦,却看不到徭役平均、赋税减少的好处,心里肯定会产生怨恨。应该趁着征收赋税的月份推行,让百姓知道赋税是公平的,他们既了解了这件事,又得到了好处,推行起来会更容易。”群臣大多说:“按照九品来征收赋税,已经实行很久了,一旦改变方法,恐怕会造成混乱。”文明太后说:“设立三长,那么赋税征收就有了固定标准,被隐瞒包庇的户口可以清查出来,想侥幸逃避赋税的人也能被制止,为什么不行呢!”二月十六(甲戌日),北魏开始设立党、里、邻三长,确定百姓的户籍。刚开始百姓都又愁又苦,豪强们尤其不愿意。但后来赋税征收节省了十多倍,上下都安心了。

三月初五(丙申日),柔然派使者牟提到北魏。当时敕勒族反叛柔然,柔然伏名敦可汗亲自带兵去讨伐,追击到了西边的沙漠。北魏左仆射穆亮等人请求趁着柔然国内空虚去攻打,中书监高闾说:“秦汉时期,天下统一,所以可以远征匈奴。现在南方有南齐这个敌寇,怎么能丢下他们深入敌境呢!”北魏皇帝说:“‘兵器是凶器,圣人在不得已的时候才会使用。’先帝多次出征讨伐,是因为有不肯臣服的敌人。现在我继承了太平的基业,怎么能无缘无故发动战争呢!”于是用厚礼招待柔然使者,然后送他回去。

夏天,四月初一(辛酉朔日),北魏开始制定五等公服制度;四月初四(甲子日),首次穿着法服、乘坐御辇到西郊祭祀。

四月十三(癸酉日),北魏皇帝前往灵泉池。四月十八(戊寅日),回到宫中。

湘州的蛮人反叛,刺史吕安国生病不能去讨伐;四月二十七日(丁亥日),朝廷任命尚书左仆射柳世隆为湘州刺史,柳世隆去后把叛乱平定了。

六月初一(辛酉日),北魏皇帝前往方山。

六月二十(己卯日),北魏文明太后给皇子拓跋恂取名,宣布大赦天下。

秋天,七月初九(戊戌日),北魏皇帝前往方山。

八月初七(乙亥日),北魏给五等爵位以上的尚书官员赏赐朱红色衣服、玉佩以及大小不同的组绶。

九月初三(辛卯日),北魏开始建造明堂和辟雍。

冬天,十一月,北魏商议决定根据民户数量给地方官员发放俸禄。

十二月,柔然又来侵犯北魏边境。

这一年,北魏把中书学改称为国子学。重新划分设置州郡,一共有三十八个州,二十五个在黄河以南,十三个在黄河以北。

【内核解读】

这段记载反映了南朝齐永明四年(公元486年)与北魏同期的政治、军事与社会变革,展现了南北朝对峙时期双方的治理差异与时代特征,可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解读:

南朝齐:治乱交织的江南政局

--地方叛乱与中央应对:唐寓之起义是南齐初年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起义者以乌合之众攻陷钱唐(今杭州)并称帝,反映出南朝地方治理的薄弱——吴郡县令多弃城而逃,侧面暴露基层官吏的怯懦与行政体系的松散。而中央禁军凭借骑兵优势迅速平叛,又体现了南朝中央对地方的军事压制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齐武帝在平叛后严惩纵兵劫掠的将领(如陈天福弃市、刘明彻免官),并赦免被裹挟的百姓,既以严刑震慑军纪,又以宽宥安抚民心,展现了务实的统治手腕。

--皇室分封与礼制建设:齐武帝通过立皇子、皇弟为王(如邵陵王、晋熙王等),延续了南朝“皇子镇要州”的传统,以血缘巩固统治;亲耕籍田则是效仿古礼,以“重农”姿态强化皇权合法性。但此类举措更多是形式上的皇权象征,未能触及南朝土地兼并、士族垄断的深层问题,为后来的政权动荡埋下伏笔。

北魏:制度革新与汉化加速

--三长制改革:从“宗主督护”到基层重构:北魏初期的“宗主督护制”导致“民多隐冒”(百姓依附豪强逃避赋役),严重影响国家财政与对地方的控制。李冲提出的“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本质是重建基层行政体系。

经济层面:通过明确户籍,将豪强荫庇的人口纳入国家编户,增加赋役来源(“课调省费十馀倍”);社会层面:以“强谨者”任三长,打破士族对基层的垄断,强化中央集权;争议与推进:郑羲等反对者担忧“扰乱旧制”,而文明太后力排众议推行,体现了北魏统治集团对制度革新的迫切性。这一改革为后续孝文帝全面汉化奠定了基础。

--汉化细节:服饰、礼制与教育:北魏高祖(孝文帝)“始服衮冕”、制“五等公服”、祀西郊用“法服御辇”,均是效仿汉制的礼制改革;改“中书学”为“国子学”,则是借鉴中原官学体系,推动鲜卑贵族汉化。这些细节表明,北魏的汉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从服饰、礼仪等表层文化逐步深入到制度与教育层面。

--军事与外交:务实的边疆策略:面对柔然寇边与敕勒叛乱,北魏拒绝“乘虚击之”,转而厚待柔然使者,体现了“息兵革、稳内部”的思路。此时北魏正专注于内政改革(如三长制),不愿因边疆战事分散精力,这种务实态度为制度改革争取了稳定环境。

南北对比:不同路径的统治逻辑

--南朝齐:延续东晋以来的“士族政治”惯性,虽有局部整顿(如严惩军纪),但未能突破门阀士族对资源的垄断,改革多停留在皇权强化与形式礼制层面,社会结构僵化。

--北魏:作为少数民族政权,主动以制度革新(三长制)打破旧有统治模式,通过汉化吸纳中原治理经验,以强化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这种“主动变革”的姿态,使其在后期逐渐具备了统一北方的实力。

总体而言,永明四年是南北朝发展的关键节点:南朝在治乱循环中维持旧局,北魏则通过制度突破加速汉化,双方的路径差异为后来的历史走向(北魏分裂、南朝更迭)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