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三年(公元485 年,乙丑年)
春天,正月十一(丙辰日),朝廷任命大司农刘楷为交州刺史,调发南康、庐陵、始兴的军队去讨伐李叔献。李叔献听到风声,赶紧派使者来,请求再多宽限几年,还献上十二队纯银头盔以及孔雀羽毛做的装饰品,但皇上没答应。李叔献害怕被刘楷袭击,就抄小路从湘川回朝了。
正月初三(戊寅日),北魏下诏书说:“那些谶纬图录之类的东西,兴起于夏、商、周三代的末期,根本不是治理国家的正经典籍,只会被妖邪之辈利用。从现在起,所有谶纬、神秘的纬书,一律烧掉,敢私藏的判处死刑!”同时还严厉禁止那些巫师以及民间不符合经典记载的占卜活动。
北魏冯太后写了《皇诰》十八篇,正月初八(癸未日),在太华殿大宴群臣,并颁布《皇诰》。
正月十六(辛卯日),皇上到南郊祭祀,宣布大赦天下。
皇上下诏重新设立国学,祭祀先师时采用上公的礼仪规格。
二月二十四(己亥日),北魏规定皇子皇孙有封爵的,每年的俸禄各有不同标准。
二月二十六(辛丑日),皇上到北郊祭祀。
三月二十二(丙申日),北魏封皇弟拓跋禧为咸阳王,拓跋干为河南王,拓跋羽为广陵王,拓跋雍为颍川王,拓跋勰为始平王,拓跋详为北海王。文明太后下令设立学馆,挑选师傅来教导各位王爷。拓跋勰在兄弟中最为贤能,聪明又好学,擅长写文章,北魏皇帝特别宠爱他。
夏天,四月初十(癸丑日),北魏皇帝前往方山;四月十一(甲寅日),回到宫中。
当初,宋太宗设立总明观来召集学士,也叫东观。皇上因为已经重新设立了国学,五月二十四(乙未日),就撤销了总明观。当时王俭兼任国子祭酒,皇上下诏在王俭的住宅开设学士馆,把总明观的四部藏书都搬过去。又下诏让王俭把家当作官署办公。
自从宋世祖喜欢文章,士大夫们都以写文章为风尚,没人把钻研儒家经典作为自己的事业。王俭从小就喜欢《礼》学和《春秋》,言谈举止都遵循儒家规范,因此士大夫们纷纷响应,重新崇尚儒家学术。王俭编撰朝廷礼仪、国家典章,对晋、宋以来的旧例,没有不熟悉记得的,所以在朝堂上处理事务,决断起来就像流水一样顺畅。每次在博议中引经据典,尚书令、仆射及丞、郎等官员都没人能提出异议。来向他咨询事务的令史常常有几十人,宾客也坐满一屋子,王俭应对自如,分析得头头是道,事情从不积压,无论是发言还是下笔,都文采斐然。他十天回一次国学,监督考试学生,学生们的头巾和试卷摆满庭院,旁边有佩剑护卫和令史,场面十分盛大。王俭梳的是解散髻,簪子斜插着,朝野上下的人都羡慕他,纷纷效仿。王俭常对人说:“江左的风流宰相,只有谢安。”意思是把自己比作谢安。皇上也非常信任依靠他,士人的选拔任用,他上奏的皇上没有不同意的。
六月初十(庚戌日),北魏晋升河南王度易侯为车骑将军,派给事中吴兴人丘冠先出使河南,并且送柔然使者回国。
六月十一(辛亥日),北魏皇帝前往方山。六月十七(丁巳日),回到宫中。
秋天,七月初九(癸未日),北魏派使者去封宕昌王梁弥机哥哥的儿子梁弥承为宕昌王。当初,梁弥机去世,儿子梁弥博继位,被吐谷浑逼迫,逃到了仇池。仇池镇将穆亮因为梁弥机侍奉北魏一向恭敬,同情他的灭亡;梁弥博为人凶狠悖逆,他的部下都厌恶他;而梁弥承深受众人拥护,于是穆亮上表请求接纳梁弥承。北魏皇帝下诏同意了。穆亮率领三万骑兵驻扎在龙鹄,击退吐谷浑,扶立梁弥承后返回。穆亮是穆崇的曾孙。
七月十四(戊子日),北魏皇帝前往鱼池,登上青原冈;七月二十(甲午日),回到宫中;八月二十五(己亥日),前往弥泽;九月初十(甲寅日),登上牛头山;九月二十(甲子日),回到宫中。
北魏初期,很多百姓依附于豪强,这些依附的百姓不用服官府的劳役,但豪强对他们的征收比官府的赋税还要高一倍。给事中李安世上奏说:“年景饥荒,百姓流亡,他们的田产大多被豪门大族侵占夺取;虽然井田制难以恢复,但应该重新丈量土地,让百姓的劳动力和所拥有的田业相称。另外,那些有争议的田产,应该限定年份裁决,时间太久远难以查明的,就都归现在的主人,以此杜绝欺诈和不实之事。”北魏皇帝觉得这个建议很好,从此开始商议均田的事。冬天,十月初八(丁未日),下诏派使者巡视各州郡,和地方官员一起平均分配天下的田地:凡是年满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授予露田四十亩,女子二十亩,奴婢按照普通成年男女的标准授田;每头牛授田三十亩,最多限四头牛。所授予的田地,一般加倍;需要休耕两次的田地,就加两倍授予,用来应对耕种以及还田、授田数量的变化。百姓到了纳税年龄就授田,年老免纳税以及去世后就还田。奴婢和牛随着其有无来决定是否还田、授田。初次授田的男子,另给二十亩,要求种上五十株桑树;桑田都是世代相传的产业,人死了也不用归还。通常按照现有人口计算,桑田有多余的不授也不还,不足的按照规定授田种植,多余的部分可以卖掉。各位治理百姓的官员,按照官职高低在附近授予不同数量的公田,官员更替时相互交接;私自卖公田的按照法律治罪。
十月二十二(辛酉日),北魏魏郡王陈建去世。
北魏员外散骑常侍李彪等人来南齐访问。
十二月十七(乙卯日),北魏任命侍中淮南王拓跋佗为司徒。
柔然侵犯北魏边境,北魏任城王拓跋澄率领众人抵御,柔然人逃走了。拓跋澄是拓跋云的儿子。氐族、羌族反叛,北魏皇帝下诏任命拓跋澄为都督梁、益、荆三州诸军事、梁州刺史。拓跋澄到了梁州,讨伐反叛的人,安抚顺服的人,氐族、羌族的叛乱都被平定了。
当初,太祖命令黄门郎虞玩之等人核查审定黄籍。皇上即位后,另外设立校籍官,设置令史,要求每人每天查出一定数量的户籍造假情况。这样连年不停,百姓既忧愁又怨恨,人心惶惶。外监会稽人吕文度向皇上启奏,凡是户籍被驳回的人都充军到远方,百姓很多为了逃避罪责而逃亡。富阳百姓唐寓之借此用妖术蛊惑众人发动叛乱,攻陷了富阳,三吴地区户籍被驳回的人都投奔他,人数多达三万。
吕文度和茹法亮、吕文显都因为奸邪谄媚得到皇上的宠信。吕文度担任外监,独揽兵权,领军将军只是挂个虚名而已。茹法亮担任中书通事舍人,权势尤其大。王俭常说:“我虽然担任重要职位,但权力哪比得上茹公啊!”
这一年,柔然部真可汗去世,儿子豆仑继位,号称伏名敦可汗,改年号为太平。
【内核解读】
永明三年(公元485年)是南北朝时期充满变革与冲突的一年,南北方政权的一系列举措不仅勾勒出当时的政治格局,更埋下了影响后世的制度伏笔。
南方萧齐的权力博弈与文化转向:在南方,齐武帝萧赜对交州刺史李叔献的强硬态度,彰显了中央对地方割据势力的压制决心。李叔献以银兜鍪、孔雀毦乞缓,却遭驳回,最终被迫还朝,这一事件折射出南朝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始终存在。而国学的复立与总明观的裁撤,则标志着文化重心的转移 —— 王俭主导的儒学复兴,正在扭转宋世以来 “以文章相尚” 的风气。这位自比谢安的 “风流宰相”,以《礼》学与《春秋》为根基整饬朝仪,其 “解散髻、斜插簪” 的服饰风格竟引发朝野效仿,足见文化权威与政治影响力的交织。
北魏的制度革新与皇权巩固:北方的北魏正经历更深层次的变革。冯太后颁布《皇诰》、禁绝图谶巫觋,本质上是通过思想统一强化皇权。而李安世提出的均田建议,最终转化为 “均给天下之田” 的诏令,堪称中古土地制度的里程碑。规定男夫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桑田为世业等条款,既试图解决 “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 的积弊,又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土地国有与私有并存的格局,为后续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同期对宕昌王的册封、对柔然的防御,则体现了北魏在边疆治理上的软硬兼施。
南北对比中的历史张力:值得注意的是,南北双方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南齐在门阀政治框架内进行局部调整,王俭的儒学复兴仍带着 “江左风流” 的底色;北魏则以更激进的制度创新突破鲜卑旧俗,均田制直指社会结构的核心。这种差异背后,是农耕文明与游牧传统的碰撞融合。此外,南齐校籍引发的唐寓之起义,与北魏均田制试图解决的 “民多荫附” 问题,共同揭示了南北朝时期土地与户籍的深层矛盾,成为推动双方改革的内在动力。
这一年的历史表明,无论是南朝的文化整合,还是北朝的制度重构,都在为后来的隋唐大一统积蓄力量。而王俭与冯太后这两位关键人物的选择,恰恰体现了中华文明在分裂时期依然存在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