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832章 太祖高皇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齐纪一,从公元479年(己未年)到公元483年(癸亥年),共五年。

建元元年(己未,公元479年)

春天,正月甲辰日,朝廷任命江州刺史萧嶷为都督荆、湘等八州诸军事以及荆州刺史,尚书左仆射王延之担任江州刺史,安南长史萧子良为督会稽等五郡诸军事和会稽太守。

当初,沈攸之想召集人马,鼓励百姓互相告发,因此很多士人和百姓因被牵连而服役。萧嶷到任后,一天就遣散了三千多人。他在府州里使用的仪仗器物等,都力求节俭,减轻刑罚,减少赋税,辖区内的百姓都特别高兴。

辛亥日,朝廷任命竟陵世子萧赜为尚书仆射,还给他晋升为中军大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

太傅萧道成因为谢朏名气很大,一心想拉他来参与辅佐自己成就帝业,让他担任左长史。有一次摆酒和谢朏谈论魏、晋时期的旧事,萧道成说:“石苞不早点劝晋文王(司马昭)称帝,等文王死了才痛哭,和冯异比起来,他可不算能洞察先机。”谢朏说:“晋文王世代侍奉曹魏,本就该一直做臣子;就算曹魏按照唐尧、虞舜禅让的旧例,他也应该再三辞让,这样才显得品德更高尚。”萧道成听了很不高兴。甲寅日,让谢朏担任侍中,改任王俭为左长史。

丙辰日,任命给事黄门侍郎萧长懋为雍州刺史。

二月丙子日,邵陵殇王刘友去世。辛巳日,北魏太皇太后和北魏皇帝前往代郡温泉。

甲午日,朝廷下诏重申之前的命令,让太傅萧道成朝拜时司仪不用直呼其名。

己亥日,北魏太皇太后和北魏皇帝回到西宫。

三月癸卯初一,发生日食。

甲辰日,朝廷任命太傅萧道成为相国,总理百官事务,封给他十个郡,封为齐公,加赐九锡;他原来的骠骑大将军、扬州牧、南徐州刺史等官职照旧。乙巳日,下诏齐国的官爵礼仪,都仿照朝廷的规格。丙午日,让世子萧赜兼任南豫州刺史。

杨运长从宣城郡卸任回家,齐公派人把他杀了。凌源令潘智和杨运长关系很好;临川王刘绰,是刘义庆的孙子。刘绰派亲信陈讠赞去劝说潘智:“您是先帝的旧臣,我是宗室近亲,就现在这形势,哪能长久保全呢!要是咱们联合朝廷内外的人,估计有很多人响应。朝廷里的人一直有这个心思,就是苦于没人带头罢了!”潘智马上把这事告诉了齐公。庚戌日,刘绰兄弟和他们的同党都被诛杀。

甲寅日,齐公接受策命,在他的封国内实行大赦,把石头城作为世子宫,一切都和东宫规格一样。褚渊拿何曾从曹魏司徒转任晋丞相的旧事举例,请求担任齐国官职,齐公没答应。任命王俭为齐尚书右仆射,兼任吏部尚书;王俭当时才二十八岁。

甲戌日,武陵王萧赞去世,并非因为生病。

丙戌日,给齐王萧道成加特殊礼遇,将世子萧赜晋升为太子。

辛卯日,宋顺帝下诏书把皇位禅让给齐王。壬辰日,宋顺帝本应到殿前行礼,可他不肯出来,躲在佛像的宝盖下面。王敬则带兵到宫殿庭院,用板车去迎接顺帝。太后害怕了,亲自带着宦官把顺帝找出来,王敬则劝说顺帝出来,并扶他上车。顺帝擦着眼泪问王敬则:“是不是要杀我呀?”王敬则说:“只是让您出去住到别的宫里。当年你们家取代司马家的时候也是这样。”顺帝边哭边弹手指说:“希望下辈子再也不要生在帝王家!”宫里的人都哭了。顺帝拍着王敬则的手说:“肯定不用担心,我会赏给你十万钱。”当天,百官都陪着站位。侍中谢朏当值,按规矩应该解下皇帝玉玺,他假装不知道,问:“有什么公事吗?”传诏的人说:“解下玉玺交给齐王。”谢朏说:“齐国自然有他们自己的侍中。”说完就拉过枕头躺下。传诏的人害怕了,让谢朏称病,找别人代替他,谢朏说:“我没病,说什么称病!”于是穿着朝服,步行走出东掖门,上车回家了。朝廷只好让王俭担任侍中,解下玉玺。礼仪结束后,顺帝乘坐画轮车,出东掖门前往东邸,他问:“今天怎么不奏乐呢?”身边的人都没人回答。右光禄大夫王琨,是王华的堂弟,在晋朝时就已经是郎中,到这时,他攀着车的獭尾痛哭说:“别人都觉得长寿是好事,老臣我却觉得长寿是悲哀。我既然不能早死,却又一次次看到这种改朝换代的事!”他哭得哽咽不止,百官也都跟着落泪。

司空兼太保褚渊等人捧着玉玺,率领百官到齐宫劝萧道成登基称帝;萧道成推辞没有接受。褚渊的堂弟前安成太守褚炤对褚渊的儿子褚贲说:“你家司空今天在哪呢?”褚贲说:“在齐大司马门捧着玉玺呢。”褚炤说:“真不知道你家司空把一家人的东西给了另一家人,这算怎么回事!”甲午日,萧道成在南郊登基称帝。回到宫中后,大赦天下,改年号。封宋顺帝为汝阴王,给他的优待尊崇之礼,都仿照宋朝初期对前朝皇帝的规格。在丹杨为宋顺帝建造宫殿,派兵守卫。宋朝的祖宗牌位迁到汝阴庙,各位藩王都降为公爵;如果不是对齐朝出过力的,其他封国一律撤销,只保留南康、华容、萍乡三个封国,用来供奉刘穆之、王弘、何无忌的后人,被撤销封国的一共有一百二十人。原宋朝和齐朝两个朝廷的官员,按照职责继续任职,名号不同或者人员超过限额的,另外再详细商议。

朝廷任命褚渊为司徒。前来祝贺的宾客坐满了一屋子,褚炤感叹说:“彦回(褚渊字)年轻时树立了好名声和品行,怎么会堕落成这样!我们家门不幸,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拜官。要是彦回在当中书郎的时候就死了,不就能成为一个名士吗!他品德名声不昌盛,却还能活到百岁!”褚渊坚决推辞,不肯接受任命。

奉朝请河东人裴觊上表,列举皇帝的过错恶行,然后辞官离去;皇帝很生气,把他杀了。太子萧赜请求杀了谢朏,皇帝说:“杀了他反而成就了他的名声,应该对他宽容不计较。”过了很久,因为一些事把谢朏罢官,让他回家了。

皇帝向前抚军行参军沛国人刘献询问治理国家的方法,刘献回答说:“治理国家的道理都在《孝经》里。宋朝之所以灭亡,陛下您之所以能得天下,原因都在这。陛下如果能吸取前朝的教训,再加上宽厚的政策,就算国家有危机也能转危为安;要是重蹈覆辙,就算现在安稳也必然会有危险!”皇帝感叹说:“读书人的话,真是千秋万代的珍宝啊!”

丙申日,北魏皇帝前往崞山。

丁酉日,朝廷任命太子詹事张绪为中书令,齐国左卫将军陈显达为中护军,右卫将军李安民为中领军。张绪是张岱哥哥的儿子。

戊戌日,任命荆州刺史萧嶷为尚书令、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

皇帝让大臣们各自说说国家治理的得失。淮南、宣城二郡太守刘善明,请求废除宋朝大明年间、泰始年间以来的各种苛刻的政令和繁琐的制度,推崇简约易行的政策。他还认为:“交州地势险要偏远,宋朝末年政治苛刻,导致百姓怨恨反叛。如今新朝开创,应该用恩德安抚他们。而且那里出产的只有珠宝,实在不是朝廷急需的东西。讨伐交州的事,我觉得应该暂且停下。”给事黄门郎清河人崔祖思也上奏说,认为:“人不学习就不明白道理,这就是悖逆祸乱产生的原因。现在有很多没有具体职责的官员,白白领取俸禄,耗费百姓钱财。应该开设文武两类学校,让台、府、州、国限额之外的人,根据自己的兴趣,按照规定学习。要是有荒废懒惰的,就送回原籍;学业优秀突出的,破格任用。还有,现在陛下虽然奉行节俭,但下面的官员还是习惯奢侈浪费。应该褒奖提拔那些简约朴素、清正廉洁的官员,贬斥罢免那些骄纵奢侈、荒淫无度的官员,这样风俗就能改变了。”宋元嘉时期,所有事务都由郡县负责。孝武帝要求事情急速办理,觉得郡县办事迟缓,才开始派朝廷使者去监督。从那以后,使者到处都是,他们竞相作威作福,谋取私利、收受贿赂,让公家和百姓都疲惫不堪。会稽太守闻喜公萧子良上表,极力陈述这种弊端,认为:“朝廷有需求,只要明确下诏,规定期限,大家自然会尽力完成;如果有拖延的,按照相关规定惩处就行。现在虽然朝廷使者众多,但最终还是要靠郡县完成任务,这样只会互相猜疑、心生不满,反而更加拖延懈怠,应该把朝廷使者全部撤回。”员外散骑郎刘思效上奏说:“宋朝从大明年间以来,逐渐衰败,赋税增加了,可国库却更加贫困。老百姓饿得嗷嗷叫,几乎没法活下去;而那些贵族富户,却以奢侈华丽互相攀比,甚至连山里湖边的百姓,都不敢采摘那里的水草。陛下应该重新制定国家制度,纠正这些失误。”皇帝对这些建议都加以褒奖,有的把奏表交给相关部门,让他们详细选择合适的建议,上奏后施行。己亥日,下诏:“皇帝、太子以及各位藩王,都不得营建屯垦的田庄、府邸,不得圈占山林湖泊。”

北魏皇帝回到平城。

【内核解读】

这段记载围绕南朝宋齐交替的关键节点展开,字里行间既藏着权力更迭的残酷逻辑,也折射出时代转型期的复杂面相,其历史细节背后的深层意味值得细究:

权力交接的“程序暴力”

萧道成代宋的过程堪称“温柔革命”的典范,却处处透着精心设计的压迫感。顺帝禅位时“逃于佛盖之下”的细节,将皇权崩塌时的荒诞与悲凉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位少年皇帝哭问“欲见杀乎”,王敬则“官先取司马家亦如此”的回应,直白揭开了魏晋南北朝“禅让”的本质:不过是用礼制包装的权力掠夺。而谢朏“引枕卧”拒交玺绶的行为,看似是文人风骨的孤绝,实则反衬出士大夫在强权面前的无力:最终仍需王俭这类“识时务者”完成程序闭环。

新政权的合法性建构

萧道成的统治术呈现出矛盾的两面性:一方面,他迅速清除杨运长、刘绰等潜在威胁,用铁血手段斩断旧朝根系;另一方面,又通过“罢遣三千役徒”“轻刑薄敛”“除苛政细制”等举措,刻意与宋末的苛政切割。这种“宽猛相济”的策略,本质是为新政权寻找合法性支点——刘献“政在《孝经》”的进言与萧道成“儒者之言可宝万世”的感叹,恰是这种努力的注脚:试图用儒家伦理为权力更迭披上道德外衣。

士族阶层的分化与挣扎

褚渊家族的态度极具代表性:褚渊本人从宋臣变为齐朝司徒,其从弟褚炤却怒斥“将一家物与一家”,这种撕裂暴露出士族在王朝更替中的身份焦虑。谢朏的“抗命”与最终被“废于家”,则显示出文人风骨在现实权力面前的脆弱——萧道成“杀之遂成其名”的考量,更将统治者的权谋与士族的悲剧性命运交织在一起。而王俭28岁便身居高位,既反映出士族子弟的特权,也暗示了新政权对年轻精英的拉拢。

制度变革的时代呼声

刘善明、崔祖思等人的谏言,实则是对宋末积弊的集体反思:从废除苛政到整顿吏治,从兴办学校到禁止权贵“营立屯邸”,这些建议直指南朝社会的核心矛盾——土地兼并、吏治腐败、阶层固化。尤其“停罢台使”的主张,揭示出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已到临界点,而“二宫诸王不得封略山湖”的诏令,则试图通过抑制权贵来缓和社会矛盾,为齐朝统治奠定经济基础。

历史循环的悲凉底色

王琨“频见此事”的恸哭,道破了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宿命:从司马家代魏到萧氏代宋,权力更迭不过是“以暴易暴”的循环。顺帝“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的悲叹,既是个人命运的绝望,更是整个时代的注脚——在皇权争夺的绞肉机中,无论是帝王还是士族,最终都成为历史循环的牺牲品。

这段记载看似是简单的王朝更替记录,实则是一幅交织着权力、人性、制度与时代的立体画卷:它既展现了胜利者的权谋与失败者的悲凉,也暗藏着社会变革的契机与历史循环的无奈,为理解南朝政治生态与社会变迁提供了绝佳的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