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819章 太宗明皇帝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北魏显祖从小就聪明过人,性格刚毅,做事果断,而且喜欢黄帝、老子的学说以及佛教。他常常召集朝中大臣和僧人一起谈论玄理,很轻视富贵,一直有超脱尘世的想法。他觉得叔父中都大官京兆王子推沉稳文雅、仁爱宽厚,一直很有声望,就想把皇位禅让给他。当时太尉源贺正统领各路军队驻扎在漠南,显祖就派人骑快马把他召回来。源贺回来后,显祖召集公卿大臣们一起商议,大家都不敢先开口说话。任城王拓跋云是子推的弟弟,他回答说:“陛下正让天下走向太平,统治四海,怎么能对上违背宗庙的传承,对下抛弃天下百姓呢。况且父子相传皇位,已经由来已久了。陛下要是一定想放弃尘世事务,那么皇太子就应该继承正统。这天下,是祖宗传下来的天下。陛下要是把皇位传给旁支,恐怕不符合先圣的心意,还可能引发奸人作乱的心思,这可是祸福的根源,不能不令人害怕呀。” 源贺也说:“陛下如今想把皇位禅让给皇叔,我担心这样会打乱宗庙的昭穆顺序,后世肯定会有违背祭祀规矩的指责。希望陛下深思任城王的话。” 东阳公拓跋丕等人说:“皇太子虽然很早就彰显出圣德,但年纪实在太小。陛下正年轻,才开始处理各种政务,怎么能只想着独善其身,而不把天下大事放在心上呢,那宗庙该怎么办!百姓又该怎么办!” 尚书陆馛说:“陛下要是舍弃皇太子,另立其他王爷,我就死在殿庭,不敢接受诏令!” 显祖听了很生气,脸色都变了。他又去问宦官选部尚书酒泉人赵黑,赵黑说:“我拼死也要拥戴皇太子,别的我不管!” 显祖沉默不语。当时太子拓跋宏才五岁,显祖因为他年幼,所以想把皇位传给子推。中书令高允说:“我不敢多说,只希望陛下能想想宗庙托付的重任,回想一下周公辅佐成王的事。” 显祖这才说:“那就立太子,让各位公卿辅佐他,有什么不行的!” 又说:“陆馛是个正直的大臣,肯定能保护好我的儿子。” 于是任命陆馛为太保,和源贺一起拿着符节,捧着皇帝的玉玺、绶带,把皇位传给太子。丙午日,高祖拓跋宏登上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延兴。高祖从小就很重情义,前一年,显祖生了痈疮,高祖亲自为他吸吮脓血。等到接受禅让时,高祖悲伤哭泣,不能自已。显祖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代替父亲承受痛苦的感觉,让我内心十分难过。”

丁未日,显祖下诏说:“我向往远古的淳朴,心志淡泊,所以让太子登上皇位,这样我就能悠闲自在,保持内心的宁静。”

大臣们上奏说:“以前汉高祖称皇帝后,尊他的父亲为太上皇,表明太上皇不统领天下。如今皇帝年幼,国家的重大事务,还是应该由陛下您来总揽。我们恭敬地给您上尊号为太上皇帝。” 显祖同意了。

己酉日,太上皇帝搬到崇光宫居住,那里的椽子都是原木,没有经过砍削,台阶也是土做的,就这么简单。但国家大事还是都要向他汇报。崇光宫在北苑中,太上皇帝又在北苑西边的山上修建了鹿野浮图,和禅僧们一起住在那里。

冬天,十月,北魏沃野、统万二镇的敕勒人反叛,朝廷派太尉源贺率领大军前去讨伐。有两千多部落投降,源贺又追击剩余叛党,一直追到枹罕、金城,把他们打得大败,斩首八千多级,俘虏男女一万多人,缴获各种牲畜三万多头。朝廷下诏让源贺都督三道诸军,驻扎在漠南。

在此之前,北魏每年秋冬都会发兵,分三路同时出击,以防备柔然,到春天中期才返回。源贺认为:“军队这样来回奔波,士兵们太疲劳了,时间长了可受不了。我请求招募各州镇身体强壮的三万多人,修筑三座城池让他们驻守,冬天就让他们练武,春天就去耕种。” 但朝廷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庚寅日,北魏任命南安王拓跋桢为都督凉州及西戎诸军事,兼任护西域校尉,镇守凉州。

刘宋皇帝命令北琅邪、兰陵二郡太守垣崇祖去谋划收复淮北地区,垣崇祖从郁洲带领几百人深入北魏境内七百里,占据了蒙山。十一月,北魏东兖州刺史于洛侯进攻他,垣崇祖只好带兵退回。

刘宋皇帝把自己原来的府邸改建成湘宫寺,修建得极其壮丽。本来想建造一座十级的佛塔,但没能建成,就分成了两座五级的。新安太守巢尚之卸任回朝拜见皇帝,皇帝对他说:“你去过湘宫寺了吗?这可是我做的大功德,花了不少钱呢。” 通直散骑侍郎会稽人虞愿在一旁侍奉,说:“这些钱可都是百姓卖儿卖女、典卖妻子换来的,佛要是有知觉,应该慈悲怜悯百姓。这罪过比佛塔还高,哪有什么功德可言!” 在座的人都吓得脸色大变,皇帝非常生气,让人把虞愿赶下殿去。虞愿却慢悠悠地离开,神色不变。皇帝喜欢下围棋,但棋艺很烂,他和一品棋手彭城丞王抗下棋,王抗每次都故意让着他,说:“皇帝这步飞棋,我王抗没办法截断。” 皇帝一直没明白王抗是在让他,反而对下棋更加痴迷。虞愿又说:“尧用下棋来教导丹朱,这可不是一国之主应该喜好的事。” 皇帝虽然气得不行,但因为虞愿是先朝老臣,所以常常宽容他。

王景文一直担心自己权势太盛,多次请求辞去职位,皇帝都不答应。但皇帝心里因为王景文是外戚,家族显贵,张永又多次经历战事,怀疑他们将来难以信任,于是自己编了个谣言说:“一士不可亲,弓长射杀人。” (“一士”合为“王”,“弓长”是“张”)王景文听了更加害怕,就上奏请求解除扬州刺史的职务,言辞十分恳切。皇帝下诏回复说:“人处在尊贵重要的位置,关键看心里是怎么想的。大明年间,巢尚之、徐爰、戴法兴、戴明宝,他们的职位不过是执戟郎,可权势却能和皇帝抗衡。如今袁粲担任仆射兼管选拔官员,可人们常常都不知道有袁粲这个人,袁粲升任尚书令,依旧没人在意;大家对袁粲的态度很平淡,也没什么改变。像这样处在尊贵重要的位置,会有担忧和争权的情况吗?身处高位有危险的担忧,地位卑微又有穷困填沟壑的忧虑,要是一心想着避祸,还不如坦然顺应命运。存亡的关键,大事小事都是一个道理。”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生动展现了北魏与南朝宋交替时期的政治生态与人性百态,字里行间暗藏着权力博弈的逻辑与历史演进的伏笔,可从以下几个维度解读:

权力交接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博弈

魏显祖试图禅位叔父的举动,本质上是一场被个人信仰裹挟的政治冒险。他沉迷黄老、浮屠之学,以“遗世之心”推动权力转移,却忽视了“父子相传”的政治传统对稳定的重要性。任城王云、源贺等人的反对,并非否定禅让本身,而是戳破了“旁支继位”可能引发的法理危机——“启奸乱之心”“逆祀之讥”的担忧,直指权力继承中“正统性”的核心地位。

最终的妥协(传位于太子、自为太上皇)颇具戏剧性:显祖既保留了“优游恭己”的超脱姿态,又在群臣“万机大政宜总之”的请求下,实际掌控核心权力。这种“太上皇帝”模式,既满足了个人精神追求,又避免了权力真空,堪称北魏政治智慧的一次弹性展现。

君臣互动中的“直臣风骨”与帝王权衡

陆馛“刎颈殿庭”的决绝、赵黑“以死奉戴皇太子”的坚定、高允借“周公抱成王”典故的委婉规劝,共同构成了北魏官僚体系的“纠错机制”。这些直臣的存在,并非单纯的道德坚守,更体现了北魏从部落联盟向中央集权过渡中,官僚集团对“制度稳定性”的集体维护。

显祖的反应同样耐人寻味:从“怒而变色”到“默然”再到最终妥协,展现了帝王权威与政治理性的角力。他对陆馛“直臣”的认可,甚至委以托孤重任,暗含着对这种“制度性忠诚”的尊重——在君主制下,直臣的价值不在于挑战权威,而在于守护体系的底线。

军事与民生的双重困境

源贺处理敕勒叛乱的举措,暴露了北魏边防政策的深层矛盾。他提出“筑城屯兵、冬练武春耕种”的建议,试图以“兵农合一”破解“往来疲劳”的困局,却未被采纳。这一细节暗示了北魏军事体制的僵化:传统的“秋冬出军、春中乃还”模式虽低效,却因符合鲜卑游牧传统而难以撼动,反映了汉化改革前的制度惰性。

反观南朝宋的湘宫寺事件,则揭示了另一种治理困境。宋明帝以“百姓卖儿贴妇钱”建造浮图,却自诩“大功德”,虞愿直言戳破“罪高浮图”的真相,撕开了皇权与宗教关系的虚伪面纱——当信仰沦为统治者的政绩工程,“慈悲嗟愍”便成了对佛理的最大讽刺。明帝对虞愿的“优容”,看似宽容,实则是对“王国旧臣”的权力笼络,暴露了南朝皇权与士族之间的微妙平衡。

信仰与权力的交织共生

显祖在崇光宫“采椽不斫,土阶而已”的简朴,与建造鹿野浮图的投入形成对比,暗示其信仰的复杂性:既追求道家“返璞归真”的境界,又需借佛教“浮图”巩固精神权威。这种双重选择,本质上是将个人信仰转化为政治符号,以“超然姿态”强化统治合法性。

而宋明帝沉迷围棋、明知被“假借”却“好之愈笃”,则折射出南朝帝王在权力高压下的精神空虚。虞愿以“尧教丹朱”的典故劝谏,直指“人主不宜好”的娱乐,却难改帝王对“精神逃避”的依赖——当治国者将精力消耗在博弈游戏中,王朝的衰落便已埋下伏笔。

结语:历史的暗流与人性的恒定

这段史料中的人物与事件,看似碎片化,却共同勾勒出南北朝时期的时代底色:权力的游戏永远在“理想与现实”“传统与变革”“忠诚与算计”中摇摆。无论是北魏的禅位风波,还是南朝宋的宫闱琐事,本质上都是人性在制度框架内的挣扎与适应——直臣的风骨、帝王的权衡、信仰的工具化,这些元素穿越时空,依然在历史长河中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