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820章 太宗明皇帝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泰豫元年(公元472年,壬子年)

春天,正月甲寅初一,皇帝因为疾病长期没有痊愈,所以更改年号。戊午日,皇太子在东宫会见来自四方前来朝贺的人,同时接受各地的进贡和计簿。

大阳蛮的首领桓诞,带领沔水以北、滍水与叶县以南的八万多部落向北魏投降。他自称是桓玄的儿子,之前逃亡隐匿在蛮人之中,凭借智谋和策略被众蛮人尊奉。北魏任命桓诞为征南将军、东荆州刺史、襄阳王,允许他自己挑选郡县的官吏。还派起部郎京兆人韦珍和桓诞一起去安抚接纳这些新归附的百姓,安排各项事务,都处理得很妥当。

二月,柔然侵犯北魏,太上皇帝派将领迎击,柔然军队逃走。东部敕勒人反叛,投奔柔然,太上皇帝亲自带兵追击,追到石碛,没追上就回来了。

皇帝病情严重,担心自己驾崩之后,皇后临朝听政,江安懿侯王景文凭借皇帝大舅子的势力,肯定会成为宰相,他家族势力强盛,可能会有不轨企图。己未日,皇帝派人送毒药赐王景文死,亲手写的诏书说:“我一直与你交往,是想保全你的家族,所以才做出这样的处置。” 诏书送到时,王景文正和客人下棋,他打开匣子看完诏书,又把它放在棋盘下面,神色不变,继续和客人思考棋局,争夺劫争。一局结束,他把棋子收好放进盒子,才缓缓说:“接到诏书,皇上赐我死。” 这才把诏书拿给客人看。中直兵焦度、赵智略十分愤怒,说:“大丈夫怎么能坐着等死!州里的文武官员有好几百人,足够我们奋起反抗。” 王景文说:“我知道你们是真心为我好,如果真的为我着想,就为我的家人考虑考虑。” 于是写了一封回信向皇帝致谢,然后喝药自尽。朝廷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

皇帝梦到有人告诉他:“豫章太守刘愔造反。” 醒来后,就派人到豫章郡把刘愔杀了。

北魏显祖回到平城。

庚午日,北魏国主举行亲耕籍田的仪式。

夏天,四月,朝廷让垣崇祖代理徐州事务,调他去龙沮驻守。

己亥日,皇帝病情危急,任命江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为司空,又任命尚书右仆射褚渊为护军将军,加授中领军刘勔为右仆射,下诏让褚渊、刘勔与尚书令袁粲、荆州刺史蔡兴宗、郢州刺史沈攸之一起接受遗命。褚渊向来和萧道成关系很好,就向皇帝推荐萧道成,皇帝下诏又任命萧道成为右卫将军,兼领卫尉,与袁粲等人共同掌管机要事务。当天晚上,皇帝去世。庚子日,太子登上皇帝位,大赦天下。当时苍梧王刚十岁,袁粲、褚渊执掌朝政,鉴于太宗时期奢侈的风气,他们致力于弘扬节俭,想要纠正这种弊端。但阮佃夫、王道隆等人掌权,公开收受贿赂,根本无法禁止。

乙巳日,朝廷任命安成王刘准为扬州刺史。

五月戊寅日,将明皇帝安葬在高宁陵,庙号为太宗。六月乙巳日,尊奉皇后为皇太后,册立妃子江氏为皇后。

秋天,七月,柔然部落首领无卢真率领三万骑兵侵犯北魏敦煌,镇将尉多侯把他们击退。尉多侯是尉眷的儿子。柔然又侵犯晋昌,守将薛奴把他们击退。

戊午日,北魏国主前往阴山。戊辰日,尊奉皇帝的母亲陈贵妃为皇太妃,把其他各王的太妃改称太姬。

右军将军王道隆觉得蔡兴宗性格刚直强硬,不想让他镇守上游地区,闰月甲辰日,任命蔡兴宗为中书监,改任沈攸之为都督荆、襄等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蔡兴宗推辞,不接受中书监的职位。王道隆每次去拜访蔡兴宗,都轻手轻脚走到跟前,不敢就座,过了很久才离开,蔡兴宗竟然都不叫他坐下。

沈攸之自认为才能谋略过人,从到夏口以来,就暗中怀有异心。等到调任荆州,他挑选郢州精锐的兵马、精良的武器装备,大多都带在身边。到任后,他以讨伐蛮人为名,大规模征发兵力,招揽有才能、勇敢的人,部队训练得严整有序,时刻都像敌人要来进攻一样。他加重赋税来修缮武器铠甲,原本应该供给朝廷的物资都截留自用。他养马达到两千多匹,打造战舰将近一千艘,仓库里的粮食、财物都堆积如山。士子、商旅路过荆州的,很多都被他扣留。四方逃亡的人来归附他,他都庇护藏匿。他的部下如果有人逃跑,无论多远他都要追,一定要抓到才罢休。他行事专断放肆,不再遵守朝廷的命令,朝廷对他既怀疑又忌惮。他治理政事严苛残暴,有时会鞭打士大夫,对上佐以下的官员,也会当面辱骂。不过他处理政务精明,别人不敢欺骗他,境内盗贼绝迹,晚上都不用关门。

沈攸之对各蛮部的勒索处罚太过分,又禁止五溪地区的鱼盐交易,蛮人因此心怀怨恨而反叛。酉溪蛮王田头拟去世,他的弟弟娄侯篡位,田头拟的儿子田都逃到獠人那里。于是各蛮部大乱,抢掠骚扰一直到武陵城下。武陵内史萧嶷派队主张英儿打败蛮人,杀了娄侯,拥立田都,各蛮部才安定下来。萧嶷是萧赜的弟弟。

八月戊午日,乐安宣穆公蔡兴宗去世。

九月辛巳日,北魏国主回到平城。

冬天,十月,柔然侵犯北魏,打到五原。十一月,太上皇帝亲自带兵讨伐。准备渡过沙漠时,柔然向北逃走几千里,太上皇帝这才返回。

丁亥日,北魏封太上皇帝的弟弟拓跋略为文川王。

己亥日,朝廷任命郢州刺史刘秉为尚书左仆射。刘秉是刘道怜的孙子,他性格温和懦弱,没有什么办事能力,因为他是宗室中清正的人,所以袁粲、褚渊举荐了他。

中书通事舍人阮佃夫加官为给事中、辅国将军,权力越来越大。他想用自己的亲信吴郡人张澹为武陵郡太守,袁粲等人都不同意,阮佃夫却声称是皇帝的诏令,然后强行施行,袁粲等人也不敢坚持反对。

北魏有关部门上奏说,各种祭祀的场所一共有一千零七十五处,每年要用掉牲畜七万五千五百头。太上皇帝厌恶这样大量杀生,下诏说:“从今往后,除了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其他祭祀都不要再用牲畜,用酒和干肉祭祀就可以了。”

【内核解读】

这段记载的是南朝宋泰豫元年(公元472年)的历史事件,涉及宋明帝临终布局、权力更迭,以及北魏与周边部族的互动,从中可窥见当时南北政权的政治生态与社会矛盾,以下从几个维度进行现代视角的解读:

皇权更迭中的“权力焦虑”:明帝的临终清洗与顾命布局

宋明帝刘彧晚年病重,其核心焦虑在于“权力继承的稳定性”。他的一系列操作,本质是对“可能威胁幼主(十岁的苍梧王)”的势力进行预防性清除:

--诛杀王景文:以“全卿门户”为名赐死外戚王景文,表面是忌惮其“元舅之势”与家族强盛,实则是担心自己死后外戚干政——这是皇权专制下的典型逻辑:“潜在威胁”比“实际叛乱”更可怕。王景文临终时的从容(对弈、谢恩、饮药),既是士族对皇权的无奈顺从,也反衬出专制皇权的冷酷。

--滥杀无辜:仅凭一梦就诛杀豫章太守刘愔,暴露了明帝晚年的多疑与残暴。这种“宁错杀不放过”的统治术,虽短期震慑了朝堂,却也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内部割裂。

--顾命大臣的矛盾性:明帝安排袁粲、褚渊、刘勔等辅政,又引入萧道成(后来的齐高帝),看似“分权制衡”,实则埋下隐患。褚渊与萧道成的私交,为日后萧道成篡权埋下伏笔;而阮佃夫、王道隆等宦官\/近臣的专权(货赂公行、越权任命),则直接削弱了顾命体系的效力,显示出南朝“主少国疑”时的权力真空必然被近幸填补的规律。

地方强藩的“离心力”:沈攸之的割据倾向与制度困境

沈攸之从郢州徙任荆州后的一系列动作,是南朝地方藩镇与中央矛盾的缩影:

--“阴蓄异志”的操作手册:他精选士兵、武器,以“讨蛮”为名扩军,截留中央赋税,养马造船,甚至羁留商旅、藏匿亡命之徒——这些行为完全是“独立王国”的预备动作。其“为政刻暴”却“境内安定”(盗贼屏息、夜户不闭)的矛盾,揭示出专制治理的悖论:严苛统治可短期维持秩序,但无法消解离心力。

--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困局:南朝宋齐梁陈始终面临“藩镇尾大不掉”的问题。荆州作为上游重镇,控制长江中游,对下游建康(首都)具有天然威胁。沈攸之的专恣(不复承用符敕),本质是地方军事集团对中央权威的挑战,而中央“疑而惮之”却无力制衡,反映出南朝中央集权的脆弱性——这也是后来萧道成不得不以武力平定沈攸之叛乱的伏笔。

民族关系与北朝改革:北魏的“汉化”与边疆治理

北魏在这一年的动向,体现了其作为游牧政权向中原王朝转型的特征:

--对蛮族的怀柔与控制:接纳桓诞(自称桓玄之子)率领的八万余落蛮人归附,封官放权(自选郡县吏),并派韦珍“安集新民”,这是北魏“以夷制夷”策略的体现——通过吸纳边疆部族首领,将其纳入官僚体系,以低成本巩固边疆统治。桓诞以“桓玄之子”身份依附北魏,也反映出南北朝对峙时期,政治流亡者常借助敌国势力寻求生存空间。

--献文帝的“减牲”改革:北魏有司统计每年祭祀用牲达七万五千五百头,献文帝下令除天地、宗庙、社稷外“勿用牲”,改用酒脯。这一改革看似是“减少杀生”的宗教\/道德选择,实则是汉化的重要一步:中原农耕文明更重“礼”的象征意义(酒脯祭祀),而减少大规模用牲,既符合儒家“节用”理念,也降低了对畜牧业的依赖,适应了北魏从游牧向农耕社会转型的需求。

士族与皇权的张力:蔡兴宗的“强直”与王道隆的“畏缩”

蔡兴宗作为士族代表,其与近臣王道隆的互动颇具象征意义:

--王道隆因蔡兴宗“强直”(刚直不阿),不敢使其居上游(荆州),改任中书监;拜访时“蹑履到前,不敢就席”,却始终不呼其坐——这种表面敬畏、实则排挤的态度,反映出南朝士族与皇权近臣(寒人、宦官)的权力消长:士族虽有文化权威,却逐渐失去对实权的掌控,而寒人近臣凭借皇帝信任掌握机要,形成“外尊士族、内掌实权”的畸形格局。

--蔡兴宗拒绝中书监之职,既是对权力分配的不满,也是士族对“寒人干政”的无声反抗,但最终无力改变趋势——这预示着南朝士族政治的衰落不可逆转。

总结:一个时代的“崩塌前夜”

泰豫元年的历史细节,本质是南朝宋王朝崩溃的预演:皇权的残酷与多疑、近臣的专权与腐败、藩镇的离心与割据、士族的无力与退让,共同构成了王朝末年的典型图景。而北魏通过边疆治理与汉化改革积蓄力量,形成南北发展的鲜明对比。这段历史也印证了一个规律:当统治集团将精力用于内斗而非治理时,其衰落往往从内部开始,而权力结构的失衡(如主少国疑、藩镇失控)则会加速这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