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818章 太宗明皇帝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巴陵王刘休若到了京口,听说建安王刘休仁死了,心里更加害怕。皇帝觉得刘休若为人温和宽厚,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担心他以后会威胁到年幼的太子,想派人去杀他,又怕他不接受诏令;想征召他入朝,又怕引起他猜疑恐慌。六月丁酉日,朝廷任命江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为南徐州刺史,刘休若为江州刺史。皇帝还亲自写了封信,言辞恳切,召刘休若来参加七月七日的宴会。

丁未日,北魏国主前往河西。

秋天,七月,巴陵哀王刘休若来到建康。乙丑日,他被赐死在家中,朝廷追赠他为侍中、司空。又任命桂阳王刘休范为江州刺史。当时皇帝的几个弟弟都死光了,只有刘休范因为才能平庸低劣,没被皇帝猜忌,所以得以保全性命。

沈约评论说:“圣人制定法律制度,之所以一定要称引先王,大概是因为先王遗留下来的教诲和风范,足够用来传给后世。宋太祖治理国家的理念虽然宏大,但使家族兴旺的办法却有所欠缺。彭城王刘义康不借鉴古代的经验,只看到兄弟间的情义,却不明白君臣之间的礼节,希望用处理家庭关系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君主已经猜忌他了,他却仍然冒犯,皇恩已经淡薄了,他还没有醒悟,以至于因为一点小小的训斥,最终酿成了灭亲的大祸。这就开了个坏头,种下了祸根,传给了后人。宋太宗借着已经存在的嫌隙,依据已经施行的典章,除掉那些势力强大的皇室宗亲,没办法有所顾虑。但这样一来,皇室的根本没有了庇护,年幼的君主孤立无援,皇位因为势力弱小而发生转移,国家命运随着众人的拥护而改变,这就像踩在霜上,坚冰也会随之而来,原因由来已久啊!”

裴子野评论说:“连凶猛噬人的老虎,都知道疼爱自己的孩子;搏击狐狸的鸟儿,也不会去保护别的鸟巢。宋太宗收养别人的孩子,却残害自己的亲兄弟,既违背了兄弟之间的天然亲情,也不明白父子之间的自然道理。宋朝的国运终结,并非上天要废弃它。那些面临危亡的君主,无一不是先抛弃自己的宗亲,而去宠爱庶子;对宠信亲近的人推心置腹,却厌恶自己的父兄。前面的人翻车了,后面的人却依旧重蹈覆辙。就算叔仲拥有国家,也不会先去祭祀上天;而如果让外人进入宫廷,将会使祖宗的祭祀断绝;可他们竟然毫不关心这些,还心甘情愿地去自相残杀。晋武帝违背了文明皇后的嘱托,结果导致贾后使中州覆灭;宋太祖放弃了当初的誓言,结果元凶刘劭登上了合殿。祸福没有定数,哪能预先选择呢!像兄弟之间那样友爱,不也很好吗!”

丙寅日,北魏国主到达阴山。

当初,吴喜去讨伐会稽的时候,对皇帝说:“抓到寻阳王刘子房和其他贼寇首领,我都会在东边把他们杀掉。” 可后来却把刘子房活着送了回来,还释放了顾琛等人。皇帝因为他刚立了大功,就没有追究,但心里却记恨着这件事。等到攻克荆州后,吴喜大肆抢掠,赃物数以万计。寿寂之死后,吴喜担任淮陵太守,督豫州诸军事,他听说寿寂之的死讯后,心里很害怕,就上奏请求担任中散大夫,这让皇帝更加猜疑和惊骇。有人诬陷萧道成在淮阴对北魏有二心,皇帝就封了一壶银装酒,让吴喜亲自拿去赐给萧道成。萧道成很害怕,想要逃跑,吴喜就把实情告诉了他,并且先喝了酒,表明无毒,萧道成这才把酒喝了。吴喜回到朝廷后,担保萧道成没有二心。但有人把这件事秘密上奏给皇帝,皇帝认为吴喜诡计多端,向来很得人心,担心他不能辅佐年幼的君主。于是就把吴喜召进内殿,和他说笑,显得很亲密。吴喜出来后,皇帝还赐给他名贵的食物。不久之后,就赐死了吴喜,但还是下诏赏赐财物帮他办理丧事。

皇帝又给刘勔等人下诏说:“吴喜狡猾多变,想方设法地获取人心。以前在大明年间,黟、歙一带有几千亡命之徒,攻打县城,杀害长官,刘子尚派三千精锐士兵去讨伐,去了两次都失利了。孝武帝让吴喜带着几十个人到县城,劝说引诱那些贼寇,贼寇就投降了。他能用诡诈的手段迷惑人,竟然到了这种程度。到泰始初年向东讨伐的时候,他只带了三百人,直接打到三吴地区,总共经过两次小规模战斗,自破冈以东到海边的十个郡,就都被清扫平定了。百姓们听说吴喜来了,就望风而逃。如果不是长期以来在三吴地区深得人心,怎么能让百姓如此顺服呢!看看吴喜的心思和行为,怎么能侍奉遵守成法的君主,遇到国家有可乘之机的时候,他又会怎样呢!这就好比吃药,当人身体虚弱发冷的时候,需要借助药物来保全身体,等到病情发作,就要去除积热来消除病患,这不是忘记他的功劳,实在是形势不得已啊。”

戊寅日,朝廷把淮阴设为北兖州,征召萧道成入朝。萧道成的亲信们认为朝廷正在诛杀大臣,劝他不要应召,萧道成说:“你们都没看清形势啊!皇上是因为太子年幼弱小,才除掉各位弟弟,这和其他人有什么关系!现在我们应该赶紧出发;要是拖延观望,肯定会被怀疑。而且骨肉相残,这样的朝代国运肯定不会长久,祸难就要来了,到时候我会和你们一起努力应对。” 萧道成到了朝廷后,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

八月丁亥日,北魏国主回到平城。

戊子日,朝廷让皇子刘跻过继给江夏文献王刘义恭为后嗣。

庚寅日,皇帝病情有所好转,于是大赦天下。

戊戌日,朝廷立皇子刘淮为安成王,实际上刘淮是桂阳王刘休范的儿子。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生动展现了南朝宋明帝刘彧统治时期的政治乱象与人性博弈,其背后折射出的权力逻辑与王朝兴衰规律,至今仍引人深思。

权力绞杀:皇室宗亲的生存困局

宋明帝对宗室的屠戮堪称“自我断根式清洗”。巴陵王休若因“和厚能谐物情”被猜忌赐死,最终仅留“人才凡劣”的桂阳王休范,这种“逆向选择”暴露了皇权的极度不安全感。明帝将血缘亲情视为威胁而非屏障,用杀戮构建权力真空,却不知“本根无庇”的幼主终将成为权臣砧板上的鱼肉。沈约所言“履霜有渐,坚冰自至”,点出这种自毁式统治实是王朝崩塌的伏笔——当皇室成员被屠戮殆尽,外姓权臣(如萧道成)的崛起便成必然。

权谋博弈:小人物的生存智慧与悲剧

吴喜的命运是权力漩涡中能臣的典型写照。他既有“数十人说降数千贼”的智略,又有“剽掠赃以万计”的贪婪;既敢向萧道成示好以留后路,又因“得人情、多计数”遭帝王忌惮。明帝赐死他时,特意强调其“诡数幻惑”的能力,实则暴露了统治者对“人心所向”的恐惧。吴喜的悲剧在于:他以为军功与智谋能换取生存资本,却不懂在猜忌型皇权下,“得人心”恰恰是催命符。而萧道成通过吴喜的“先饮毒酒”试探与后来的“速赴征召”,展现了权臣在危局中的隐忍与决断,为其日后代宋建齐埋下伏笔。

史论折射:王朝兴衰的伦理反思

沈约与裴子野的评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宋室覆灭的根源:

--沈约强调“太祖隆家之道不足”与“太宗翦落洪枝”的传承性,认为皇室内部的伦理崩塌早有预兆;

--裴子野则直指明帝“迷在原之天属,未识父子之自然”,批判其背弃血缘伦理的反人性本质。

二者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王朝的存续不在于权谋算计,而在于对“友于兄弟”“本枝相依”的伦理坚守。晋武帝因贾后覆中州、宋文帝因弃誓生元凶的前车之鉴,都印证了“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当统治者以猜忌代替信任,以杀戮维护权力,最终必然被权力反噬。

历史镜鉴:权力结构的致命缺陷

这段历史最深刻的启示,在于暴露了专制皇权的结构性悖论:皇帝既需要依赖宗亲、能臣巩固统治,又恐惧其威胁自身权威,这种“不得不信”与“不得不防”的矛盾,最终导致“屠戮-孤立-崩塌”的恶性循环。宋明帝的所有手段都旨在“保幼主”,却亲手摧毁了幼主最可靠的屏障;他试图用杀戮消除隐患,却为异姓夺权扫清了障碍。这种“越挣扎越沉沦”的困局,恰是专制皇权无法挣脱的宿命。

从吴喜的狡黠到萧道成的隐忍,从宗室的覆灭到王朝的更迭,这段史料如同一面棱镜,将权力场中的人性幽暗、伦理崩塌与历史必然折射得淋漓尽致——当一个政权以背弃亲情、猜忌能人为统治逻辑时,其覆灭早已不是“天意”,而是“人祸”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