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758章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己卯年)

春天刚到,正月庚寅这天,司徒刘义康升职成大将军,还兼着司徒的活儿;南兖州刺史、江夏王刘义恭也升级成司空,这波晋升可以说是相当给力。

北魏老板拓跋焘溜达去了定州。

早先,宋武帝刘裕留下遗嘱,说自家儿子们要轮流去荆州当老大。临川王刘义庆在荆州待了八年,朝廷打算给他换个地方,按顺序该轮到南谯王刘义宣了。但宋文帝觉得刘义宣这人太普通,没啥本事,就没让他去。二月己亥那天,改派衡阳王刘义季去当荆州老大,都督荆、湘等八个州的军事,这配置也是相当有排面。有一次,刘义季春天出去打猎,看见有个老汉披着草帘子在种地,手下人还想把老汉赶走,老汉直接怼回去:“老祖宗早就说过,不能沉迷打猎耽误正事儿。现在正是开春好时候,一天不种地,老百姓就错过农时了,凭啥为了你们打猎开心就赶我走?”刘义季赶紧让马停下,说:“这大爷是个明白人啊!”还让手下给老汉送吃的,结果老汉又说:“大王要是不耽误农时,咱这地界的老百姓都能吃饱饭,我哪好意思单独领您这份情啊!”刘义季问他叫啥,人家没说就走了,也是挺有性格。

三月,北魏的雍州刺史葛那带兵突袭上洛,上洛太守镡长生直接弃城跑路,场面有点狼狈。

辛未这天,北魏老板拓跋焘回了皇宫。

杨保宗和他哥杨保显从童亭投奔北魏,拓跋焘还挺够意思,三月庚寅这天,封杨保宗为都督陇西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秦州牧、武都王,把他安排在上邽,还把公主嫁给了他,这波联姻稳了;杨保显也混上了镇西将军、晋寿公的头衔。

河西王沮渠牧犍这事儿就有点离谱了,他居然和自己的嫂子李氏有一腿,而且他们兄弟三个还轮流跟李氏不清不楚,这操作也是没谁了。李氏还和沮渠牧犍的姐姐一起给北魏公主下毒,拓跋焘赶紧派解毒专家坐特快马车去救,总算把公主救活了。拓跋焘想把李氏叫到北魏问话,沮渠牧犍却不乐意,给了李氏一大笔钱,让她去酒泉待着,这明显是心里有鬼啊。

北魏每次派使者去西域,都让沮渠牧犍安排人护送过流沙。有一次,使者从西域回来,到了武威,沮渠牧犍的手下有人跟北魏使者说:“我们老板听柔然可汗瞎忽悠,说去年北魏皇帝亲自来打他,结果兵马都病死了,大败而回,还活捉了北魏皇帝的弟弟乐平王拓跋丕。我们老板听完特开心,在国内到处说这事儿。而且听说柔然可汗还派使者告诉西域各国,说北魏已经不行了,现在天下就他最牛,要是再碰到北魏使者,别搭理他们。西域那些国家听了,都有点想跳槽的意思了。”使者回到北魏,把这些事儿一五一十告诉了拓跋焘。拓跋焘又派尚书贺多罗去凉州查探虚实,贺多罗回来也说,沮渠牧犍表面上对北魏挺恭敬,其实心里早就憋着坏水了。

拓跋焘想收拾沮渠牧犍,就问崔浩的意见。崔浩说:“沮渠牧犍这小子不老实的心思都露出来了,必须得办他。去年咱们北伐,虽说没捞着啥大好处,但也没亏啥本。三十万匹战马,在路上死伤还不到八千,平时每年正常死亡都不止一万匹。那些远方的人就趁机瞎传,说咱们元气大伤,缓不过来了。现在咱们出其不意,大军突然杀过去,他肯定慌得一批,不知道该咋办,拿下他妥妥的。”拓跋焘说:“没毛病!我也是这么想的。”于是就召集大臣们在西堂开大会讨论这事儿。

弘农王奚斤等三十多个人都觉得:“沮渠牧犍就是西边一个小国家的头头,虽说对咱们不真心,但自从他爹死了接班以来,该交的贡品从没少过。朝廷也把他当藩属对待,还把公主嫁给他了。现在他的罪状也没完全摆出来,还是算了吧。咱们刚打完柔然,兵困马乏,没法再搞大动作。而且听说凉州那地方土地贫瘠,水和草都不好找,大军开过去,他肯定躲在城里不出来。打又打不下来,野外也抢不到啥东西,这操作太危险了。”

之前,崔浩就跟尚书李顺不对付。李顺去凉州跑了十二趟,拓跋焘觉得他挺能干。凉武宣王沮渠蒙逊经常跟李顺喝酒聊天,有时候在手下人面前说些狂话,怕李顺传出去,就给了李顺不少金银财宝,李顺也就帮他瞒着。崔浩知道这事儿,偷偷告诉了拓跋焘,但拓跋焘当时没信。到了讨论打凉州的时候,李顺和尚书古弼都说:“从温圉水往西到姑臧,全是石头地,没水没草。那边的人说,姑臧城南的天梯山上,冬天积雪能有一丈多深,春夏融化后,水顺着沟流下来,老百姓就靠这水灌溉。要是他们听说咱们大军来了,把水渠口子堵了,咱们就没水喝了。姑臧城周围一百里内,连草都长不出来,人马都得渴死饿死,根本待不久。奚斤他们说得对。”拓跋焘就让崔浩和奚斤他们辩论。其他人也没啥新理由,就咬死说“那边没水没草”。崔浩说:“《汉书·地理志》都说‘凉州的牲口多到全国第一’,要是没水没草,牲口咋活下来的?而且汉朝人也不可能在没水没草的地方建城设县啊。再说,雪化的水最多也就打湿点尘土,哪能流成水渠灌溉啊!这明显是忽悠人呢!”李顺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亲眼看见的,跟你扯啥呢?”崔浩回怼:“你收了人家的钱,想帮他说好话,真当我没看见就能骗我?”拓跋焘在旁边偷偷听着,听完就出来见奚斤他们,脸色特别难看,大臣们吓得都不敢说话,只能点头应付。

大臣们走了之后,振威将军、代郡人伊馛对拓跋焘说:“凉州要是真没水没草,他们咋立国的?那帮人说的都不靠谱,还是听崔浩的吧。”拓跋焘觉得他说得对。

夏天五月丁丑这天,拓跋焘在西郊搞了个军事演习;六月甲辰,大军从平城出发。派侍中宜都王穆寿辅佐太子拓跋晃留守,朝廷内外的事儿都由他们说了算。又派大将军长乐王稽敬、辅国大将军建宁王拓跋崇带两万人屯兵漠南,防备柔然偷袭。还让公卿们写了封信骂沮渠牧犍,列了他十二条罪状,最后放话说:“要是你亲自带着手下人过来投降,乖乖认错,这是最好的选择;要是等大军打过来,你再绑着自己、抬着棺材来投降,也行;要是执迷不悟,守着孤城不投降,那就别怪我把你全家都收拾了。你自己掂量着办,好自为之!”

己酉这天,南朝宋把陇西王吐谷浑慕利延改封为河南王。

拓跋焘从云中渡过黄河,秋天七月己巳,到了上郡属国城。壬午这天,把粮草辎重留下,安排好各路人马:让抚军大将军永昌王拓跋健、尚书令刘絜和常山王拓跋素当先锋,兵分两路进军;骠骑大将军乐平王拓跋丕、太宰阳平王杜超殿后;让平西将军源贺当向导。

拓跋焘问源贺打凉州有啥好办法,源贺说:“姑臧城旁边有四部鲜卑,都是我爷爷手下的人,我愿意冲在前面,给他们讲讲咱们的实力和利害关系,他们肯定会归顺。搞定了这些外援,再拿下姑臧这座孤城,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儿。”拓跋焘说:“给力!”

八月甲午,永昌王拓跋健缴获了河西的二十多万头牲口,收获不小。

河西王沮渠牧犍听说北魏大军来了,懵圈了:“这是闹哪样啊!”听了左丞姚定国的主意,不肯出城投降,还向柔然求救。派他弟弟征南大将军董来带一万多人在城南出战,结果一看见北魏军队就吓得跑路,刘絜却听占卜的人说当天日子不好,居然下令不追,董来就这么逃回城里了。拓跋焘因为这事儿,把刘絜恨得牙痒痒。

丙申这天,拓跋焘到了姑臧,派人告诉沮渠牧犍赶紧投降。沮渠牧犍听说柔然想偷袭北魏边境,盼着拓跋焘赶紧回兵,就硬撑着守城。他哥哥的儿子沮渠祖翻墙跑出来投降,把内情都告诉了拓跋焘,拓跋焘就派兵把姑臧围了起来。源贺带兵招降了三万多户,所以拓跋焘就能专心攻打姑臧,不用担心外面的麻烦了。

拓跋焘看到姑臧城外水美草肥,这下更恨李顺了,对崔浩说:“你之前说的话,现在果然应验了。”崔浩说:“我说话向来靠谱,都是这样的。”

拓跋焘当初要打凉州的时候,太子拓跋晃也有点怀疑。到这时候,拓跋焘给太子写信说:“姑臧城东西门外,有泉水汇到城北,大得跟河似的。其他水渠都流到沙漠里,这地方根本没有干地。特意跟你说下,打消你的疑虑。”

庚子这天,南朝宋立皇子刘铄为南平王。

【内核解读】

这段关于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的记载,聚焦于北魏与河西王沮渠牧犍的冲突及北魏灭凉的关键过程,展现了南北朝时期政权博弈的复杂性与决策背后的多重逻辑,可从几个维度解读:

北魏灭凉:从外交试探到军事决断

--矛盾的积累:沮渠牧犍的“双面外交”是导火索——表面对北魏称臣纳贡,实则与柔然勾结、散布北魏衰弱的谣言,甚至毒杀北魏公主(未遂),其“外修臣礼,内实乖悖”的行为触碰了北魏的底线。

--决策的博弈:崔浩与奚斤等人的争论,本质是“主战”与“主和”的分歧。崔浩凭借对局势的判断(牧犍心虚、北魏实力未损)和对对手弱点的洞悉(依赖谣言自欺),力主“出其不意”;而奚斤等以“职贡不乏”“士马疲弊”“地理恶劣”为由反对,反映了保守派对风险的顾虑。

--关键的反转:李顺等人关于“凉州无水草”的谎言被戳穿,成为决策天平的最后倾斜点。北魏主亲见姑臧城外水草丰饶,既印证了崔浩的判断,也坐实了李顺因受贿而欺瞒的事实,更坚定了灭凉的决心。

人物群像:性格与立场的碰撞

--崔浩的远见与尖锐:他不仅精准预判了牧犍的反应和凉州的实际情况,更敢于直接揭露李顺的贪腐,展现了谋士的洞察力与刚直。其对《汉书·地理志》的引用,体现了知识储备对决策的支撑。

--沮渠牧犍的短视:面对北魏大军,他既不主动出迎,又寄望于柔然援军,最终陷入“婴城固守”的被动局面,其决策的犹豫与侥幸心理加速了灭亡。

--北魏主的决断力:拓跋焘在争议中坚持己见,既听取崔浩的分析,也通过实地验证(如让太子了解凉州水草实情)消除疑虑,显示了君主在重大军事行动中的掌控力。

细节中的历史逻辑

--地理因素的误判与真相:“无水草”的争议不仅是战术分歧,更暴露了信息差对决策的影响。李顺等人因受贿而刻意歪曲地理条件,而北魏主亲见涌泉、沟渠后,才彻底打破“地理恶劣”的谎言,这也说明实地考察对破除偏见的重要性。

--柔然的角色:牧犍向柔然求救,而北魏预先部署军队防备柔然,可见当时北方政权的“三角关系”——北魏既要灭凉,又需防范柔然背后偷袭,地缘政治的复杂性贯穿始终。

事件的影响

北魏灭凉不仅消除了河西地区的威胁,更控制了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为其后续经略西域奠定基础。同时,这一事件也强化了北魏“以武力整合北方”的战略方向,与南朝宋“元嘉之治”时期侧重内政的路径形成对比。

整体而言,元嘉十六年的这场冲突,是北魏崛起过程中的关键一步,既体现了军事决策中“信息真实性”“时机把握”的重要性,也折射出南北朝时期“强者主导格局”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