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丙戌这天,河西王沮渠牧犍的侄子沮渠万年带着自己手下的人投降了北魏。姑臧城被攻破后,沮渠牧犍带着五千文武官员反绑双手投降,北魏皇帝解开他的绑绳还以礼相待。这一战收编了城里二十多万人,仓库里的珍宝多到数不过来。北魏派张掖王秃发保周、龙骑将军穆罢、安远将军源贺去招降各个郡县,那些杂胡部落投降的又有几十万。
早先,沮渠牧犍安排弟弟沮渠无讳当沙州刺史,总管建康以西的军事,还兼任酒泉太守;沮渠宜得当秦州刺史,管着丹岭以西的军事,兼任张掖太守;沮渠安周是乐都太守;堂弟沮渠唐儿是敦煌太守。等姑臧被攻破,北魏皇帝派镇南将军代人奚眷打张掖,镇北将军封沓打乐都。沮渠宜得烧了仓库,往西逃到酒泉;沮渠安周往南跑投奔吐谷浑,封沓抢了几千户人家就回来了。奚眷进攻酒泉时,沮渠无讳和沮渠宜得带着剩下的百姓逃到晋昌,最后去敦煌投靠了沮渠唐儿。北魏皇帝派弋阳公元絜守酒泉,武威、张掖也都安排了将领驻守。
北魏皇帝在姑臧摆酒,跟大臣们说:“崔浩这人力气大得能拽着牛倒着走,跑起来能追上奔马,而且性格忠诚谨慎,所以我特别喜欢他!”
北魏皇帝西征的时候,穆寿送到黄河边,皇帝叮嘱他:“吴提和沮渠牧犍关系一直很铁,听说我讨伐沮渠牧犍,吴提肯定会来犯边,所以我留了精锐部队和肥马,让你辅佐太子。秋收一结束,就发兵到漠南,在要害地方埋伏好等着敌人来。引诱他们深入,然后再打,绝对能赢!凉州路远,我没法救援,你千万别不听我的话!”穆寿磕头领命。穆寿一向信任中书博士公孙质,把他当成主要谋士。结果这俩人都信占卜,觉得柔然肯定不会来,就没做防备。公孙质是公孙轨的弟弟。
柔然敕连可汗听说北魏皇帝去了姑臧,趁机来入侵,留他哥哥乞列归和嵇敬、建宁王拓跋崇在北镇对峙,自己带着精锐骑兵深入,到了善无的七介山,平城这边吓炸了锅,老百姓都往中城跑。穆寿慌得不知道咋办,想堵上西城门,让太子躲到南山,窦太后没同意才作罢。派司空长孙道生、征北大将军张黎去吐颓山抵挡。正好嵇敬、建宁王拓跋崇在阴山北边打败了乞列归,把他活捉了,还抓了他伯父他吾无鹿胡和五百多个将帅,杀了一万多人。敕连可汗听说这事儿,立马跑路了;北魏军队追到漠南才回来。
冬天十月辛酉这天,北魏皇帝往东返回,留乐平王拓跋丕和征西将军贺多罗镇守凉州,把沮渠牧犍的宗族和官吏百姓三万户迁到平城。
癸亥那天,秃发保周带着鲜卑各部占了张掖,背叛北魏。
十二月乙亥,太子刘劭举行加冠礼,大赦天下。刘劭这小伙子颜值挺高,眉毛浓密,头发好看,爱读书,还会骑马射箭,喜欢结交朋友;他想干啥,皇上都顺着他,东宫的兵力和羽林军差不多。
壬午那天,北魏皇帝回到平城,因为柔然入侵没造成大损失,所以穆寿等人没被处死。皇帝还像对待妹夫那样对待沮渠牧犍,让他还当征西大将军、河西王。沮渠牧犍的妈去世,按太妃的礼仪安葬;给武宣王安排了三十户人家守墓。
凉州从张氏那会儿起,就号称人才多。沮渠牧犍尤其喜欢文学,让敦煌人阚骃当姑臧太守,张湛当兵部尚书,刘昞、索敞、阴兴当国师助教,金城人宋钦当世子洗马,赵柔当金部郎,广平人程骏和他堂弟程弘当世子侍讲。北魏皇帝打下凉州后,把这些人都礼貌地任用了,让阚骃、刘昞当乐平王拓跋丕的从事中郎。安定人胡叟,年轻时就有才,以前去投靠沮渠牧犍,没被重视,他跟程弘说:“你家主子在这么偏僻的地方还瞎嘚瑟,搞些僭越的礼仪,表面上对大国恭敬心里却不老实,对外装得仁义道德实际上没啥德行,灭亡是分分钟的事儿。我要找个靠谱的靠山,先去北魏了;跟你暂时告别,没多久就能再见。”说完就去了北魏。过了一年多沮渠牧犍果然败了。北魏皇帝觉得胡叟有先见之明,封他为虎威将军,赐爵始复男。河内人常爽,世代住在凉州,不接受沮渠氏的任命,北魏皇帝封他为宣威将军。河西右相宋繇跟着北魏皇帝到平城后去世了。
北魏皇帝让索敞当中书博士。当时北魏朝廷正崇尚武功,贵族子弟都不爱学习。索敞当博士十几年,勤奋教导,严肃有礼,贵族子弟都怕他,不少人学有所成,后来当上尚书、州牧太守的有几十人。常爽在温水西边开了个学校,教了七百多个学生;常爽制定了赏罚制度,学生们对他就像对严厉的国君一样。从此北魏的儒学风气开始兴盛。高允总说常爽教导有方,还说:“文翁用温和的方式成功,先生用严厉的方式成功,教学方法不同,但培养出人才是一样的。”
陈留人江强,住在凉州,献上经、史、诸子一千多卷和书法作品,也被封为中书博士。北魏皇帝让崔浩监管秘书省的事,总管修史工作;让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与修史。崔浩上奏说:“阴仲达、段承根是凉州的才子,请求让他们一起修国史。”俩人都被任命为着作郎。阴仲达是武威人;段承根是段晖的儿子。
崔浩召集各位历法家,考核从汉武帝建元以来的日食月食、五星运行度数,还批评了以前史书的错误,另外编写了《魏历》,拿给高允看。高允说:“汉元年十月,五星聚集在东井,这是历法里的基本知识;现在批评汉史却没发现这个错误,恐怕后人批评现在就像现在批评古代一样啊。”崔浩说:“哪里错了?”高允说:“根据《星传》:‘太白、辰星常常跟着太阳运行。’十月,太阳在尾宿、箕宿,黄昏时在申南落下,而东井才在寅北升起,这两颗星怎么能背着太阳运行呢?这是史官想神化这件事,不再用常理推断了。”崔浩说:“天文现象要变的话,有什么不可能的?”高允说:“这不能空口争论,应该再仔细研究。”在座的人都觉得高允的话很奇怪,只有东宫少傅游雅说:“高君精通历法,肯定不会错。”过了一年多,崔浩对高允说:“之前讨论的事,我本来没放在心上;后来再研究,果然像你说的那样。五星是在前三个月聚集在东井,不是十月。”大家这才佩服高允。高允虽然懂历法,却从不推算天象也不给人讲,只有游雅知道。游雅好几次拿灾异的事问高允,高允说:“阴阳灾异这事儿,很难搞懂;就算懂了,又怕泄露出去,还不如不懂。天下的妙理多了去了,为啥非得问这个!”游雅才不再问。北魏皇帝问高允:“治理国家先抓啥?”当时北魏有很多良田被封禁,高允说:“我小时候家里穷,只知道种地的事。如果国家扩大耕地积攒粮食,公家私人都有储备,那饥荒就不用怕了。”皇帝于是下令把所有封禁的田地都解除,分给百姓。
吐谷浑王慕利延听说北魏打下凉州,吓得够呛,带着部众往西逃,穿过沙漠。北魏皇帝因为他哥哥慕璝有活捉赫连定的功劳,派使者安抚他,慕利延才回到原来的地方。
氐王杨难当带几万兵入侵北魏的上邽,秦州人很多都响应他。东平人吕罗汉劝镇将拓跋意头:“杨难当人多势众,现在不出战,显得咱软弱,大家心里一慌,就守不住了。”拓跋意头派吕罗汉带一千多精锐骑兵冲击杨难当的军阵,所向披靡,杀了他身边八个骑兵,杨难当吓坏了。正好北魏皇帝下诏书责备杨难当,杨难当就带兵回仇池了。
南丰太妃司马氏去世,她是已故营阳王的后代。
赵广、张寻等人又谋反,被处死了。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生动还原了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西征北凉、统一北方关键阶段的历史场景,涵盖军事征服、政治布局、文化融合与制度建设等多重维度,其中蕴含的历史逻辑与人性博弈值得深入剖析。
军事征服中的权力瓦解
北魏灭凉之战展现了绝对实力下的政权崩塌过程。北凉河西王沮渠牧犍的侄子万年率先降魏,成为压垮姑臧城防的第一根稻草。当牧犍率五千文武“面缚请降”时,这场持续的西北博弈已尘埃落定。北魏不仅收获二十余万户口和无数珍宝,更通过张掖王秃发保周等人的招抚,使数十万杂胡归附,从军事胜利转化为实际统治权。
北凉的防御体系设计本有章法——牧犍以弟弟无讳、宜得、安周及从弟唐儿分守沙州、秦州、乐都、敦煌等战略要地,形成纵深防御。但在北魏重兵碾压下,这一体系迅速瓦解:宜得烧仓库西奔,安周南投吐谷浑,无讳最终退守敦煌。拓跋焘随即在酒泉、武威、张掖设置守将,完成对河西走廊的军事控制,为北魏经略西域奠定基础。
战略误判与北方边患
拓跋焘西征时对柔然的预判展现了卓越战略眼光,他叮嘱穆寿“吴提必犯塞”,并部署“收田既毕发兵漠南,分伏要害”的防御方案。然而,穆寿与谋主公孙质迷信卜筮,坚信“柔然必不来”,最终酿成平城危机。当柔然敕连可汗乘虚而入,兵至善无七介山时,平城官民恐慌奔逃,穆寿竟想“塞西郭门”“请太子避保南山”,暴露了北魏高层在突发危机前的失措。
这场边患的化解颇具戏剧性——嵇敬与建宁王崇在阴山北击破柔然乞列归部,擒获其将帅五百人,斩首万余级,迫使敕连可汗遁走。此役虽未造成重大损失,但暴露了北魏北方防御体系的脆弱性,也凸显了拓跋焘“引使深入然后击之”战略的正确性,反衬出穆寿等人渎职的严重性。拓跋焘最终未诛杀穆寿,既体现了对功臣的宽容,也暗含对朝局稳定的考量。
文化融合的双向互动
北凉的覆灭意外促成了河西文化向中原的回流。自张氏前凉以来,凉州便是中原文化在西北的重要据点,沮渠牧犍尤其重视文学,任用阚骃、张湛、刘昞等学者构建文化体系。拓跋焘“礼而用之”的政策,使这些河西才俊进入北魏统治核心:阚骃、刘昞任乐平王从事中郎,索敞、常爽推动儒学教育,江强献经史千余卷获授中书博士,形成了规模可观的文化迁移。
索敞在中书博士任上十余年,以“肃而有礼”的风格培养出数十位尚书、牧守级官员;常爽在温水设馆教授七百余人,以严整的赏罚制度树立师道权威,被高允赞为“刚克”之教。这些举措使北魏“儒风始振”,改变了此前“尚武功”的社会风气。崔浩监秘书事时征召阴仲达、段承根等凉土人才修撰国史,更体现了北魏对河西文化资源的系统性吸收,为鲜卑政权的汉化转型注入动力。
学术考据中的治史精神
崔浩与高允在历法考据上的交锋,展现了北魏学术领域的理性光芒。崔浩考校汉元以来天文历法,编撰《魏历》时,高允敏锐指出其误判“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东井”的问题,依据《星传》“太白、辰星常附日而行”的规律,论证十月日在尾箕,二星不可能背日至东井,直指“史官欲神其事”的虚妄。
这场学术争论的价值远超历法本身:高允“后人之讥今犹今之讥古”的警示,体现了严谨的治史态度;崔浩最终承认错误并修正结论,展现了学术探讨的包容性。高允虽精历法却“初不推步及为人论说”,面对灾异询问以“不如不知”回应,既体现了古代学者对天机奥秘的敬畏,也暗含乱世中明哲保身的智慧。
历史影响的多维辐射
此战的连锁反应深刻塑造了北方格局:北魏消除北凉威胁后,得以集中力量应对柔然,为后续击败游牧政权奠定基础;河西走廊的并入使丝绸之路重新畅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大量河西学者进入北魏统治体系,推动了鲜卑政权的汉化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埋下伏笔。
在制度层面,北魏通过迁徙沮渠牧犍宗族及吏民三万户至平城,既削弱了地方势力,又充实了京畿人口;崔浩监秘书事、综理史职的举措,强化了官方史学的建设,为北魏构建正统史观提供了保障。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共同推动着北魏从军事征服向文治建设的转型,成为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与文明演进的重要节点。
这段史料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权力更迭中的人性百态:拓跋焘的雄才大略与用人之明,穆寿的刚愎自用与临事无措,高允的学术坚守与政治智慧,共同构成了一幅鲜活的历史画卷。而北魏对河西文化的吸纳与改造,更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逻辑——征服者最终被先进文化所塑造,在碰撞融合中推动文明向前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