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丁丑年)
开春正月戊子这天,北魏的北平宣王长孙嵩去世了。
辛卯日,朝廷搞了个大赦,释放了一批囚犯。
二月乙卯日,北魏老大去了幽州。三月丁丑日,北魏任命南平王拓跋浑当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去镇守和龙。己卯日,北魏老大回皇宫了。
南朝宋的皇帝派散骑常侍刘熙伯去北魏商量订婚送礼的事儿,结果赶上宋帝的女儿去世,这事儿就黄了。
夏天四月,赵广、张寻、梁显这帮人各自带着手下投降了。别将王道恩把程道养斩了,把脑袋送了上去,剩下的同伙全被平定。丁未日,任命辅国将军周籍之当益州刺史。
北魏老大因为地方官大多贪污,夏天五月己丑日,下诏书说老百姓可以举报不守规矩的地方官。结果这一下,那些奸猾的人专门挑地方官的毛病,威胁在位的官员,在乡里横行霸道;而地方长官都得低三下四地对待他们,贪污放纵还是老样子。
丙申日,北魏老大去了云中。
秋天七月戊子日,北魏的永昌王拓跋健等人在西河讨伐山胡白龙的残余势力,把他们给灭了。
八月甲辰日,北魏老大去了河西。九月甲申日,回到皇宫。
丁酉日,北魏老大派使者封吐谷浑王慕利延为镇西大将军、仪同三司,改封西平王。
冬天十月癸卯日,北魏老大去了云中。十一月壬申日,回到皇宫。
北魏老大又派散骑侍郎董琬、高明等人带着好多金银绸缎,出使西域,招抚九个国家。董琬等人到了乌孙,乌孙王特别高兴,说:“破洛那、者舌这两个国家都想向魏称臣进贡,就是没门路自己送去,现在你们应该去安抚一下他们。”于是派了向导和翻译送董琬去破落那,送高明去者舌。西域各国听说这事儿,都争着派使者跟着董琬等人去进贡,一共十六个国家。从这以后,每年都来朝贡不断。
北魏老大把他的妹妹武威公主嫁给河西王沮渠牧犍,河西王派宋繇捧着奏表到平城谢恩,并且问他的母亲和公主应该叫什么称号。北魏老大让大臣们商量,大臣们都说:“母亲因为儿子而尊贵,妻子跟着丈夫的爵位。沮渠牧犍的母亲应该叫河西国太后,公主在他们国家叫王后,在京城就叫公主。”北魏老大同意了。
当初,沮渠牧犍娶了凉武昭王的女儿,等到魏公主来了,李氏和她的母亲尹氏迁居到酒泉。没多久,李氏去世,尹氏抚摸着她的尸体,不哭,说:“你国破家亡,现在死已经很晚了。”沮渠牧犍的弟弟沮渠无讳镇守酒泉,对尹氏说:“您的孙子们在伊吾,您想去那儿吗?”尹氏没猜透他的意思,骗他说:“我的子孙漂泊流浪,在异国他乡寄身,我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会死在这儿,不再做穿毛毡衣服的鬼了。”没过多久,尹氏偷偷跑到伊吾。沮渠无讳派骑兵追上她,尹氏对追来的骑兵说:“沮渠无讳允许我回北方,为什么又来追!你们拿我的脑袋回去,我不再回去了。”追来的骑兵不敢逼迫她,就回去了。尹氏死在了伊吾。
沮渠牧犍派将军沮渠旁周去北魏进贡,北魏老大派侍中古弼、尚书李顺赏赐河西王的侍臣衣服,并且征召世子封坛入朝侍奉。这一年,沮渠牧犍派封坛去北魏,也派使者到建康,献上各种书籍和敦煌人赵匪攵所撰写的《甲寅元历》,并且请求几十种杂书,宋帝都给了他。
李顺从河西回来,北魏老大问他:“你往年说夺取凉州的计策,我因为东方有战事,没来得及办。现在和龙已经平定,我想就在这一年西征,可以吗?”李顺回答说:“我以前说的话,以现在的情况来看,我私下认为没错。但是国家的军队多次行动,士兵和马匹都很疲劳,西征的事,请等以后再说。”北魏老大就作罢了。
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戊寅年)
春天二月丁未日,任命吐谷浑王慕利延为都督西秦、河、沙三州诸军事、镇西大将军、西秦、河二州刺史、陇西王。
三月癸未日,北魏老大下诏罢免五十岁以下的僧人。
当初,燕王冯弘到了辽东,高丽王高琏派使者慰劳他说:“龙城王冯君,来到野外暂住,士兵马匹辛苦了吧?”冯弘又惭愧又生气,以皇帝的名义责备他。高丽把他安置在平郭,不久又迁到北丰。冯弘一向轻视高丽,政令刑罚赏赐处罚,还像在自己国家一样。高丽就夺走了他的侍从,把他的太子王仁作为人质。冯弘怨恨高丽,派使者来上表请求迎接,宋帝派使者王白驹等人去迎接他,并且命令高丽提供物资护送。高丽王不想让冯弘南下,派将领孙漱、高仇等人在北丰杀了冯弘,连同他的子孙十多个人,追谥冯弘为昭成皇帝。王白驹等人率领部下七千多人袭击讨伐孙漱、高仇,杀了高仇,活捉了孙漱。高丽王因为王白驹等人擅自杀人,派使者把他们抓起来送回去。宋帝因为高丽是远方国家,不想违背他们的意思,把王白驹等人关进监狱;不久又赦免了他们。
夏天四月,娶已故黄门侍郎殷淳的女儿为太子刘劭的妃子。
五月戊寅日,北魏大赦。
丙申日,北魏老大去了五原。秋天七月,从五原北伐柔然。命令乐平王拓跋丕统领十五位将领从东路出兵,永昌王拓跋健统领十五位将领从西路出兵,北魏老大自己从中路出兵。到了浚稽山,又把中路分为两部分:陈留王拓跋崇从大泽向涿邪山进军,北魏老大从浚稽山向北向天山进军,向西登上白阜,没见到柔然的人就回来了。当时漠北大旱,没有水草,人马死了很多。冬天十一月丁卯初一,发生日食。
十二月丁巳日,北魏老大回到平城。
豫章人雷次宗爱好学习,隐居在庐山。曾经被征召为散骑侍郎,不去就任。这一年,以处士的身份被征召到建康,在鸡笼山开设学馆,让他聚集学生教书。宋帝一向爱好文学艺术,让丹阳尹庐江人何尚之设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设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设立文学,连同雷次宗的儒学合称为四学。谢元是谢灵运的堂弟。宋帝多次亲临雷次宗的学馆,让雷次宗戴着头巾、穿着单衣讲学,供给的物资很丰厚。又任命他为给事中,他不就任。过了很久,回到庐山。
臣司马光说:《易经》说:“君子多记住前人的言行,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孔子说:“言辞能表达意思就行了。”既然这样,那么史学是儒学的一部分,文学是儒学的余事;至于老子、庄子的虚无思想,本来就不是用来教化人的。学习是为了寻求道;天下没有两种道,哪来的四学呢!
宋帝性格仁厚恭谨节俭,勤于处理政务,遵守法律而不严厉,宽容待人而不放纵。百官都长久担任他们的职务,地方长官以六年为一个任期,官吏不随便免职,百姓有所依附。三十年间,国家境内,平安无事,人口繁衍增长;缴纳租税和服徭役,只限于每年的赋税,百姓早出晚归,自己料理自己的事情而已。乡里之间,读书讲学的声音到处都能听到;士人注重操守,乡里以轻薄为耻。江南的风俗,在这时候是最好的。后来谈论政治的人,都称赞元嘉时期。
【内核解读】
这段记载的是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元嘉十四至十五年(公元437年至438年)的历史事件,涵盖了宋、魏、吐谷浑、河西等政权的互动,从中能看到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与社会风貌,可从几个角度进行解读:
南北政权的博弈与外交
--北魏与刘宋的关系呈现“试探性互动”特征:宋文帝曾遣使议“纳币”(可能涉及联姻),因公主去世中止;北魏则通过册封吐谷浑、与河西王沮渠牧犍联姻(嫁武威公主),巩固对西域和河西的影响力,同时试探刘宋的态度。
--北魏的扩张野心显露:拓跋焘询问攻凉州之策、北伐柔然,虽因“士马疲劳”暂缓西征,但已展现统一北方的意图;刘宋则相对保守,专注内政,对北燕残余势力的接应也以妥协告终(王白驹被追责)。
北魏的内部治理与问题
--拓跋焘试图整顿吏治,下诏允许吏民举报贪官,但效果适得其反——奸猾之徒借此胁迫官员,反而让“贪纵如故”,暴露了古代“民告官”制度缺乏约束机制的弊端。
--对宗教的管控初现:“罢沙门年五十以下者”,可能是为了充实兵源或劳动力,体现了政权对宗教势力的实用主义态度。
文化与社会的细节
--刘宋的“四学”设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是魏晋以来学术分科的延续,反映了南朝对文化多元的包容,也体现宋文帝“雅好艺文”的个人倾向。
--河西王沮渠牧犍与北魏的往来中,既有“献杂书及历法”的文化交流,也有“求杂书数十种”的主动学习,显示出边疆政权对中原文化的向往。
司马光的史论视角
司马光批评“四学”之分,认为“天下无二道”,主张儒学为核心,体现了传统儒家对“道统”统一性的坚持,也反映了宋代史学“经世致用”的价值观。
整体而言,这两年的历史是南北朝对峙初期的缩影:北方政权积极扩张、整顿内部,南方政权侧重文治与稳定,而文化交流与政治博弈始终交织,为后续的南北格局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