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746章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庚午年)

春天,正月癸巳这天,朝廷封吐谷浑王慕璝为征西将军,还有沙州刺史、陇西公这些头衔,算是给了个官方认证。

庚子日,北魏老大回皇宫了。壬寅日,搞了个大赦天下的活动。癸卿日,又跑到广宁,去泡温泉放松放松。

二月西卿日,北魏的平阳威王长孙翰去世了。

戊辰日,北魏老大又回宫了。

南朝宋的皇帝自从上位以来,就一直惦记着把河南那块地拿回来。三月戊子日,下诏书挑了五万精兵给右将军到彦之,让他带着安北将军王仲德、兖州刺史竺灵秀的水军进黄河,又派骁骑将军段宏带八千精锐骑兵直奔虎牢关,豫州刺史刘德武带一万兵随后跟上,后将军长沙王刘义欣则带三万兵负责监督各路大军。这刘义欣,是道怜的儿子。

之前先派了殿中将军田奇出使北魏,跟北魏老大说:“河南本来就是我们大宋的地盘,中间被你们占了,现在我们要收复旧地,跟河北没啥关系。”北魏老大一听就火了:“我毛还没长齐的时候,就听说河南是我们的地。这怎么可能给你们!你们要是真敢进军,我现在就暂时撤兵避避,等冬天天寒地冻,黄河结冰结实了,我自己会拿回来。”

甲午日,任命前南广平太守尹冲为司州刺史。长沙王刘义欣去彭城镇守,给各路军队当后盾。派游击将军胡籓驻守广陵,代理府州事务。

壬寅日,北魏封赫连昌为秦王。

北魏有一千多家刚迁来的敕勒人,被当官的欺负得够呛,都抱怨说,等开春草长起来、牛马肥了,就逃回漠北去。尚书令刘絜、左仆射安原上奏请求趁黄河冰还没化,把他们迁到河西去。等春天冰化了,他们就没法往北跑了。北魏老大说:“这帮人习惯了自由散漫很久了,就像圈里的鹿,逼急了会乱撞,慢慢就安稳了。我自有安排,不用麻烦迁徙。”刘絜等人一个劲儿请求,最后只好听他们的,把三万多户迁到河西,往西到白盐池。敕勒人都吓坏了,说:“把我们圈在河西,是想杀我们啊!”就谋划着往西逃到凉州。刘絜屯兵五原黄河以北,安原屯兵悦拔城防备他们。癸卯日,几千名敕勒骑兵叛乱,往北跑,刘絜追击他们;跑的人没吃的,饿死的人堆成一堆。

北魏南边的将领们上表说:“宋人搞得动静挺大,估计要入侵了。请给三万兵,在他们还没发兵的时候,先下手为强打他们一下,足够挫他们锐气,让他们不敢深入。”还请求把在边境上的河北流民全杀了,断了宋人的向导。北魏老大让大臣们讨论,大家都觉得应该这么办。崔浩却说:“不行。南方又潮又湿,入夏之后,雨水多,草木茂密,地气闷热,容易生瘟疫,不能出兵。而且他们既然防备严密,守城肯定坚固,我们驻军久攻,粮草供应不上;分兵四处抢掠,兵力又单薄,没法对付敌人。现在打他们,没什么好处。他们要是真敢北来,应该等他们疲劳了,秋天凉爽马也肥了,就地取粮,再慢慢去打,这才是万全之策。朝廷大臣和西北守将,跟着陛下打仗,西边平定赫连,北边打败蠕蠕,缴获了不少美女、珍宝,牛马成群。南边将领听说了都羡慕,也想往南抢点财物,都是为了自己,给国家惹事,不能听他们的。”北魏老大这才作罢。

将领们又上表:“南寇已经来了,我们手下兵少,请求从幽州以南调精锐部队帮我们防守,还在漳水造船严加防备来抵抗他们。”大臣们都觉得应该答应他们,还提议让司马楚之、鲁轨、延之等人当将帅,去招诱南方人。崔浩说:“这不是长久之计。楚之这些人都是南方忌惮的,现在他们听说我们调幽州以南的精兵,大造战船,再加上轻骑兵,会以为我们想扶持司马氏,消灭刘氏,肯定全国震惊,怕得要死,会出动所有精锐,拼尽全力来争,那我们南边的将领就挡不住了。现在大臣们想用武力吓退敌人,这是在加速他们来进攻啊。虚张声势招来实际的祸害,说的就是这事儿。所以楚之这些人,我们派他们去,对方就会来;我们停下,对方也会停下,情况就是这样。而且楚之这些人都是些耍小聪明的,只能招些轻浮无赖,成不了大事,只会让国家战事不断、灾祸连连。以前鲁轨劝说姚兴夺取荆州,结果一去就败了,被蛮人抢去当奴隶,最后还连累了姚泓,这都是有先例的。”北魏老大不怎么信。崔浩又讲天象,说南方出兵肯定不利,“今年扬州有凶气,这是一;庚午年自刑,先动手的会受伤,这是二;日食的时候白天变暗,星宿正对着斗、牛,这是三;荧惑星藏在翼、轸之间,预示着动乱和丧事,这是四;太白星没出来,进兵的会失败,这是五。兴盛国家的君主,先治理好人事,再利用地利,最后观察天时,所以才能万无一失。现在刘义隆的国家刚建立,人心还没理顺;灾变又频繁出现,天时不配合;船在干涸的水里走,地利也没利用好。这三样一样都不占,刘义隆还要出兵,肯定败无疑。”北魏老大还是没全听,但也没完全照大臣们说的做。

六月己卿日,封氐王杨难当为冠军将军、秦州刺史、武都王。

北魏老大派平南大将军、丹杨王大毘,屯兵黄河边,任命司马楚之为安南大将军、荆州刺史,封琅邪王,驻守颍川防备宋国。

吐谷浑王慕璝带一万八千人袭击秦国的定连,秦国辅国大将军段晖等人把他们打跑了。

到彦之从淮河进入泗水,水太浅,一天才走十里地,从四月到秋天七月,才到须昌。然后逆流往西上。

【内核解读】

元嘉七年(公元430年)的这段历史记载,如同一幅浓缩的南北朝政治军事画卷,既展现了宋魏南北对峙的战略博弈,也暴露了政权治理中的深层矛盾。透过这段文字,我们能清晰看到1600多年前的权力运作逻辑、军事决策智慧与民族治理困境,其中诸多细节至今仍具历史启示意义。

南北战略博弈:宋魏的攻守之算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恢复河南之志,本质上是对东晋以来疆域格局的战略修正。元嘉年间的宋魏河南之争,既是地缘政治的必然冲突,也是两种政权体制的实力较量。宋文帝部署五万甲卒、八千精骑的军事配置,试图以优势兵力快速收复河南失地,这种战略构想看似合理,却忽略了南北朝时期的特殊战争规律。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回应堪称经典的心理战:必若进军,今当权敛戍相避,须冬寒地净,河冰坚合,自更取之。这番话既暴露了北魏对冬季作战的自信,也暗含对宋军夏季作战的轻视。而崔浩的反对意见则精准点出了南方军队的致命弱点:南方下湿,入夏之后,水潦方降,草木蒙密,地气郁蒸,易生疾疠,这种基于地理气候的军事判断,展现了古代顶级谋士的战略眼光。

值得注意的是,北魏内部存在明显的战略分歧:前线将领急于南征获利,与崔浩的稳健主张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分歧本质上反映了北魏统治集团的结构性矛盾——军功贵族渴望通过战争获取财富,而中央决策者则更关注国家整体利益。拓跋焘最终采纳崔浩建议,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清醒判断。

民族治理的困境:敕勒迁徙的悲剧

北魏对敕勒族的治理案例,堪称古代民族政策失败的典型。千馀家敕勒部众因将吏侵渔而心生叛意,这本是统治阶层的管理失当所致,而刘絜、安原提出的强制迁徙建议,更是激化矛盾的错误决策。拓跋焘最初的判断譬如囿中之鹿,急则奔突,缓之自定颇具见地,可惜未能坚持,最终导致敕勒数千骑叛,北走,絜追讨之;走者无食,相枕而死的悲剧。

这段记载深刻揭示了古代民族治理的核心难题:强制迁徙政策往往引发更激烈的反抗。敕勒族圈我于河西,欲杀我也的恐惧反应,说明民族政策的关键在于获得信任而非武力压制。北魏将敕勒族分徙三万馀落于河西的决策,本质上是用军事思维解决民族问题,这种简单粗暴的治理方式,最终导致了人道主义灾难。

对比宋魏两国的民族政策,南朝相对单一的民族构成使其避免了此类问题,而北魏作为多民族政权,始终未能有效解决民族矛盾,这也成为后来北魏分裂的重要伏笔。

军事决策中的信息博弈

宋军的进军过程暴露了古代军事行动的致命缺陷:到彦之自淮入泗,水渗,日行才十里,自四月至秋七月,始至须昌。三个月的时间仅抵达前线,这种缓慢的推进速度不仅丧失了战略主动权,更让军事部署完全暴露在北魏视野中。这种因自然条件制约导致的军事延误,反映了古代战争对后勤和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

北魏的应对则展现了信息时代前的情报优势:诸将复表:南寇已至,所部兵少,乞简幽州以南劲兵助己戍守,前线将领能及时掌握宋军动向并请求增援,说明北魏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边境预警系统。而崔浩反对起用司马楚之等南朝降将的理由,更是精准把握了信息传播的心理效应:今闻国家悉发幽州以南精兵,大造舟舰,随以轻骑,谓国家欲存立司马氏,诛除刘宗,必举国震骇,这种对信息传播后果的预判,体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

历史启示:战略耐心的价值

元嘉七年的军事对峙揭示了一个永恒的历史规律:在实力相近的对手较量中,战略耐心往往比勇猛精进更重要。宋文帝急于收复失地的心态,与北魏以静制动的策略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心态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结局。

崔浩提出的宜待其劳倦,秋凉马肥,因敌取食,徐往击之的战略思想,至今仍具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在竞争中保持冷静克制,等待最佳时机,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北魏将领皆营私计,为国生事的现象,则警示我们:当决策者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时,必然会导致战略失误。

这段历史也展现了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政权更迭频繁、民族融合加速、文化碰撞激烈。宋魏之间的较量不仅是军事对抗,更是制度、文化、治理能力的综合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