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743章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宋纪三,从公元428年(戊辰年)到公元430年(庚午年),共三年。

元嘉五年(公元428年,戊辰年)

正月,北魏的京兆王拓跋黎去世。

南朝宋这边,荆州刺史彭城王刘义康是个明白人,把地方治理得明明白白。左光禄大夫范泰赶紧提醒司徒王弘:“兄弟,现在你们家权势太大了,容易引火烧身啊!彭城王是皇上的亲弟弟,不如把他召回中央一起搞事业,这样稳妥点。”王弘觉得这话在理。当时正赶上大旱加瘟疫,王弘主动背锅想辞职,皇上没同意。

西秦的商州刺史姚浚跳槽了,带着浇河太守的职位投降了河西的北凉。西秦王乞伏炽磐派尚书焦嵩顶替他,还带了三千骑兵去平事儿。结果二月的时候,焦嵩被吐谷浑的元绪给活捉了,这波操作属实拉胯。

北魏换年号了,改成“神邸保新名字听起来挺霸气。

北魏的平北将军尉眷在上邽围攻夏国皇帝赫连昌,赫连昌打不过,退守平凉。奚斤带着军队进逼安定,跟丘堆、娥清的部队会师。但奚斤这边运气太差,战马大多病死,士兵还缺粮,只能挖深沟筑高墙死守。派丘堆去民间收租,结果手下士兵抢粮抢得太欢,一点防备都没有。赫连昌抓住机会偷袭,丘堆惨败,就带着几百骑兵逃回城里。赫连昌乘胜天天在城下骚扰,北魏军队连放牧都没法搞,将领们急得团团转。

监军侍御史安颉急了:“咱是来灭贼的,现在反倒被贼困住,守着这破城,就算不被敌人杀死,回去也得被法办,横竖都是死,各位就没想过拼一把?”奚斤说:“现在士兵没马,步兵打骑兵就是送人头,得等朝廷的骑兵援军到了再一起上。”安颉怼回去:“现在强敌在外晃悠,咱兵疲粮尽,不决战早晚完蛋,援军哪那么快到?反正都是死,死战一把不行吗?”奚斤还拿马少当借口,安颉说:“把将领们的马凑一凑,能有二百匹,我来招募敢死队出击,就算打不赢,也能挫挫他们的锐气。而且赫连昌这货狂得没脑子,好勇斗狠还轻敌,每次都亲自出来挑战,大家都认识他。要是设伏偷袭,说不定能活捉他。”奚斤还是犹豫,安颉就偷偷跟尉眷等人谋划,选好骑兵等着。

没多久赫连昌真来攻城,安颉带兵应战。赫连昌亲自到阵前单挑,士兵们都认识他,一窝蜂往上冲。正好赶上大风扬沙,白天搞得跟黄昏似的,赫连昌想跑,安颉紧追不舍,赫连昌马一崴摔下来,直接被活捉了,这波反转绝了!

夏国的大将军、司徒、平原王赫连定收拢残兵好几万,逃回平凉称帝,大赦天下,改年号“胜光”,算是接过了哥哥的烂摊子。

三月辛巳日,赫连昌被押到平城,北魏皇帝拓跋焘把他安排在西宫,待遇跟自己的副驾似的,还把妹妹始平公主嫁给他,封了常忠将军、会稽公。安颉因为活捉有功,封了建节将军、西平公;尉眷升为宁北将军,晋爵渔阳公。

拓跋焘心是真够大,经常让赫连昌跟着自己,还一起骑马追鹿,深入山沟。赫连昌素有勇名,将领们都觉得不妥,拓跋焘却说:“天命在我,怕啥!”对赫连昌还跟以前一样好。

奚斤觉得自己是元帅,结果赫连昌被手下活捉,太没面子,就丢下辎重,带了三天口粮去平凉追赫连定。娥清想沿着水路走,奚斤不听,非要从北路堵截。到了马髦岭,夏军本来要跑,结果北魏有个小军官犯了罪投降夏军,把魏军缺粮缺水的底细全抖了出来。赫连定分兵夹击,魏军大败,奚斤、娥清、刘拔全被活捉,士兵死了六七千,这波血亏。

丘堆在安定守辎重,听说奚斤败了,直接丢了辎重逃到长安,又跟高凉王拓跋礼逃到薄阪,夏国趁机收复长安。拓跋焘气炸了,命令安颉斩了丘堆,接管他的部队镇守薄阪。

四月,夏国皇帝赫连定遣使向魏求和,拓跋焘下诏让他直接投降,别整虚的。

拓跋焘西巡,五月在河西打猎,还大赦天下。

西秦王乞伏炽磐去世,太子乞伏暮末即位,改年号“永弘”,忙着安排一堆亲戚当大官。

北凉王沮渠蒙逊趁着西秦办丧事,发兵打西平。西平太守麹承忽悠他:“殿下先取乐都,西平自然到手,要是我望风而降,反而显得您格局小了。”蒙逊果然去攻乐都,西秦相国元基带三千骑兵救援,刚进城北凉兵就到了,外城被攻破,水源被切断,城里渴死饿死大半人。还好元基奋力反击,北凉兵才退。

乞伏炽磐死前嘱咐儿子:“我死后你能保住国土就行,沮渠成都跟蒙逊关系铁,你把他送回去。”暮末就遣使跟蒙逊求和,答应送回沮渠成都。蒙逊撤军,还派人去西秦吊唁。暮末厚礼送走沮渠成都,派将军王伐护送,结果蒙逊还不放心,在扪天岭设伏,把王伐和三百骑兵抓了,后来又派尚书郎王杼送王伐回去,还送了千匹马和一堆绸缎。七月,暮末派马艾去北凉回访,这波拉扯也是没谁了。

拓跋焘回宫后又去广宁泡温泉,柔然的纥升盖可汗派儿子带一万多骑兵骚扰北魏边境,拓跋焘从广宁回师追击,没追上。九月回宫,十月又北巡,在牛川打猎,年底还去西河打猎,这皇帝挺爱户外活动。

西秦的凉州牧乞伏千年是个酒蒙子,暴虐还不管事,暮末派人批评他,他居然逃到北凉。暮末只好换叔父沃陵当凉州牧。

南朝宋的徐州刺史王仲德派两千步骑兵攻打北魏的济阳、陈留,小打小闹一下。

北魏定州的丁零人鲜于台阳等两千多家叛乱,躲进西山,地方官搞不定,拓跋焘派叔孙建去平叛。

十一月初一发生日食,天有异象啊。

北凉王蒙逊又打西秦,到磐夷时被元基的一万五千骑兵挡住,转头又攻西平,西秦的出连辅政带两千骑兵救援。

南朝宋的秘书监谢灵运,觉得自己名气大、才华高,应该参与朝政,但皇上只跟他聊文学,宴会上让他当个气氛组。王昙首、王华、殷景仁以前名气地位都不如他,现在却受重用,谢灵运心里极度不平衡,经常装病不上朝,要么就出城游玩二百里,十几天不回,既不报告也不请假。皇上不想伤他面子,暗示他主动辞职,谢灵运就上表说自己病了,皇上批准他回会稽休假,结果他回去照样游山玩水喝酒,被司法部门弹劾,直接免官,这波是自找的。

这年,师子国(斯里兰卡)国王刹利摩诃和天竺(印度)迦毘黎国王月爱,都遣使来朝贡,表文写得跟佛经似的,充满佛系语录。

北魏的镇远将军、平舒侯燕凤去世,又一位老臣落幕。

【内核解读】

元嘉五年(公元428年),是南北朝时期充满动荡与转折的一年。这一年,北魏、刘宋、夏国、西秦、河西等政权在军事、政治舞台上展开了激烈博弈,既有惊心动魄的战场对决,也有权臣间的暗流涌动,更折射出乱世中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偶然。

政治智慧与权力平衡:刘宋的朝堂暗流

刘宋荆州刺史彭城王刘义康“性聪察,在州职事修治”,展现出卓越的执政能力。左光禄大夫范泰敏锐地向司徒王弘提出“天下事重,权重难居”的警示,建议将刘义康征还入朝共参朝政。这一建议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在门阀制度盛行的南朝,权力过度集中于某一家族或个人,极易引发皇权猜忌与政治动荡。王弘采纳建议并“上表引咎逊位”,虽未获宋文帝批准,却体现了门阀士族在权力面前的自我克制与平衡意识。

范泰的提醒并非空穴来风。东晋以来,“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多次证明,权臣权重震主往往导致王朝内乱。刘义康作为宋文帝次弟,既具才干又握地方兵权,其势力扩张必然引发中央警惕。范泰的建议实则是通过“共参朝政”的方式,将地方权力纳入中央框架,既保全了刘义康的才能价值,又避免了权力失衡的风险,展现了南朝士大夫对政治生态的深刻洞察。

战场决断与命运转折:北魏与夏国的生死较量

北魏与夏国的平凉之战,堪称乱世战争智慧的经典案例。北魏平北将军尉眷围攻夏主赫连昌于上邽,奚斤大军却因“马多疫死,士卒乏粮”陷入困境。监军侍御史安颉的军事决断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其“等死,死战,不亦可乎”的呐喊,道破了绝境中唯有主动出击才有生机的战争逻辑。

安颉的战术设计极具针对性:他准确把握赫连昌“狷而无谋,好勇而轻”的性格缺陷,利用“每自出挑战,众皆识之”的特点,制定“伏兵掩击”的策略;在奚斤以“马少”为由犹豫时,提出“敛诸将所乘马,可得二百匹”的解决方案,展现出临危不乱的军事素养。最终在大风扬尘的天候助力下,成功擒获夏主赫连昌,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然而,奚斤随后的惨败却形成鲜明对比。作为元帅,他因“昌为偏裨所擒”而深以为耻,带着情绪率军追击,既拒绝娥清“循水而往”的合理建议,又忽视魏军“食少无水”的致命短板,最终导致“士卒死者六七千人”、自身被俘的结局。这一胜一败揭示了战争中决策者心态与理性判断的重要性:安颉的冷静果敢成就功业,奚斤的刚愎自用酿成悲剧。

政权更迭与外交博弈:西秦的衰落与河西的崛起

西秦文昭王乞伏炽磐去世后,太子暮末即位,开启了西秦由盛转衰的序幕。河西王沮渠蒙逊趁秦丧伐西平,展现出敏锐的战略嗅觉。西平太守麹承的“先取乐都,则西平必为殿下之有”的建议,揭示了地缘政治中“擒贼先擒王”的博弈逻辑——乐都作为西秦重镇,其战略价值远高于西平,控制乐都即可形成对西平的战略压制。

暮末遵循父嘱“归沮渠成都以求和”的外交尝试,却因蒙逊的猜忌而受挫。蒙逊在接受求和后仍设伏俘获秦将王伐,后又“遗暮末马千匹及锦罽银缯”,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既试探了西秦的实力底线,又展现了游牧政权“利则进,否则退”的实用主义外交风格。西秦在应对河西进攻时,虽有相国元基的奋力抵抗,但“东羌乞提阴与河西通谋”的内应事件,暴露了其内部统治的脆弱性,为后来的灭亡埋下伏笔。

文化冲突与个人命运:谢灵运的失意与佛教的传播

在军事政治之外,文化领域的矛盾同样引人注目。秘书监谢灵运“自以名辈才能,应参时政”,却因宋文帝仅“接以文义,每侍宴谈赏而已”而心怀不满,最终因“称疾不朝直”“出郭游行经旬不归”被免官。这一事件折射出南朝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谢灵运的文学才华无法直接转化为政治权力,而皇权对文人的定位更倾向于“侍宴谈赏”的文化点缀,而非治国理政的核心力量。

与此同时,“师子王刹利摩诃及天竺迦毘黎王月爱遣使入贡”,其表辞“皆如浮屠之言”,标志着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的进一步传播。佛教作为跨越政权界限的文化纽带,开始在东亚政治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为后来隋唐佛教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历史启示:偶然与必然交织的乱世逻辑

元嘉五年的历史事件中,充满了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安颉擒获赫连昌的“天大风,扬尘,昼昏”是偶然,但北魏军事制度中监军对将领的制衡机制、安颉个人的军事才能则是必然;奚斤的惨败看似因“小将有罪亡归于夏”的偶然泄密,实则源于其骄傲轻敌的必然心态;谢灵运的失意既是个人性格使然,也是南朝皇权与士族权力博弈的必然结果。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一年的战乱与动荡,本质上是南北朝时期政权整合尚未完成的阶段性特征。各政权在军事、政治、文化上的竞争与融合,最终将推动历史走向更稳定的统一格局。安颉的战术智慧、范泰的政治远见、西秦与河西的外交周旋,共同构成了乱世中文明演进的复杂图景,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与统一提供了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