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丙辰年)
春天,正月甲申日,北魏皇帝拓跋嗣去了豺山宫。戊子日,又回到平城。
朝廷给太尉刘裕加官为兖州刺史、都督南秦州,总共都督二十二个州;让刘裕的世子刘义符担任豫州刺史。
后秦王姚兴派鲁宗之带兵去攻打襄阳,还没到鲁宗之就死了。他儿子鲁轨接着带兵去进犯,被雍州刺史赵伦之打败了。
西秦王乞伏炽磐在漒川攻打后秦的洮阳公彭利和,沮渠蒙逊为了救彭利和就去攻打石泉。乞伏炽磐打到沓中,就带兵回去了。二月,乞伏炽磐派襄武侯昙达去救石泉,沮渠蒙逊也撤兵了。之后沮渠蒙逊就和乞伏炽磐结成了亲家。
后秦王姚兴去华阴,让太子姚泓监理国家事务,姚泓就住进西宫。姚兴病情严重,返回长安。黄门侍郎尹冲就想趁姚泓出来迎接姚兴的时候把姚泓杀了。姚兴到的时候,姚泓准备出去迎接,宫里的大臣劝他说:“皇上病情严重,奸臣就在旁边,殿下您现在出去,往前见不到皇上,往后可能有想不到的灾祸。”姚泓说:“当臣子的听说君父病重却安安稳稳待着不出去迎接,心里怎么能踏实!”大臣回答说:“保全自己来让国家安稳,这才是最大的孝顺。”姚泓这才没出去。尚书姚沙弥对尹冲说:“太子不出来迎接,咱们应该带着皇上到广平公(姚弼)府上去;那些护卫将士听说皇上在那儿,自然会聚集过来,到时候太子还能靠谁守城呢!而且我们因为广平公的事儿,已经背上叛逆的名声了,以后还怎么容身!现在带着皇上起事,这是顺应大义,不仅能救广平公的灾祸,我们之前犯的罪也能一笔勾销。”尹冲因为不确定姚兴是死是活,想跟着姚兴进宫作乱,没听姚沙弥的话。
姚兴进了宫,让太子姚泓处理尚书省的事务,东平公姚绍和右卫将军胡翼度掌管宫廷禁卫军,负责内外的防范。还派殿中上将军敛曼嵬收缴姚弼等人的兵器铠甲,放到武库里。
姚兴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他妹妹南安长公主去问病情,姚兴都没回应。小儿子姚耕儿出来后,告诉他哥哥南阳公姚愔说:“皇上已经驾崩了,得赶紧拿主意!”姚愔马上和尹冲带着披甲的士兵攻打端门,敛曼嵬、胡翼度等人带兵关紧城门抵抗。姚愔他们派勇士登上城门,顺着屋顶进去,一直打到马道。姚泓在咨议堂照顾姚兴的病情,太子右卫率姚和都带着东宫的士兵赶来,驻扎在马道南边。姚愔等人没法前进,就放火烧端门。姚兴挣扎着起身来到前殿,下令赐死姚弼。禁卫军看到姚兴,欢呼雀跃,争着冲上去攻打叛贼,叛贼们惊慌失措,姚和都又带着东宫的士兵从后面攻击,姚愔等人被打得大败。姚愔逃到骊山,他的党羽建康公吕隆逃到雍城,尹冲和他弟弟尹泓前来投降。姚兴把东平公姚绍以及姚赞、梁喜、尹昭、敛曼嵬叫进内室,接受遗诏辅佐朝政。第二天,姚兴去世。姚泓封锁消息不发丧,先把南阳公姚愔以及吕隆、大将军尹元等人抓起来都杀了,这才发丧,然后登上皇帝位,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和。姚泓让齐公姚恢去杀安定太守吕超,姚恢犹豫了好久才动手。姚泓怀疑姚恢有二心,姚恢因此害怕,就偷偷聚集兵力谋划作乱。姚泓把姚兴葬在偶陵,谥号为文桓皇帝,庙号为高祖。
当初,姚兴把三千户李平羌人迁到安定。姚兴死后,羌人的首领党容反叛,姚泓派抚军将军姚赞去讨伐,党容投降,姚赞把他们的首领迁到长安,其余的人送回李闰。北地太守毛雍占据赵氏坞反叛,东平公姚绍去讨伐并抓住了他。当时姚宣镇守李闰,参军韦宗听说毛雍反叛,就劝姚宣说:“新皇上刚即位,威望和德行还没显现出来,国家会遇到什么困难还不好说,殿下您不能不深思啊。邢望地势险要,应该转移过去占据那里,这可是成就霸业的资本。”姚宣听了他的话,带着三万八千户人家,放弃李闰,往南去守住邢望。各个羌人部落占据李闰反叛,东平公姚绍进军讨伐并打败了他们。姚宣到姚绍那里请罪,姚绍把他杀了。
二月,朝廷给太尉刘裕加官为中外大都督。刘裕准备出征讨伐后秦,开始整顿军队。朝廷下诏让刘裕兼任司州、豫州刺史,让他的世子刘义符担任徐州、兖州刺史。琅邪王司马德文请求跟着军队一起出发,去拜祭祖先的陵墓,朝廷下诏同意了。
夏天,四月壬子日,北魏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泰常。
西秦的襄武侯昙达等人在上邽攻打后秦的秦州刺史姚艾,打败了他,还把五千多户百姓迁到枹罕。
五月癸巳日,朝廷给太尉刘裕加官兼任北雍州刺史。
六月丁巳日,北魏皇帝拓跋嗣往北巡查。
并州的几万匈奴部落背叛后秦,进入平阳,推举匈奴人曹弘为大单于,在匈奴堡攻打立义将军姚成都。征东将军姚懿从蒲阪出兵讨伐,抓住了曹弘,送到长安,还把一万五千户匈奴的豪门大族迁到雍州。
氐王杨盛攻打后秦的祁山,把祁山攻下后,又进逼秦州。后秦的后将军姚平去救援,杨盛带兵撤退;姚平跟上邽的守将姚嵩去追击杨盛。夏王赫连勃勃带着四万骑兵袭击上邽,还没到,姚嵩就在竹岭和杨盛交战,战败被杀。赫连勃勃攻打上邽二十天,把城攻克,杀了秦州刺史姚军都以及五千多将士,还把城给毁了。接着赫连勃勃进攻阴密,又杀了后秦将领姚良子以及一万多将士;让他儿子赫连昌担任雍州刺史,镇守阴密。征北将军姚恢放弃安定,逃回长安,安定人胡俨等人带着五万户人家占据安定城,投降了夏国。赫连勃勃派镇东将军羊苟儿带着五千鲜卑人镇守安定,又去雍城攻打后秦镇西将军姚谌,姚谌弃城逃到长安。赫连勃勃占据雍城后,又去抢掠郿城。后秦的东平公姚绍和征虏将军尹昭等人带着五万步兵骑兵去攻打赫连勃勃,赫连勃勃退到安定,胡俨关上城门拒绝他进城,还杀了羊苟儿和他带来的鲜卑人,又把安定城归降后秦。姚绍在马鞍阪进攻赫连勃勃,打败了他,一直追到朝那,没追上才回来。赫连勃勃回到杏城。杨盛又派他哥哥的儿子杨倦攻打后秦,打到陈仓,后秦的敛曼嵬把他击退。夏王赫连勃勃又派他哥哥赫连提向南侵犯泄阳,后秦的车骑将军姚裕等人把他击退。
西凉的司马索承明上书劝凉公李暠去讨伐河西王沮渠蒙逊,李暠召见他,对他说:“沮渠蒙逊是百姓的祸患,我怎么会忘了这事儿呢?只是现在实力不够,没办法除掉他。你要是有肯定能抓住他的计策,就给我讲讲;光在这儿说大话,让我往东去讨伐,这跟说‘石虎那小子,应该拉到集市上斩首示众’有什么区别!”索承明又惭愧又害怕,就退下了。
秋天,七月,北魏皇帝拓跋嗣在牛川大规模打猎,到殷繁水后返回。戊戌日,回到平城。
八月丙午日,宣布大赦天下。
【内核解读】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是东晋末年至南北朝初期极具戏剧性的一年,各方势力在权力的棋局上激烈博弈,王朝更迭的暗流涌动。这一年的历史事件不仅展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更折射出乱世中权力传承、外交策略与人性抉择的复杂逻辑。
北方政权的动荡:后秦的崩塌前兆
后秦君主姚兴的病危成为引爆内部矛盾的导火索,揭开了一场围绕权力继承的血腥内斗。从政治运作的角度看,后秦的权力危机暴露了君主专制制度下“储君困境”的典型缺陷——当最高权力出现真空风险时,缺乏制度化的权力过渡机制,极易引发宗室与权臣的火并。
姚兴在病危期间的决策摇摆不定,反映出他作为统治者的优柔寡断。先是允许太子泓监国却未彻底巩固其地位,后又在叛乱爆发后仓促赐死潜在威胁者姚弼,这种被动应对的姿态加速了局势的恶化。而尹冲、姚愔等人的叛乱虽以失败告终,却严重消耗了后秦的核心统治力量,为外部势力的入侵创造了可乘之机。
值得注意的是,后秦的内部叛乱中,不同政治集团的选择极具代表性:尹冲的犹豫错失良机,姚沙弥的策略建议凸显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智慧,而太子姚泓在“尽孝”与“安社稷”之间的权衡,则展现了乱世中君主道德与政治理性的冲突。这场内斗最终以姚泓继位告终,但经此一劫,后秦的统治根基已摇摇欲坠。
南方势力的崛起:刘裕的扩张布局
与北方的动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晋太尉刘裕的稳步扩张。这一年,刘裕获得都督二十二州军事的权力,并安排世子刘义符担任豫州刺史,形成了以家族为核心的权力网络。这种布局不仅是军事扩张的需要,更是刘裕为日后篡晋建宋奠定基础的关键步骤。
刘裕在义熙十二年的一系列动作展现了卓越的政治远见:通过加官晋爵巩固中央权力,以亲属掌控战略要地,同时积极筹备北伐后秦。从历史脉络看,此时的刘裕已完成了从军事将领到权臣的转型,其每一步行动都服务于取代东晋的终极目标。而琅邪王德文请求整修皇陵的举动,则从侧面反映出东晋皇室对刘裕势力崛起的无奈妥协。
多方势力的博弈:边疆政权的生存策略
在秦、晋两大势力之外,西秦、北凉、夏、氐等边疆政权的互动构成了复杂的地缘政治图景。西秦王炽磐与北凉沮渠蒙逊的“攻伐-救援-和亲”链条,生动展现了弱国在强国夹缝中的生存智慧——通过军事试探确立实力边界,以和亲稳固外交关系,这种灵活务实的策略成为乱世中小政权的典型生存模式。
夏王赫连勃勃的军事行动则凸显了游牧政权的扩张逻辑:趁后秦内乱之机突袭上邽、阴密等地,通过劫掠人口与摧毁城池削弱对手,同时利用后秦与地方势力的矛盾获取利益。赫连勃勃在马鞍阪的战败与随后的战略收缩,又反映出游牧政权攻坚能力不足、难以长期占据城郭的局限性。
氐王杨盛对祁山的进攻与后撤,凉公暠对索承明伐蒙逊建议的拒绝,均体现了边疆政权“量力而行”的现实主义原则。这些势力的存在与互动,既加剧了中原局势的混乱,又在客观上加速了旧秩序的瓦解,为新统一政权的出现扫清了障碍。
历史启示:权力传承与制度缺陷的永恒命题
义熙十二年的历史事件集中暴露了中古时期王朝统治的结构性缺陷:权力过度集中于君主个人,缺乏有效的继承制度与制衡机制,导致君主病危即引发国家危机。后秦的覆灭与刘裕的崛起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因内耗而衰落,后者因集权而强盛,两种路径的差异揭示了乱世中“效率优先”的政治法则。
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这一年的战乱与迁徙(如西秦迁徙上邽民五千户、后秦迁徙胡族豪右)推动了人口流动与民族融合,为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融埋下伏笔。而不同政权对待叛乱者的处置方式(如姚泓诛杀吕隆、姚愔,赫连勃勃杀羊苟儿),则反映了乱世中“以暴制暴”的统治逻辑与道德失范的社会现实。
总体而言,义熙十二年是魏晋南北朝大分裂时期的缩影:旧秩序在权力斗争中崩塌,新秩序在军事扩张中孕育,各方势力的此消彼长构成了历史进步的残酷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