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壬子年)

春天,正月,河南王乞伏乾归又去征讨彭利发,打到奴葵谷的时候,彭利发扔下众人往南跑了。乞伏乾归派振威将军乞伏公府一直追到清水,把彭利发斩了,收服了一万三千户羌人。然后让乞伏审虔当河州刺史,镇守枹罕,自己就回去了。

二月丙子这天,朝廷任命吴兴太守孔靖为尚书右仆射。河南王乞伏乾归把都城迁到谭郊,让平昌公乞伏炽磐镇守苑川。乞伏乾归在赤水攻打吐谷浑的阿若干,阿若干投降了。

夏天,四月,刘道规因为生病请求回朝,朝廷答应了。刘道规在荆州待了好些年,一点儿坏事都没干过。等他回朝的时候,府库里的东西,连帷幕都跟以前一模一样。他身边有两个士兵在船上挪了下席子,刘道规就把他们拉到集市上给处罚了。

朝廷任命后将军豫州刺史刘毅为卫将军,都督荆、宁、秦、雍四州诸军事,还兼任荆州刺史。刘毅就跟左卫将军刘敬宣说:“我这要去西边任职了,想请你当长史兼南蛮校尉,你愿意来辅佐我不?”刘敬宣听了害怕呀,就跑去告诉太尉刘裕。刘裕笑着说:“只要你老兄平安,没啥可担心的。”

这刘毅性格刚愎自用,觉得自己在起义的时候立的功跟刘裕差不多,老是自我吹嘘。虽然表面上把权力的事儿都推给刘裕,但心里其实不服气。等他到地方上当了大官,经常觉得不得志。刘裕呢,每次都顺着他,可刘毅却越来越骄纵,还老说:“真遗憾没赶上刘邦、项羽那时候,跟他们争争中原!”自从在桑落吃了败仗,刘毅知道大家对他的支持不如以前了,就更生气激动了。刘裕向来没什么学问,刘毅却有点文雅气质,所以朝廷里那些有名望的人好多都归附他,他跟尚书仆射谢混、丹阳尹郗僧施关系特别好,几个人互相勾结。郗僧施是郗超的侄子。刘毅既然占据了长江上游,就偷偷有了算计刘裕的想法,请求兼任交、广二州都督,刘裕答应了。刘毅又上奏,想让郗僧施当南蛮校尉后军司马,毛修之当南郡太守,刘裕也答应了,然后让刘穆之代替郗僧施当丹阳尹。刘毅上表请求到京口去拜祭祖坟,刘裕就去倪塘跟他会面。宁远将军胡籓就问刘裕:“您觉得刘毅最终会甘居您之下吗?”刘裕沉默了一会儿,说:“你觉得呢?”胡籓说:“带领百万大军,攻城能拿下,打仗能打赢,刘毅在这方面确实佩服您。但他看过不少书籍传记,谈诗论道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特厉害,那些文人雅士都围着他转。恐怕他终究不会听您的,不如趁这次会面把他解决了。”刘裕说:“我和刘毅都有收复失地的功劳,他的过错还没明显暴露出来,不能自己先动手对付他。”

乞伏炽磐在白土攻打南凉三河太守吴阴,把城攻下来了,让乞伏出累接替吴阴的位置。

六月,乞伏公府把河南王乞伏乾归给杀了,还杀了他十几个儿子,然后逃到了大夏。平昌公乞伏炽磐派他弟弟广武将军乞伏智达、扬武将军乞伏木弈干带着三千骑兵去讨伐;让他另一个弟弟乞伏昙达当镇京将军,镇守谭郊,骁骑将军娄机镇守苑川。乞伏炽磐带着文武官员和老百姓两万多户迁到了枹罕。

后秦很多人劝秦王姚兴趁着乞伏家内乱去攻打乞伏炽磐,姚兴说:“人家办丧事的时候去攻打,这不符合礼仪。”夏王赫连勃勃也想攻打乞伏炽磐,军师中郎将王买德劝他说:“乞伏炽磐跟咱们是友好国家,现在人家遭遇丧事内乱,咱们不帮忙就算了,还仗着人多去攻打,普通人都觉得这么干丢人,何况是一国之君呢!”赫连勃勃这才打消了念头。

闰月庚子这天,南郡烈武公刘道规去世了。

秋天,七月己巳初一,北魏主拓跋嗣往东巡视,设置了四厢大将、十二小将;让山阳侯奚斤、元城侯拓跋屈代理左、右丞相。庚寅这天,拓跋嗣到了濡源,巡视西北各个部落。

乞伏智达等人在大夏把乞伏公府打败了,乞伏公府逃到叠兰城,去找他弟弟阿柴。乞伏智达等人又把叠兰城攻下来,把阿柴父子五人都杀了。乞伏公府又逃到嵻良南山,被追上抓住了,连同他的四个儿子,都在谭郊给车裂了。

八月,乞伏炽磐自称大将军、河南王,宣布大赦天下,改元永康;把乞伏乾归葬在枹罕,谥号武元王,庙号高祖。这时候,皇后王氏去世了。

庚戌这天,北魏主拓跋嗣回到平城。

九月,河南王乞伏炽磐任命尚书令武始人翟勍为相国,侍中、太子詹事赵景为御史大夫;还撤销了尚书令、仆、尚书六卿、侍中等官职。

癸酉这天,把僖皇后葬在休平陵。

刘毅到了江陵以后,把好多地方官员都换了,还擅自调走豫州的文武官员和江州的一万多兵力,让他们跟着自己。正好刘毅病重,郗僧施等人担心刘毅死了,他们这些党羽就危险了,就劝刘毅请求让他堂弟兖州刺史刘藩来给自己当副手,太尉刘裕假装答应了。刘藩从广陵来京城朝见,己卯这天,刘裕拿着诏书列举刘毅的罪状,说他跟刘藩还有谢混一起图谋不轨,把刘藩和谢混抓起来赐死了。当初,谢混跟刘毅关系特好,谢混堂兄谢澹一直很担心,渐渐跟谢混疏远了,还跟弟弟谢璞和侄子谢瞻说:“益寿(谢混字)这性格,早晚得把家给败了。”谢澹是谢安的孙子。

庚辰这天,朝廷下诏大赦天下,任命前会稽内史司马休之为都督荆、雍、梁、秦、宁、益六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任命北徐州刺史刘道怜为兖、青二州刺史,镇守京口。让豫州刺史诸葛长民监管太尉府留守的事务。刘裕担心诸葛长民一个人干不好,就给刘穆之加了个建武将军的职位,给他配备了属官,还给了些物资力量,用来防备诸葛长民。

壬午这天,刘裕带着各路军队从建康出发,参军王镇恶请求带领一百艘船当前锋。丙申这天,到了姑孰,刘裕任命王镇恶为振武将军,跟龙骧将军蒯恩一起带着一百艘船先出发。刘裕告诫他们说:“要是能打贼兵,就打;要是不行,就烧了他们的船,在水边驻扎等着我。”于是王镇恶日夜赶路,还故意宣扬说刘兖州(刘藩)来了。

冬天,十月己未这天,王镇恶到了豫章口,离江陵城二十里的时候,他舍弃船上岸步行。蒯恩的军队走在前面,王镇恶跟在后面。每条船上留一两个人,在对着船的岸上插六七面旗,旗下放着鼓,王镇恶告诉留下的人:“估计我快到城的时候,就使劲敲鼓,做出后面好像有大军的样子。”又派人去烧江津的船舰。王镇恶直接往前去袭击江陵城,他告诉前面的士兵:“有人问就说刘兖州到了。”江边守兵和老百姓都没起疑心。没到城五六里的时候,碰到刘毅的重要将领朱显之想出江津,朱显之问:“刘兖州在哪呢?”士兵回答:“在后面。”朱显之走到队伍后面,没看到刘藩,却看见士兵们扛着盾牌等作战工具,又望见江津的船舰已经被烧了,敲鼓的声音还特别大,知道不是刘藩来了,就赶紧骑马跑去告诉刘毅,让他下令关闭各个城门。王镇恶也赶紧催马前进,城门还没来得及完全关上,士兵们就趁机进了城。卫军长史谢纯进去拜见刘毅,出来就听说兵来了,身边的人想拉着他回车里跑。谢纯大声呵斥说:“我是人家的下属,能往哪跑!”又骑马跑回府里。谢纯是谢安哥哥谢据的孙子。王镇恶跟城里的兵打起来,还攻打刘毅的内城。从午饭时间一直打到下午三四点,城里的人都败逃了。王镇恶在内城墙上挖洞进去,派人把诏书、赦文还有刘裕的亲笔信拿给刘毅看,刘毅看都不看,全烧了,然后跟司马毛修之等人带着士兵拼命抵抗。城里的人还不相信刘裕亲自来了,刘毅的士兵有从东边来的,跟朝廷军队里好多人都是亲戚,他们一边打一边聊天,这才知道刘裕真来了,人心一下子就散了,都害怕起来。到了夜里,官署前面的士兵都跑光了,王镇恶把刘毅的勇将赵蔡给杀了,刘毅身边的士兵还关着东西门抵抗。王镇恶担心夜里黑,自己人互相误伤,就带兵出来包围内城,把南面的包围圈打开。刘毅怕南面有伏兵,半夜的时候,带着身边三百多人打开北门冲出去了。毛修之跟谢纯说:“你就跟着我走吧。”谢纯不听,结果被人杀了。刘毅夜里逃到牛牧佛寺。当初,桓蔚战败的时候,逃到牛牧寺,寺里的和尚昌收留了他,刘毅后来把昌杀了。这时候,寺里的和尚拒绝刘毅说:“以前我们师父收留桓蔚,被刘毅杀了,现在实在不敢收留其他人。”刘毅感叹说:“自己定的规矩害了自己,竟然到了这种地步!”然后就上吊死了。第二天,当地居民把这事报告了,刘毅的脑袋被砍下来挂在集市上示众,他的子侄也都被杀了。刘毅的哥哥刘模逃到襄阳,鲁宗之把他抓起来杀了,把头送去给刘裕。

【内核解读】

义熙八年(公元412年)是东晋末年群雄逐鹿的关键节点,这一年的历史事件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政权更迭期的权力逻辑、人性挣扎与时代特质。从西北鲜卑部落的内讧到东晋中枢的权力洗牌,从个体枭雄的兴衰到文明伦理的微光,诸多线索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乱世图景。

西北格局:部族兴衰中的权力轮回

这一年的西北大地,乞伏鲜卑部上演了惨烈的权力交替。正月,河南王乞伏乾归剿灭彭利发,收编羌户一万三千,势力一度扩张,但仅仅半年后,六月便遭其子乞伏公府弑杀,连同十余名子嗣一同殒命。这场内讧暴露了游牧部族继承制度的致命缺陷——“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的模糊界限,往往成为权力撕裂的导火索。

乞伏炽磐在平叛后的应对展现了成熟的政治手腕:他迅速遣弟镇守谭郊、苑川等核心据点,率两万余户迁至枹罕稳固根基,随后诛杀首恶乞伏公府及其四子,并以“轘刑”(车裂)警示潜在挑战者。这种雷霆手段虽血腥,却在乱世中有效遏制了分裂势头。值得注意的是,周边政权对这场内乱的反应颇具意味:后秦姚兴以“伐人丧非礼”拒绝趁乱出兵,夏王赫连勃勃虽有野心,却因军师王买德“万乘之尊不趁丧伐邻”的劝谏而罢手。这种在野蛮扩张中残存的伦理考量,揭示了游牧文明与中原礼教的微妙融合——即便是枭雄也需借助“礼义”包装统治合法性。

东晋中枢:刘裕与刘毅的权力终局

东晋朝堂的核心矛盾聚焦于刘裕与刘毅的权力博弈,这场角力堪称门阀政治向寒门崛起过渡的典型样本。刘毅自恃“克复之功”与“文雅素养”,对出身寒微、“素不学”的刘裕心存鄙夷,甚至放言“恨不遇刘、项,与之争中原”,其联合谢混、郗僧施等士族构建势力圈的行为,本质是士族精英对寒门掌权的集体反扑。

刘裕的应对则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智慧:他先以“柔顺”姿态纵容刘毅,在其要求都督交广、任命亲信时步步退让,既避免过早激化矛盾,又暗中以刘穆之取代郗僧施控制丹阳尹要职。当刘毅病重欲引弟刘籓为援时,刘裕抓住时机果断出手,以“共谋不轨”罪名诛杀刘籓、谢混,随即亲率大军西征。王镇恶奇袭江陵的战术堪称经典——伪装刘籓部队、留旗鼓虚张声势、烧船断后路,一系列操作精准利用了信息差与心理战,最终迫使刘毅在牛牧佛寺自缢。佛寺拒客的细节极具讽刺:刘毅早年因桓蔚之事杀僧昌,最终却因“为法自弊”被佛寺拒之门外,暴力循环的因果报应在此显现。

刘裕在处理刘毅问题上的克制与决断形成鲜明对比:当胡籓建议“因会取之”时,他以“过未彰不可自相图”拒绝,体现政治手腕的成熟;而一旦动手则毫不留情,连刘毅子侄、兄长尽皆诛灭。这种“先礼后兵”的策略,既清除了心腹大患,又以“诛叛”名义巩固了合法性,为日后代晋建宋铺平道路。

时代特质:乱世中的文明碎片

透过刀光剑影的权力斗争,这一年的历史细节还揭示了更深层的时代特质。在制度层面,乞伏炽磐继位后“罢尚书令、仆、尚书六卿”,反映出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官制的选择性吸收与改造;刘裕任命刘穆之“监太尉留府事”并配给资力防备诸葛长民,则显示寒门武将对中枢权力的精细化掌控。

在伦理层面,姚兴“不伐人丧”与赫连勃勃罢兵的决策,证明即便在乱世,“礼义”仍具备一定约束力;刘道规“秋毫无犯”、离任时因甲士迁席而“刑之于市”的严苛自律,则成为浑浊时代的一抹亮色。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乱世中的文明韧性——即便在权力厮杀最激烈时,基本的道德底线与制度惯性仍在维系社会运转。

从宏观视角看,义熙八年的历史事件是东晋末年权力重构的关键一环:刘裕通过平定刘毅进一步巩固权威,为东晋的最终谢幕埋下伏笔;乞伏炽磐稳定西秦局势,延续了鲜卑政权在西北的统治;各方势力在扩张与制衡中形成的脆弱平衡,预示着更大规模的政权更迭即将到来。这一年的杀戮与妥协、野心与克制,共同书写了魏晋南北朝“乱中求治”的历史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