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凡人道碑 > 第410章 元宵灯影里 五味融人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10章 元宵灯影里 五味融人间

上元节的江南,夜色刚浸透水墨般的天空,满城的灯笼便亮了起来。五味居门前挂着盏巨大的走马灯,灯影里转出五个模糊的身影:持铲的男子、握盘的女子、逗兽的壮汉、执勺的青年、摇铃的少女,正是林七五人。阿禾站在灯影下,看着自己的影子与灯中身影重叠,忽然觉得掌心的温度像极了灶膛里的火。

“阿禾,把这筐元宵送到城西的戏楼去。”掌柜的声音裹着热气从厨房传来,手里还颠着锅,锅里的元宵滚得正欢。元宵是五味居的招牌,用凡世的糯米裹着仙域的桂花馅、魔域的枣泥馅,咬开时流心的甜香能飘出半条街。戏楼今晚演的是《承薪记》,讲的正是五人从凡世到仙域的故事,据说编剧是当年那个酒楼小伙计的后人。

阿禾提着元宵穿过灯海,青石板路上满是踩碎的灯花,像撒了把星星。街角有个捏面人的老匠人,正捏着个冰魄铃面人,铃身上的纹路灵动逼真。“这是照着雪璃姑娘的铃铛捏的,”老匠人笑着说,“当年她看我冻得手僵,给我端了碗甜汤,说‘心暖了,手就活了’。”面人刚捏好,忽然引来群萤火虫,围着面人飞成个圈,像极了雪璃铃音的光晕。

戏楼里早已坐满了人,台上的锣鼓敲得正响。阿禾刚把元宵递给后台的伙计,就听见台上唱到:“炎轮回帝执长枪,星轮回君定四方,万兽王前灵畜绕,承道仙尊勺中光,冰魄铃音融寒雪,五人同心护八荒……”唱词未落,台下忽然传来争执声——两个老者正为“戏里的仙膳该用金锅还是陶锅”吵得面红耳赤,一个说“仙尊当用金锅”,拂袖变出个金光闪闪的锅;另一个说“凡世陶锅才见真心”,引火点燃了个陶土灶台。

阿禾想起林七先生说的“粥的好坏不在锅”,从筐里拿出个粗瓷碗,盛了勺元宵递过去:“尝尝?这是用陶锅煮的,甜吗?”老者们接过碗,刚咬了口元宵,忽然愣住——金锅变出的金光和陶锅燃起的火焰自动缠在一起,在碗上凝成个“膳”字,字里藏着陶锅的粗粝和金锅的璀璨,竟分不清孰高孰低。

“是我执迷了,”持金锅的老者红了脸,“当年林先生在凡世,不就是用陶锅熬活了半城人吗?”另一个老者也点头:“仙凡本无界,就像这元宵,糯米是凡的,馅是仙魔的,合在一起才好吃。”

后台的化妆间里,扮演雪璃的小旦正对着镜子发愁——她的冰魄铃道具总戴不稳。阿禾见状,从怀里掏出根红绳,绳上编着简单的铃纹:“用这个系吧,当年雪璃先生教张阿婆编过,说‘心诚了,东西就稳了’。”红绳刚系好,道具铃忽然发出清脆的响声,竟与戏楼檐角的真铃音重合,引得台上的演员都忘了唱词。

“是雪璃姑娘的铃音!”有人喊道。众人抬头望去,只见戏楼的梁上,不知何时悬着串冰魄铃虚影,铃音落处,台上的布景忽然活了过来:虚拟的灶台上,火焰自动燃起;星盘转得飞快,落下的星子变成了桂花;灵兽们从后台跑出来,围着演员打转;承薪勺化作道青焰,在台上划出个圈;林七的火焰长枪虚影刺破帷幕,与台下的走马灯遥相呼应。

扮演林七的老生望着虚影,忽然对着空气深深一揖:“晚辈演您的故事,才知‘守护’二字重千钧。”虚影对着他温和一笑,火焰长枪化作根陶锅铲,轻轻碰了碰他的戏服。

返程时,灯笼的光把影子拉得很长。阿禾提着空筐走过石桥,见几个孩童正在放天灯,灯上写着“愿五谷丰登”“愿四海平安”。其中一盏天灯的灯罩上,画着五人围炉的场景,升空时忽然引来群发光的蝴蝶,蝴蝶托着天灯,朝着五味居的方向飞去,灯影里的五人身影竟渐渐变得清晰。

回到店里时,掌柜的正对着幅新画出神。画中是上元节的灯海,无数灯笼的光影里,藏着五个并肩而行的身影:林七提着盏陶灯,灯芯是团金红火苗;姜瑶光的星灯照得最远,光晕里能看清远处的星斗;阿木的灯上画着只白泽,引得真的灵兽在灯影下奔跑;阿青的灯最朴素,却是用承薪勺的边角料做的;雪璃的灯串着铃,风吹过时,灯影里的铃音能传到画外。

“你看,”掌柜的指着画,“灯总会灭,但光会留在眼里;人总会老,但故事能传下去。”阿禾凑近看,发现画里每个提灯人的脸上都带着笑,灯影重叠处,藏着无数个喝元宵的孩童、唱戏的演员、捏面人的匠人,像幅永远画不完的长卷,把五人的岁月与人间的热闹缝成了团暖融融的光。

当晚打烊后,阿禾把走马灯挂在床头。灯影转啊转,他忽然看见灯中的五人转身对他招手,身后是无边无际的人间烟火。阿禾笑了,摸了摸眉心的禾苗印记,那里正发烫,像揣着颗小小的火种——他知道,这火种会一直传下去,就像这元宵的甜,这灯笼的光,这五人留在人间的,永远不会冷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