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马汉沉冤昭雪,包拯的威名再度传遍大街小巷。
马汉的母亲为报救命之恩,亲赠“包青天”牌匾木雕,三字苍劲有力,入眼便撼人心魄。
包拯望着牌匾百感交集——这称谓从非虚名,而是他铁面断案的底气,更是扎根百姓的初心。
他素来不循官官相护的潜规则,始终站在黎民一侧主持公道,这份对公平正义的坚守,让他成了百姓对抗不公的靠山。
此刻,包拯豁然明晰生命的意义,当即入宫面圣禀明心志。
“赐你一品高官你不受,如今反倒要做七品小官?”皇上满心疑惑。
包拯躬身答道:“皇上有所不知,朝中大臣需有经天纬地的治国谋略,草民对此犹如三岁孩童,实难担此重任。”
“可你绝非池中之物,乃国之栋梁,屈居小官未免太过可惜!”皇上仍劝。
包拯却坚定道:“只要能为百姓解忧,官阶高低何足挂齿?”
皇上深赏他的赤诚,直言要借王朝、马汉一案为他铺路。
李道问斩现场,皇帝携众官观刑,百姓对包拯的称赞声此起彼伏,龙颜大悦。
待李道伏法,百姓欢呼雀跃,皇上顺势下旨:“朕嘉许你再破冤案,你有何所求?”
包拯叩首:“草民只求做一父母官,为百姓请命。”
“好!难得你不贪富贵、一心为民,朕便封你为县令!”
“谢皇上!”
话音刚落,不远处忽生异动——人群中两名男子正对一披头散发者拳打脚踢。经询问得知,此人竟是乔泰,十年前在桃源村犯下灭门血案,杀害三家七口八条人命。
此案归定远县凤阳府管辖,偏偏该县令刚告老还乡,职位空缺。
皇帝当机立断,命包拯即刻赴任定远县县令,彻查这桩陈年旧案。
赴任前夕,廉王嘱托包拯:“若遇小蜻蜓,还望多多照拂。她留信出走了,我放心不下啊。”
包拯应道:“王爷放心,草民若见小蜻蜓,定当好生照料。”
当包拯、展昭携两名衙役押解乔泰出城,赶往定远县时,王朝、马汉早已在城外等候。
为报救命之恩,二人执意要追随左右分忧,竟长跪不起求包拯应允。
“你不需照料母亲吗?”包拯看向马汉。
王朝连忙答道:“马汉本难抉择,是他娘骂醒了他——‘知恩不图报,与猪狗何异’!”
马汉附和:“正是!恩公,我可不想做猪狗不如之人!”
包拯轻叹:“你们先起来再说。”
“不!恩公,我们虽是乡野粗人,不懂经世治国之道,但愿为你效犬马之劳!”王朝急道。
包拯连忙摆手:“你们误会了,我绝非瞧不起你们!”
展昭见状问道:“你们能任劳任怨吗?”
王朝赌咒:“如有半句怨言,我王朝必遭天打雷劈!”
马汉紧随:“我马汉亦是!不,再加一倍,天打雷劈再雷劈!”
忽闻不远处传来笑声,转头望去,正是李莲花与月瑶。
二人早听闻几人谈话,未上前打扰,此刻实在忍不住马汉的憨直发言。
展昭笑道:“快起来,包大哥同意了!”王朝、马汉闻言,当即起身谢恩。
“看来你又收了两位忠心耿耿的追随者。”李莲花走上前。
“李大哥、月瑶姐,你们回来了!”包拯、展昭齐声问候。
“是啊,还没入城呢便听闻你要赴定远县上任,我们特意在此等候啊。”李莲花笑道。
月瑶补充:“莲花花虽不愿入朝为官,却极爱破案,所以决定与你们同去。欢迎吗?”
“太好了!”展昭雀跃,包拯亦颔首:“求之不得!”
“那正好,我们的莲花楼就在不远处,一同启程?”月瑶提议。
包拯略有犹豫——并非生分,只是一行人多,还有犯人需押解。
李莲花一眼看穿:“莲花楼行速不快,与步行相差无几。两位差大哥押解犯人,可在后面跟随,累了便到楼中歇脚,吃饭喝水都方便。”
展昭连忙附和:“是啊,包大哥!”
包拯点头应允:“好。”
王朝、马汉虽满心疑惑,却始终默然相随,不多插话。
一行人进入莲花楼,两名衙役押着乔泰紧随其后。
途中,王朝、马汉不时替换衙役,让二人歇脚补水,也渐渐摸清了众人的身份关系,熟络了起来。
莲花楼行至一处驿站,众人下车时,竟意外地看见公孙策的身影。
“公孙大哥,你怎么会在这里?”展昭惊喜上前。
寒暄过后,众人围坐一桌。
公孙策佯装嗔怪:“你们太不够意思了,动身也不叫我一声!”
包拯笑道:“见你整日与陆湘湘相伴,便不忍打扰。何况我是赴任,你不回家筹备婚事?听闻你们好事将近了?”
月瑶也打趣:“是啊,你舍得离开了?”
公孙策摆手:“什么婚事,都是她缠着我!若非如此,我早该在你们出城前就赶到了。只是没想到你们走得这么慢,我都等了很久了。”
他瞥见不远处的莲花楼,恍然大悟:“原来是绕了远路,怪不得没遇上。幸好这是去定远县的唯一要道,不然怕是得到了地方才能碰面了。”
月瑶解释道:“有些路太窄了,只能绕路而行了。”
包拯也点头附和:“确实,久等了!”
公孙策笑着摆手,却话锋一转:“包拯,恭喜你终于当官了!”
包拯闻言,眼中燃起斗志:“嗯,我定要为民除害,扫尽天下冤屈!”
“好!为你开心!”公孙策笑道,“对了,你做知县,找到主簿了吗?这儿可有个现成的,工资还低廉!”
月瑶与李莲花相视一笑,心领神会。
展昭好奇:“公孙大哥,你要做包大哥的文书?”
“我的文笔可不差!”公孙策自得道。
李莲花附和:“那是自然,不然怎会有‘俊博学’的传言啊?”
“包黑炭,怎么样?”公孙策看向包拯。
“求之不得!”包拯应道。
众人皆开心地笑了起来。
“包拯,如今你已是百姓口中的‘包青天’,跟着你,我也能沾沾光!从今日起,我便是你名正言顺的主簿了!”公孙策打趣道。
展昭意气风发:“包大哥为官,外号包青天,有公孙大哥这个智囊,再加上李大哥、月瑶姐姐和我三个武力担当,简直天下无敌!”
“说得好,展昭,不过有一点说错了。”月瑶摇头。
“哪错了?”展昭不解。
“你李大哥可不只是武功厉害,破案更是拿手绝活。”月瑶解释,
“只是他嫌麻烦,那些一眼看穿的案子,不愿费劲儿收集证据;主要是,他不想太高调。”
“原来如此!”展昭恍然大悟。
李莲花只是含笑不语,不置可否——包拯与公孙策深知他的性子,也不觉得奇怪。
“可是为什么啊?”展昭追问。
李莲花淡然一笑,摆摆手:“无他,只是自由惯了啊,不想被名声束缚。你看你包大哥啊,有了‘包青天’的盛名,日后行事需步步谨慎,半点差错都不能有。
一旦出错呢,便会被无限放大,那么他往日美名将会尽毁,甚至声名狼藉啊,到时再想过平凡的日子呢,可就难了啊。”
众人闻言,皆陷入沉思。
他们从未深想过盛名之下的危机——人人都想成名、向上攀爬,像李莲花这般主动避名的,实在少见。
可细细思索,他说得又何尝不是实情?但凡成名者,无不是对自己的名声格外珍视,做事也多了很多束缚,生怕行差踏错。
一行人途经河流镇时,天色渐沉,便决意留宿客栈——毕竟人多,莲花楼住不下。
此刻众人都去了客栈准备吃饭。
月瑶几人刚落座没多久,伴着几声“咳咳咳”,小蜻蜓竟意外现身,身后还紧追着两个面带怒容、像是要找她麻烦的汉子。
展昭见状,打趣道:“哎,这可是有人自投罗网了哟。”
小蜻蜓装作刚看到屋内众人,嬉皮笑脸地拱手:“哎呀,怎么是你们几位?可真是巧了,看来我跟你们缘分不浅呐!”
“你不在王府好好待着,怎么跑出来了?莫不是惹了什么麻烦?”月瑶往她身后示意。
原来小蜻蜓离开王府后,盘缠很快便花光了。
无意间撞见张龙、赵虎二人正在敲诈勒索,便灵机一动,凭着一身娴熟的轻功和小巧的技术,神不知鬼不觉地盗走了二人刚到手的银票。
她本无心占为己有,转身便将银票尽数分给了街边贫苦百姓,谁知最后一张随手一抛,竟直直落在了张龙、赵虎身上。
二人起初还乐呵呵感叹“好运天降”,伸手一摸怀中,才惊觉自己的银票不翼而飞。
两人惊怒交加,抬眼正巧瞥见躲躲闪闪的小蜻蜓,当即怒吼道:“喂!你这死丫头,敢偷老子的钱,别跑!”
一场追逐就此展开,好在小蜻蜓轻功卓绝,几番辗转便将二人甩在身后。
谁知逃跑途中,竟无意间撞见了正押解犯人的包拯一行人,而张龙、赵虎依旧紧追不舍。
无奈之下,小蜻蜓只得直奔客栈,想借着与包拯等人的交情,吓退这两个难缠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