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前回。贞观元年正月,太极殿上钟鼓齐鸣,香烟缭绕,青玉阶前瑞气升腾,九重宫阙沐浴在初春的晨光之中。新帝李世民身着十二章纹龙袍,头戴冕旒,端坐于金漆蟠龙宝座之上,目光如炬,神情肃穆。他缓缓扫视丹陛之下文武百官,那一双深邃的眼眸中,既有往昔征战沙场的铁血刚毅,又蕴藏着治国安邦的沉静睿智。
历经玄武门之变的血雨腥风,骨肉相残的痛楚犹在心头,然今日之大唐,已非昔日权争倾轧之局。天下归心,万象更新,朝堂之上,气象一新——这不仅是权力更迭的仪式,更是盛世开启的序章。
“传朕旨意。”李世民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如洪钟震荡于大殿穹顶之下,“立长子李承乾为皇太子,钦此。”
话音落下,殿内顿时一片寂静,继而响起细碎的衣袂摩擦之声。内侍引路,一名少年缓步而出。李承乾年方八岁,身形尚显稚嫩,却已穿戴太子冠服:赤色衮衣绣日月星辰,腰束玉带,头戴七旒冕冠,每一步都走得极为谨慎,仿佛生怕踏错一步,便负了这万钧之责。
他跪拜于地,声音清脆却不失庄重:“儿臣承乾,叩谢父皇隆恩,愿竭尽全力,不负储君之位。”
李世民微微颔首,眼中掠过一丝慈爱,却又迅速收敛。身为帝王,情感不可轻露;身为父亲,他亦知此子肩上所负,将是江山社稷的千钧重担。他轻轻抬手:“平身。”
百官齐声恭贺:“恭贺太子殿下!吾皇圣明,国祚绵长!”声浪如潮,回荡在太极殿的雕梁画栋之间,连檐角铜铃也为之轻颤。
册封太子之后,便是册后大典。李世民目光转向殿侧屏风之后,朗声道:“册封长孙氏为皇后,钦此。”
丝竹再起,乐声悠扬。一道素雅而华贵的身影从珠帘后缓步而出——长孙皇后身着凤袍,裙裾曳地,绣有五彩凤凰与祥云纹样,发髻高挽,簪以九翅金凤钗,面容温婉,眉目含光。她行至御前,盈盈下拜,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臣妾蒙陛下厚爱,忝居中宫,自当谨守妇德,辅佐君王,体恤万民,不负苍生所望。”
她抬起头来,目光平静地掠过文武群臣。那一瞬,许多大臣心头皆是一震:此非仅贤淑之后,实乃可共议天下之女主也。魏征暗自点头,房玄龄轻抚胡须,心中叹道:“有此贤后临朝,贞观之治,可期矣。”
册封已毕,便是论功行赏。李世民深知,欲安天下,必先安人心。这些年来随他出生入死、运筹帷幄的文臣武将,是支撑大唐江山的脊梁。
他目光落在阶下一人身上,沉声道:“魏征,上前听封。”
魏征出列,步伐稳健。此人原为东宫旧臣,曾屡次劝谏李建成除掉秦王,直言不讳,锋芒毕露。然玄武门事后,李世民非但未加罪,反因其忠直敢言而重用之。此刻,魏征躬身垂首,神色坦然,毫无惧意。
“朕封你为左丞相,兼谏议大夫,掌门下省,掌纠劾百司,参决政事,辅佐朝政,钦此。”
“臣谢陛下隆恩!”魏征叩首在地,声音洪亮如钟,“臣虽愚钝,愿以肝胆相照,直言进谏,使君无过,国无失政!”
李世民嘴角微扬:“朕要的,正是你这一腔赤诚。”
紧接着,房玄龄、杜如晦等文臣依次受封。房玄龄授右丞相,掌中书省,总理诏令起草;杜如晦任吏部尚书,主管官员铨选,二人并称“房谋杜断”,皆以才识卓绝、处事缜密着称。此刻他们相视一笑,眼中皆有激动之色——多年辅佐秦王,忍辱负重,终得施展抱负于清明之世。
刘文静授民部尚书,统筹全国赋税钱粮;温彦博掌礼部,负责典章制度;萧瑀为户部侍郎,协理财政……一个个名字被宣读,一项项职责被赋予,整个朝廷如同一台精密运转的 machinery,开始有序启动。
文臣既定,轮到武将。李世民的目光变得炽热起来,那是对战友的敬重,是对战功的铭记。
“苏定方,虽远在河北,然镇守边陲,拒突厥南侵,功不可没。”他顿了顿,语气加重,“封左武卫大将军,食邑三千户,仍镇守河北,统辖幽、蓟、营三州兵马,节制北疆诸军,钦此!”
传旨内侍立刻领命而去。而在千里之外的卢龙塞,苏定方正与妻子高慧英巡视长城烽燧。接到诏书那一刻,寒风吹动他的披风,他凝望着长安方向,久久不语。高慧英接过诏书细细读罢,轻声道:“夫君多年戍边,餐风饮雪,如今终得明主认可。”
苏定方缓缓摇头:“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陛下登基,天下待治,我辈武人,岂能只图荣禄?护国安民,才是本分。”
与此同时,长安殿上,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等人已按序列站定。李世民看着这群陪他冲锋陷阵的老兄弟,眼中有泪光闪动。
“秦琼,封左武卫大将军,与苏定方同掌禁军,守卫京师,统领十二卫之一,钦此!”
秦叔宝出列,甲胄铿锵,双膝跪地:“臣秦琼,誓死效忠陛下,肝脑涂地,不敢有二!”
“尉迟恭,封右武卫大将军,统领玄甲军精锐,为朕之虎贲,镇守宫城,钦此!”
尉迟敬德抱拳大喝:“末将领命!若有奸邪犯阙,某手中钢鞭必教其粉身碎骨!”
“程咬金!”李世民笑着点名,“封卢国公,授上将军衔,赐铁券丹书,镇守山东,安抚百姓,整饬军备,钦此!”
程知节咧嘴一笑,大声道:“陛下放心!俺老程虽然粗人一个,可也知道忠义二字怎么写!山东交给我,包您太平!”
群臣哄笑,殿内气氛一时轻松几分。然而笑声未落,李世民又看向武将队列中一对特殊的身影——平阳公主李秀宁与驸马柴绍。
他起身离座,亲自走下丹陛,扶起二人:“长姐不必多礼。”
众人皆惊。天子亲迎臣属,已是殊荣,何况还主动扶起一位女子?
李秀宁一身银鳞铠甲,英姿飒爽,眼角已有细纹,却是目光如电。她曾率娘子军攻破关中十余城,为李唐打下半壁江山,功勋赫赫,不让须眉。
“朕封你为‘镇国公主’,位比亲王,领禁军一旅,驻跸长安西苑;柴绍,封谯国公,授上将军衔,辅佐公主,共镇京畿西大门,拱卫帝都安宁,钦此!”
李秀宁单膝跪地,声若洪钟:“臣姐李秀宁,愿为大唐镇守西陲,纵马踏敌,死而后已!”
柴绍紧随其后:“末将誓与公主同心,生死不渝!”
满朝文武无不肃然起敬。女子封将,古来罕见,而今李唐开此先河,足见新朝气象,不拘一格。
其余功臣亦一一受封:屈突通授兵部尚书,掌军令调度;张公瑾任刑部侍郎,主司法清明;侯君集封卫国公,屯兵陇右,防备吐谷浑……人人有赏,各得其所,朝堂之上,士气振奋,人心归附。
而那些曾依附李建成、李元吉的奸佞之徒,早已被清算殆尽。构陷忠良的张妃、尹妃削去封号,废为庶人,打入冷宫,终身不得出入;东宫谋士王珪、韦挺因参与毒杀秦王密谋,判斩立决;齐王府爪牙数十人流放岭南烟瘴之地,永不得返。
朝纲既正,黑白分明。
就在此时,殿外忽有通报传来:“薛万均、薛万彻兄弟求见!”
百官闻言侧目。这二人曾是东宫死士,玄武门那夜,亲率三百骑兵冲击秦王府,几乎破府。如今竟敢现身朝堂?
李世民却面色不动,只淡淡道:“宣。”
脚步声由远及近,两名男子踉跄入殿,衣甲残破,满脸风尘。正是薛家兄弟。他们扑通跪倒,额头触地:“罪臣薛万均(薛万彻)叩见陛下!昔日助逆,罪该万死!今特来请降,若蒙宽宥,愿效犬马之劳,赎此余生!”
殿内鸦雀无声。有人冷笑,有人皱眉,更有旧部怒目而视。
李世民沉默良久,终于开口:“你二人确曾助纣为虐,若依律法,当诛三族。”
兄弟二人浑身颤抖,几乎瘫软。
然皇帝话锋一转:“然朕知你等勇猛善战,且未直接参与伏击、毒杀之事,尚存一线可恕。朕不嗜杀,唯惜才耳。”
他站起身,声音洪亮:“即日起,薛万均编入秦琼麾下,为偏将;薛万彻隶尉迟恭军中,从队正做起。戴罪立功,若有战功,再行擢升!”
二人惊喜交加,连连叩首,泪流满面:“谢陛下不杀之恩!臣等愿肝脑涂地,报效圣恩!”
这一刻,百官动容。赦敌将而不诛,用仇雠以立威,此乃王者之量!
李世民环视群臣,朗声道:“诸位皆是大唐栋梁。往日恩怨,至此一笔勾销。朕不愿再闻旧事纷争,唯愿与卿等同心戮力,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劝课农桑,练兵强武,使黎民安居,四海宾服!”
“臣等遵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百官齐声应和,声震云霄,连太极殿上的匾额似乎都在共鸣。
殿外阳光正好,洒在“贞观”二字之上,金光熠熠,宛如天启。
新帝登基,功臣受封,奸佞伏法,贤才并用。大唐王朝终于摆脱了内斗的阴霾,走向清明政治的新纪元。
而在河北边关,苏定方将诏书收入怀中,翻身上马,对高慧英道:“走吧,边情紧急,突厥斥候近日频频出没,我们不能因封赏而懈怠。”
高慧英策马相随,笑道:“你啊,从来不知什么叫享福。”
“享福?”苏定方仰望苍穹,轻声道,“能让百姓免于战火,才是最大的福。”
长安城中,秦琼与程咬金围着一幅新绘的边防舆图激烈争论;江南水畔,李靖接到诏书,立即召集水军将领,筹备巡江操练;陇西高原,侯君集已点起五千铁骑,准备西巡边境……
一个属于贞观的传奇时代,正缓缓拉开帷幕。
欲知太宗皇帝如何励精图治,纳谏如流,开创千古少有的治世;苏定方等一代名将又将在北疆立下何等奇功,威震漠南漠北,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