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苏定方演义 > 第255章 秦府死守退乱兵 新帝登基安社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55章 秦府死守退乱兵 新帝登基安社稷

书接前回。玄武门的厮杀声如惊雷般自宫城深处滚滚传来,穿破长安清晨的薄雾,直扑秦王府后宅。彼时,长孙金凤正端坐于后堂暖阁之中,身着素色锦裙,外罩银线云纹比甲,手中轻执一卷名册,眉目沉静地清点府中家丁、婢女与粮草储备。烛火摇曳映照她白玉般的面庞,神情专注而从容,仿佛外界风云变幻皆与她无关。

然而,当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管家老周喘息未定地闯入堂中,跪地禀报:“王妃!宫中出事了!玄武门刀兵四起,传言太子与齐王已被殿下斩杀……外面已有乱兵围府,喊打喊杀!”

长孙金凤指尖微顿,笔尖在纸上留下一道墨痕。她缓缓抬眸,目光如秋水般清澈却冷冽,只片刻,便敛去所有惊惶,声音平稳如常:“关闭府门,吊桥收起,令所有家兵披甲持械,死守各处院门。厨房即刻备好热汤饭食,送往西校场;医馆打开药柜,准备救治伤员。”

她说完,起身拂袖,步履坚定地走向前院。沿途婢女侍从无不屏息凝神,只见这位平日温婉贤淑的秦王妃,此刻竟似换了一个人——背脊挺直,眼神锐利,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刚登上门楼,耳畔已是震天动地的呐喊:“杀进秦王府,为太子、齐王报仇!”“诛灭逆贼李世民满门!”数千乱兵如潮水般涌至府墙之下,刀枪林立,箭矢如蝗,狠狠射向高墙之上。几支利箭擦过她的发髻,带落一缕青丝随风飘散。

长孙金凤立于城头,迎风而立,不退半步。她命人取来大锣,亲自敲响三声,随后朗声道:“诸位将士听真!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逆作乱,已于玄武门伏法,此乃圣上默许、天意所归!尔等皆是大唐男儿,岂可助纣为虐?若此刻退兵,既往不咎;若有功者,尚可记功授赏!若执意攻府,便是叛国之举,株连九族,悔之晚矣!”

话音落下,墙外一时寂静。不少士卒面露迟疑,彼此交头接耳。一名年迈老兵低声叹道:“王妃说得有理啊……咱们何必替死人卖命?”

可就在这人心动摇之际,人群中猛地跃出几名东宫亲卫统领,为首一人正是原太子府骁骑将军赵崇义,他拔刀怒喝:“休听妖妇蛊惑!分明是李世民弑兄逼父,篡夺储位!今日不踏平秦王府,何以告慰太子英灵?兄弟们,冲上去!府中金银任取,美姬任挑!”

一声令下,鼓声震天,云梯数十架同时架上墙头。乱兵如蚁群攀爬而上,杀声震耳欲聋。秦王府家兵虽仅三百余人,却多是随李世民征战沙场的老卒,个个身经百战,临危不惧。他们依托墙垛,以滚木礌石砸下,箭雨倾泻,顷刻间将数架云梯击断,惨叫声此起彼伏。

但敌众我寡,战况愈演愈烈。东南角一段矮墙因地基老旧,已被撞得裂缝纵横。一名家兵队长嘶吼着:“顶住!再撑一刻钟!”话音未落,一支冷箭贯穿其胸膛,当场倒地。几个悍勇乱兵趁机跃上墙头,挥刀砍杀,防线岌岌可危!

就在此千钧一发之际,一道身影疾驰而来——长孙金凤亲自提剑赶到。她手中所握,正是李世民临行前留下的昆吾宝剑,寒光凛冽,映着血色晨曦。她站在缺口之前,身后跟着十余名平日侍奉左右的贴身侍女,此刻也都换上了短甲,手持长矛或匕首,面色坚毅。

“守住这里!”她一声令下,亲自执盾挡开一刀,反手一剑刺入敌腹。鲜血喷溅在她脸上,她却毫无惧色,厉声喝道:“谁敢再进一步,我必亲手斩之!”

那一瞬,仿佛天地为之肃然。那些原本心生怯意的家兵见主母亲临前线浴血奋战,无不热血沸腾,齐声怒吼:“护王妃!守秦府!”

有人抱起巨石砸向云梯,有人持长枪挑落攀爬之敌,更有老兵脱去上衣,赤膊挥斧,状若疯虎。血染青砖,尸横墙下,整座秦王府宛如一座孤岛,在怒涛狂浪中巍然不动。

一个时辰过去,战局已至极限。箭矢耗尽,滚木用光,许多士兵只能以瓦片、碎砖投掷敌人。长孙金凤亦已力竭,倚靠着断墙喘息,额角渗血,手臂被划开一道深口,仍咬牙坚持指挥调度。她望向远方宫城方向,眼中既有担忧,也有信念:“夫君……你可曾得胜?这府门,妾身定为你守住。”

就在众人几乎绝望之时,忽闻墙外一阵骚乱。原本凶猛进攻的乱兵忽然停顿,阵型混乱,有人开始后退,有人丢下兵器四散奔逃。

紧接着,一名浑身浴血的亲卫狂奔至门楼下,仰头高呼:“王妃!捷报!玄武门之战已毕,殿下亲手斩杀太子与齐王!东宫、齐王府部属闻讯溃散,朝廷大局已定!”

刹那间,城墙上爆发出震天欢呼。有人喜极而泣,有人跪地叩谢苍天。长孙金凤闭上双眼,深深吸了一口气,握剑的手微微颤抖,泪水终于滑落脸颊,却又含笑低语:“好了……都好了。”

她强撑精神,下令道:“打开府门,只追不杀!凡放下兵器者,一律收押待审,不得滥伤一人。传我命令:救伤员、埋死者、安抚百姓,秦王府绝不趁乱报复!”

命令传出,府门徐徐开启。残余乱兵见大势已去,纷纷抛械投降。唯有少数死忠之徒趁乱逃逸。其中,太子府大将元穆觉吓得魂飞魄散,连夜北遁,竟一路投奔突厥,更为了换取庇护,将贺兰山下的贺兰关献予敌国,引狼入室,遗祸边疆。此等卖国行径,终在贞观二年被苏定方率铁骑踏雪而出,历时三月苦战,方才夺回关城,洗刷耻辱。此乃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随着秦王府之围解除,长安局势迅速稳定。李世民一面遣秦琼、尉迟恭分巡六街,弹压宵小,恢复秩序;一面着手处置东宫、齐王府善后事宜。查抄府库所得不义之财,尽数分赠玄武门阵亡将士之家眷;两家老弱妇孺,则另择宅院安置,严禁任何人借机欺凌报复;对于主动归降的属官幕僚,量才录用,宽大为怀,彰显新主仁德。

百姓初闻宫变,皆惶恐不安,然见秦王治下井然有序,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市井渐复喧嚣,茶肆酒坊重开,街头孩童嬉戏如常,民心遂安。

数日后,太极殿钟鼓齐鸣,唐高祖李渊正式颁诏,册封李世民为皇太子,诏书中称其“文武兼资,仁孝并着,戡乱安邦,功盖古今”,并明示:“自即日起,军国庶务,悉由太子裁决。”

李世民率百官接旨,礼毕入宫拜见父皇。父子相见于甘露殿,室内无声,唯有香炉轻袅。李渊望着眼前这个曾最宠爱却又最忌惮的儿子,见他双鬓早生华发,眼底布满血丝,心中百味杂陈。良久,方轻叹一句:“往后,这天下就交给你了。”

李世民跪地叩首,声音哽咽却坚定:“儿臣不敢忘创业之艰,定当夙夜匪懈,励精图治,不负父皇托付,不负万民所望。”

一个月后,禅位大典隆重举行。李渊身着太上皇衮冕,亲手将传国玉玺交予李世民。那一刻,龙椅易主,江山更迭,却不闻哭嚎,不见流血。弘义宫中,李渊静坐窗前,望着庭中落叶纷飞,喃喃道:“终究是他的天下了。”

太极殿上,李世民身穿十二章纹龙袍,头戴冕旒,接受百官朝贺。钟磬齐奏,鼓乐喧天,丹陛之下,文武列班,山呼“吾皇万岁”之声响彻云霄。

他立于御阶之上,目光缓缓扫过人群——秦琼须发斑白仍挺立如松,程咬金咧嘴憨笑满脸豪气,房玄龄低头执笔记录盛典,魏徵肃然直视显忠诚之志。他又想起远在河北操练新军的苏定方,江南督造水师的李靖,还有无数未能到场却为大唐奠基流血的英豪。

他缓缓开口,声如洪钟:“朕继大统,非因权谋,实赖天命人心。自今日始,誓以勤政爱民为本,革除弊政,广开言路,使朝无壅蔽,野无冤民。愿与诸卿同心协力,共致太平盛世!”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呼声如海潮奔涌,震动长安九陌。

贞观之治的大幕,就此拉开。

而那夜玄武门前流淌的鲜血,那一场兄弟相残的悲剧,终将成为新帝心中永恒的警钟——江山得之不易,唯有以德配位,以仁治国,方能不负苍生,不负那些曾为他舍命断后的忠魂将士。

欲知贞观初年,太宗如何纳谏兴邦,苏定方如何北击突厥、扬威塞外,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