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 > 第465章 今天是个好日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沈良望着李建华的背影,眉头微微皱起。

看来这个项目并不会一帆风顺,内部阻力恐怕比想象中要大。

不过无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回到办公室,沈良发现桌上多了一份文件。

是人事科送来的,关于新增助手的安排。

两个人选都是从其他科室调来的年轻技术员。

一个叫王明,机械专业毕业,在设备科工作了两年。另一个叫小李,电气专业出身,刚分配到厂里不久。

沈良翻看着他们的履历,心中盘算着如何分工。

王明的机械基础应该不错,可以负责硬件部分的设计和制造。

小李是电气专业,正好负责控制系统的开发。

正想着,门外传来敲门声。

“请进。”

进来的是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身材偏瘦,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

“沈工您好,我是王明,人事科安排我来技术科报到。”王明的声音很有礼貌。

“欢迎欢迎!”沈良热情地站起来握手,“以后我们就是同事了。”

王明看起来有些紧张:“听说您要搞一个大项目,我...我能胜任吗?”

“当然能胜任。”沈良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机械专业出身,正是我们需要的人才。”

聊了几句,沈良发现王明确实有两把刷子。虽然工作经验不多,但理论基础很扎实,而且学习能力很强。

没过多久,小李也来报到了。这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二十二三岁的样子,个子不高,但眼神很机灵。

“沈工,我叫李文,大家都叫我小李。”小李的性格明显比王明活泼一些。

“好,那我也叫你小李。”沈良笑道,“你是电气专业的吧?”

“对,刚从华北电力学院毕业。”小李有些兴奋,“听说要搞自动化控制系统,我正好学过这方面的课程。”

很好,看来人事科挑人还是挺用心的。

沈良召集三人围坐在一起,开始介绍项目的具体情况。

“我们要开发的是一套炼钢炉温度自动控制系统。”沈良指着黑板上的示意图说道,“传统的炼钢过程完全靠工人经验判断温度,不够精确,也不够稳定。”

王明皱着眉头问道:“可是现在没有合适的温度传感器啊,怎么测量炉内温度?”

这个问题问到了关键点上。1980年的中国,高温传感器技术确实还不够成熟。

但沈良早就想好了解决方案。

“我们可以用红外测温的方法。”沈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通过观察火焰的颜色变化来判断温度范围。”

“红外测温?”小李眼睛一亮,“这个思路很新颖啊!”

赵工程师也点点头:“确实是个巧妙的办法。虽然精度可能不如直接测温,但对于炼钢来说已经够用了。”

沈良继续解释:“控制系统的核心是一个简单的pId算法。根据温度偏差自动调节燃气流量,保持炉温稳定。”

“pId算法?”王明有些困惑,“这是什么?”

沈良意识到,在这个年代,pId控制理论可能还没有广泛应用到工业领域。

“pId就是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的缩写。”沈良耐心地解释道,“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当前误差、历史误差和误差变化趋势来调节控制量。”

说着,他在黑板上写下了pId控制的数学公式。

几个人看着黑板上的公式,都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这个控制理论听起来很先进啊。”小李忍不住感叹,“沈工,您是从哪里学到的?”

沈良心中一紧。确实,以他目前的身份背景,很难解释为什么会了解这么前沿的控制理论。

“我...我是在一本外文期刊上看到的。”沈良随口编了个理由,“最近在自学控制理论方面的知识。”

几个人都点点头,没有继续追问。在这个年代,能看懂外文期刊本身就说明了技术水平。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沈良详细讲解了整个系统的设计思路。从硬件架构到软件算法,从元器件选型到安装调试,每个环节都考虑得很周全。

听完讲解,几个人都被震撼到了。

“沈工,您这个设计太厉害了!”小李激动地说道,“如果真的能实现,绝对是革命性的突破!”

王明也很兴奋:“我感觉自己今天学到了好多新东西。以前从来没想过炼钢也可以这么智能化。”

就连一向沉稳的赵工程师也忍不住感叹:“小沈,你这个想法确实很超前。不过实现起来恐怕不容易。”

“确实不容易,但并非不可能。”沈良信心满满地说道,“关键是要一步一步来,先把基础的东西做好。”

说着,他拿出了早上整理好的元器件清单。

“明天我们兵分三路采购。赵工负责基础元器件,王明去找机械加工件,小李和我去电子市场买芯片。”

几个人拿着各自的清单仔细研究起来。

王明看着自己的清单,有些担心:“这些加工件的精度要求都很高,咱们厂的设备能做出来吗?”

“应该没问题。”沈良回答,“实在不行就外协加工。”

小李也有疑虑:“这些进口芯片会不会很贵?五千块钱够用吗?”

沈良心中盘算了一下,点点头:“应该够用。而且有些芯片可以用国产的替代。”

正说着,技术科的门被人推开了。

进来的是三车间的张师傅,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工人,在厂里德高望重。

“小沈,听说你们要搞自动化控制?”张师傅直接开门见山。

“是的,张师傅。”沈良恭敬地回答。

张师傅摇了摇头:“年轻人,炼钢这活儿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机器能有人聪明吗?”

这话里明显带着质疑的意味。

沈良能理解张师傅的想法。在这个年代,很多老工人对自动化技术都持怀疑态度,担心被机器取代。

“张师傅说得对,机器确实不如人聪明。”沈良诚恳地说道,“我们的系统只是辅助工人工作,最终决策还是要靠师傅们的经验。”

听到这话,张师傅的表情缓和了一些。

“那倒还好。”张师傅点点头,“不过你们这套东西真的有用吗?别花了钱却没效果。”

“张师傅放心,我们会先做小规模试验。”沈良保证道,“等验证了效果再大规模推广。”

张师傅想了想,又问:“那你们什么时候能做出来?”

“预计一个月左右完成样机,两个月完成调试。”沈良给出了时间表。

“这么快?”张师傅有些惊讶,“你们真有把握?”

沈良点点头:“有把握。”

张师傅深深地看了沈良一眼,然后转身离开了。

目送张师傅离去,赵工程师感叹道:“看来厂里对我们这个项目议论不少啊。”

“正常。”沈良并不在意,“新事物出现总会有争议。等我们做出成果,自然就没人质疑了。”

几个人继续讨论技术细节,直到下班时间才结束。

临走时,沈良特意叮嘱大家:“明天的采购很重要,大家一定要仔细。特别是元器件的质量,绝对不能马虎。”

“放心吧,沈工!”小李拍着胸脯保证。

走出厂门,沈良忽然想起一件事。他需要找个地方住下来,不能总住招待所。

在这个年代,分房子是个大问题。不过以他现在的身份,应该能申请到一间单身宿舍。

想到这里,沈良决定明天去人事科咨询一下住房的事情。

夜色渐浓,沈良骑着自行车在城市的街道上穿行。路灯昏黄,车辆稀少,整个城市显得安静而祥和。

这就是1980年的中国,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代。

虽然物质条件还比较落后,但人们的精神状态非常昂扬。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起,整个社会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而他,将在这个变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回到招待所,沈良躺在床上回想着今天的经历。项目启动比预想的顺利,团队成员也都很不错。

不过他也意识到,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技术问题只是一方面,更大的挑战可能来自人的因素。李建华副厂长的态度就是一个信号,厂内的政治生态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

不过沈良并不担心。他有足够的技术实力和前瞻性眼光,只要做出成果,所有的质疑都会烟消云散。

第二天一早,沈良就来到了技术科。

其他几个人也都早早到了,看起来都很兴奋。

“今天是个好日子,开始采购!”小李兴致勃勃地说道。

沈良分发了经费,每个人拿着各自负责的资金和清单出发了。

沈良和小李首先来到了市区的电子市场。

这里聚集了十几家电子元器件商店,是全市最大的电子产品集散地。

不过跟后世相比,这里的规模还很小,品种也不够丰富。

很多先进的芯片都需要特殊渠道才能买到。

两人走进一家规模较大的店铺。

老板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看起来很精明。

“两位需要什么?”老板热情地迎了上来。

沈良拿出清单:“我们需要这些芯片,你看看有哪些现货?”

老板接过清单仔细看了看,眉头逐渐皱了起来。

“这些都是高端产品啊,有些还是进口的。”

老板摇了摇头,“现货不多,而且价格不便宜。”

“价格多少?”沈良问道。

老板拿出算盘噼里啪啦算了一阵:“全套下来,至少要三千块。”

三千块!这个价格确实不低,几乎花掉了一大半的预算。

沈良心中盘算着,有没有替代方案。

“如果用国产芯片替代部分进口产品,能便宜多少?”沈良问道。

“那就便宜不少了,大概能省一千块。”老板回答。

沈良考虑了一下,决定采用混合方案。

关键的芯片用进口产品,次要的芯片用国产替代。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两千二百块的价格成交。

小李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沈工,您真厉害!居然能把价格砍下来这么多。”

沈良笑了笑:“这点小技巧而已。”

其实他心中清楚,在这个年代,电子元器件的价格水分确实很大。

特别是进口产品,往往被层层加价。

拿到元器件,两人马不停蹄地赶回工厂。

王明和赵工程师也都回来了,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