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 > 第464章 我们一定会把钱花在刀刃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64章 我们一定会把钱花在刀刃上

第二天一早,沈良就被闹钟吵醒了。

他翻身起床,在镜子前整理了一下仪容。

今天的会面太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

洗漱完毕,沈良换上了最好的那件白衬衫,还特意把皮鞋擦得锃亮。室友老王还在呼呼大睡,嘴里还在说着梦话。

“等着瞧吧,总有一天我也要当上工程师...”

沈良摇摇头,轻手轻脚地走出宿舍。

食堂里人不多,大部分工人都还在睡觉。沈良简单地吃了两个包子,喝了一碗小米粥,就往办公楼走去。

路上遇到几个早班的工人,都用好奇的眼神看着他。显然昨天的消息已经传遍了整个厂子。

“那就是设计控制系统的小伙子?”

“看起来挺普通的嘛...”

“年轻人就是厉害,我们这些老家伙都比不了。”

沈良装作没听见,加快了脚步。

办公楼里很安静,只有清洁工在拖地。沈良提前半小时到了,就在楼道里来回踱步,心里琢磨着等会儿该说什么。

厂长叫张维国,五十多岁,是个技术出身的老工业人。听说年轻时候在苏联留过学,回国后一直在钢铁行业摸爬滚打。

这样的人最看重实用技术,不喜欢花拳绣腿。只要能证明自己的技术确实有用,应该能获得他的支持。

但问题是,沈良的很多想法都超前了几十年。如何在不引起怀疑的前提下,让张厂长相信这些技术的可行性?

正想着,楼梯间传来脚步声。

赵工程师气喘吁吁地跑上来:“小沈,你来得真早。”

“赵工,厂长是什么脾气?”沈良问道。

“张厂长人很好,就是对技术要求严格。”赵工程师擦了擦汗,“你放心,昨天我已经把情况跟他汇报过了。他对你的设计很感兴趣。”

沈良点点头,心里稍微放松了一些。

九点整,厂长办公室的门开了。

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人走了出来,正是张维国厂长。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

“小沈同志,久仰久仰!”张厂长主动伸出手。

沈良赶紧握手:“张厂长,您好。”

“进来坐,进来坐。”张厂长热情地招呼。

办公室不大,但收拾得很整洁。墙上挂着几幅字画,还有一张全厂的俯视图。书架上摆满了各种技术资料和外文书籍。

张厂长给沈良倒了一杯茶:“小沈,听说你设计的控制系统很不错?”

“还在完善阶段,不敢说不错。”沈良谦虚地回答。

“年轻人要有自信!”张厂长拍了拍沈良的肩膀,“我看过你的设计图了,确实有想法。不过我有几个问题想问问你。”

沈良坐直身体:“您请说。”

“第一个问题,”张厂长拿起茶杯,“你这套控制系统的核心原理是什么?”

沈良早就准备好了答案:“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压力、成分等参数,然后用微处理器进行数据分析,自动调节各项工艺参数,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微处理器?”张厂长皱了皱眉,“这个概念我倒是听说过,但实际应用还很少见吧?”

“确实还不太普及,”沈良小心地回答,“但我觉得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成本也在不断下降。我们应该提前布局。”

张厂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有道理。那第二个问题,这套系统的可靠性如何保证?钢铁生产不能出差错,一旦控制系统失灵,后果不堪设想。”

这个问题更加尖锐。沈良深吸了一口气:“我设计了多重备份机制。主控制系统出现故障时,备用系统会立即接管。同时保留手动操作接口,操作工人可以随时切换到手动模式。”

“还有冗余设计和故障诊断功能,”沈良继续说道,“系统会实时自检,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报警。”

张厂长眼中闪过一丝惊讶:“看来你考虑得很周全。”

他放下茶杯,站起身来到窗前:“小沈,我再问你一个问题。如果这套系统成功了,你觉得能给我们厂带来什么改变?”

沈良也站了起来:“首先是产品质量的提升。自动化控制比人工操作更精准,能够大幅减少次品率。”

“其次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工人不用时刻盯着各种仪表,可以把精力放在其他工作上。”

“最重要的是,”沈良的声音变得坚定,“这能为我们厂培养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将来无论是技术升级还是扩大生产,都会有足够的技术储备。”

张厂长转过身,目光炯炯地看着沈良:“说得好!人才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他重新坐下,表情变得严肃:“小沈,实话跟你说,我们厂现在面临很大的压力。上级要求我们今年的钢产量要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但设备老化严重,工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如果你的控制系统真能发挥作用,对我们来说就是雪中送炭。”

沈良心中一动。看来厂里的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紧迫。这反而是个机会,越是困难的时候,人们越容易接受新技术。

“张厂长,我有信心完成这个项目。”沈良诚恳地说道,“不过我需要一些支持。”

“你说,需要什么支持?”

“首先是人员配置。我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需要几个技术人员协助。”

“这个没问题,赵工程师会全力配合你。还需要什么?”

“元器件采购可能会遇到困难。有些进口芯片不太好买到,而且价格昂贵。”

张厂长沉思了一会儿:“这个我来想办法。我们厂跟几个大学有合作关系,可以通过他们的渠道采购。实在不行,就向上级申请特批。”

沈良大喜过望。有了厂长的全力支持,项目成功的把握又增加了几分。

“对了,”张厂长忽然想起什么,“你这个项目大概多长时间能完成?”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三个月应该能做出样机。”沈良算了算时间,“调试和完善可能还需要一两个月。”

“五个月?”张厂长皱了皱眉,“时间有点紧。上级要求我们下半年就要见成效。”

沈良心里一紧。看来压力确实很大。

“我尽量加快进度,”他保证道,“如果人手够用的话,也许能提前完成。”

“行,我再给你配两个助手。”张厂长爽快地答应了,“小王和小李都是电子专业毕业的,基础不错。”

谈话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张厂长询问了许多技术细节。沈良都一一作答,展现出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最后,张厂长满意地点点头:“小沈,我对你有信心。项目资金今天下午就能到账,人员明天就位。你放手去干,有什么困难随时来找我。”

“谢谢张厂长的信任!”沈良激动地站了起来。

“不用谢,是你给了我们希望。”张厂长也站了起来,“我相信,你们这一代年轻人会比我们做得更好。”

走出厂长办公室,沈良心情激动不已。这次会面比他预想的要顺利得多。张厂长不仅全力支持项目,还主动提供了额外的资源。

看来这个厂长确实是个有眼光的人,知道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下楼的时候,沈良遇到了几个车间主任。他们看到沈良从厂长办公室出来,都投来好奇的目光。

“小沈,听说你要搞大动作?”一车间的刘主任笑着问道。

“谈不上大动作,就是想为厂里做点贡献。”沈良谦虚地回答。

“好样的!”刘主任拍了拍沈良的肩膀,“年轻人就应该有闯劲。有什么需要配合的,尽管开口。”

其他几个主任也纷纷表态支持。看来厂长的态度已经传达下来了,大家都很配合。

回到技术科,赵工程师早就在等着了。

“怎么样?”他急切地问道。

“很顺利,张厂长同意全力支持。”沈良高兴地说道,“还要给我们增加两个助手。”

“太好了!”赵工程师兴奋地搓了搓手,“那我们什么时候开始?”

“现在就开始。”沈良说道,“我们先把需要的元器件列个清单,然后分头采购。”

两人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准备工作中。沈良凭借记忆画出了详细的电路图,赵工程师负责核实元器件的规格和型号。

忙活了一上午,清单终于整理完毕。需要的元器件多达上百种,其中不少都是进口产品,采购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

“这些芯片国内能买到吗?”赵工程师指着清单上的几个型号问道。

“应该能买到,就是价格贵一些。”沈良回答,“实在买不到的话,我们可以用国产替代品。”

其实沈良心里很清楚,1980年的中国在半导体技术方面还相对落后,很多高端芯片确实需要进口。但他有办法用相对简单的元器件实现同样的功能。

关键是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

下午,项目资金到账了。五千块钱在这个年代算是一笔巨款,足够支撑前期的研发工作。

沈良拿着资金批条,心中充满斗志。

这个项目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更是为了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如果成功了,必将在钢铁行业引起巨大轰动。

那时候,更多的机会就会接踵而来。

沈良刚走出技术科,就碰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副厂长李建华。

李建华五十出头,戴着厚厚的眼镜,说话总是慢条斯理。不过今天他脸色有些不太好看。

“小沈,听说你跟张厂长汇报了新项目?”李建华的声音听起来很平静,但沈良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试探意味。

“是的,李副厂长。”沈良如实回答。

李建华推了推眼镜,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五千块的项目资金,不是个小数目啊。”

这话里有话。沈良心中警铃大作。

在他的记忆中,李建华一直是个很保守的管理者,对新技术持怀疑态度。

更重要的是,他跟张厂长之间似乎存在某种微妙的竞争关系。

“李副厂长放心,我们一定会把钱花在刀刃上。”沈良谨慎地回应。

“呵呵,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李建华笑了笑,但笑容有些僵硬,“不过咱们厂的情况你也知道,现在效益不太好,每分钱都要花得值当。”

话音刚落,李建华转身走了,留下沈良独自站在走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