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可浣碧还在那儿受冻呢!”流朱急道,“天这么冷,她身上那件旧棉袄根本不顶用……”

甄嬛闭了闭眼,压下心头的火气。她知道槿夕说得对,华妃宫里的事,她此刻根本插不上手。别说一件棉袄,就是想把浣碧接回来,也得看华妃的脸色。可一想到浣碧在寒风里缩着脖子的模样,她的心就像被冰锥刺着似的疼。

“罢了。”甄嬛缓缓松开手,书页上留下几道浅浅的指痕,“流朱,再取两件棉袄来,挑最厚实的,咱们另想办法送进去。这次别找小李,找个在翊坤宫当差”的老妈妈,多塞点银子,务必交到浣碧手里。”

“小主……”流朱还想再说什么,被槿夕用眼色制止了。

槿夕扶着甄嬛靠在软榻上,给她盖上薄毯:“小主放心,奴婢这就去办。找个稳妥的人,定能送到。”她顿了顿,又道,“只是翊坤宫这般针对,怕不是冲着一件衣裳来的。小主近来心绪不宁,更要多加提防才是。”

甄嬛望着窗外融雪的屋檐,水珠一滴一滴落下,砸在青石板上,像敲在她心上。华妃的人敢动她送的东西,是轻视,是试探,更是赤裸裸的挑衅。而她现在,连为妹妹讨件棉衣都要这般周折,更别说查清自己这“身孕”的真相了。

“我知道。”甄嬛的声音有些疲惫,“只是心里堵得慌。”

流朱取来棉袄,槿夕接过,又仔细包了包,转身往外走。槿夕身着一件厚厚的棉袄,宛如一个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粽子。她的手中紧紧握着一个巨大的包袱,当她缓缓打开包袱时,里面呈现出的却并非什么稀世珍宝,而是一些给浣碧过冬的衣服。

槿夕面无表情地凝视着这些衣服,眼神冰冷而又空洞。她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寒意,仿佛这冬日的严寒已经深深地渗透进了她的骨髓。

“她人都已经没了,是要烧给她吗?”槿夕喃喃自语道,声音如同这冬日的寒风一般冷酷无情。

殿内只剩下甄嬛和流朱,融雪的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却暖不了人心。

甄嬛拿起那顶尚未绣完的肚兜——原是她给孩子准备的,针脚疏疏落落,像她此刻杂乱的心绪。

上书房内,老师正在头头是道的讲解,史书,四阿哥弘历听课很是认真,私底下背书很是努力,四阿哥弘历虽说从小在圆明园长大,但是到底弘历被圆明园被接回皇宫后了,皇上虽说不大喜欢待见他,但是皇子该有的东西和体面,弘历还是有的。四阿哥弘历早也读书晚也读书,就希望在皇阿玛一个月一次的考核中,得到皇阿玛的赞赏,弘历前面的三阿哥弘时,正在摇摇欲坠马上就要爬到桌子上睡觉,两个孩子学习态度让人叹息。

上书房内,檀香袅袅,混着墨香与旧书卷的气息,在暖烘烘的空气里弥漫。老师站在案前,捧着一卷《资治通鉴》,声音抑扬顿挫:“……贞观之治,重在任贤纳谏,太宗以史为镜,方得天下清明……”

四阿哥弘历端坐在案前,脊背挺得笔直,手里握着一支狼毫,笔尖在纸上飞快地记录着要点。他穿一身石青色常服,袖口洗得有些发白,却依旧整洁。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他脸上,映出眉眼间的专注,睫毛在眼下投出淡淡的阴影。虽在圆明园长大多年,刚回宫时带着几分怯懦,可这几个月来,他像是憋着一股劲,白日里认真听讲,夜里挑灯背书,案头的书卷边缘都磨出了毛边。

他知道皇阿玛不常来看他,每月一次的考核便是他唯一能在皇阿玛面前露脸的机会。他想让皇阿玛知道,就算在圆明园养着,他也没荒废学业,他也是个争气的皇子。

而坐在他前排的三阿哥弘时,早已没了听课的心思。他趴在案上,胳膊肘支着桌面,脑袋歪在臂弯里,眼皮沉甸甸的,眼看就要栽倒在摊开的书页上。发髻上的玉簪松了半寸,随着他的晃动摇摇晃晃,书案上的墨锭被碰得滚到地上,他也浑然不觉。

“三阿哥!”老师的声音陡然提高,惊得弘时一个激灵,猛地抬起头,眼神茫然,嘴角还挂着一丝可疑的水渍。

“呃……老师……”弘时揉着眼睛,半天没回过神来。

弘历眼角的余光瞥见这一幕,笔尖顿了顿,却没敢转头,只是将注意力更紧地锁在老师讲解的内容上。他知道三哥自小得皇阿玛照看,性子难免骄纵些,可这般在课堂上懈怠,终究不是皇子该有的样子。

老师无奈地摇了摇头,拿起戒尺在案上轻敲:“方才讲到贞观年间的吏治,三阿哥且说说,魏徵向太宗进谏,多在哪些方面?”

弘时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一句整话,脸涨得通红,最后索性低下头,嘟囔道:“……忘了。”

老师叹了口气,目光扫过两个截然不同的孩子,心里五味杂陈。四阿哥虽有恃无依,却勤勉刻苦;三阿哥得尽宠爱,反倒疏懒成性。这皇家子弟的造化,果然不全在出身。

“坐下吧。”老师收回戒尺,语气缓和了些,“四阿哥,你来说说。”

弘历站起身,躬身答道:“回老师,魏徵进谏多在纳贤、止役、戒奢、明赏罚数端,曾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劝太宗广开言路,体恤民生……”他条理清晰,引经据典,连老师尚未讲到的细节都能随口道来。

老师点了点头,眼中露出赞许:“说得好。四阿哥近日学问大有长进。”

弘历谢过老师,坐下时,心里悄悄松了口气。他知道,这一点点赞许,离皇阿玛的认可还远得很,可至少,他没有辜负自己熬过的那些夜晚。

窗外的积雪早已化尽,檐下的水珠滴落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水花。上书房内,老师的讲解声再次响起,弘时依旧昏昏欲睡,而弘历握着笔的手,却握得更紧了。

暮色四合时,弘历捧着刚抄完的《论语》往咸福宫去。路过御花园的假山,听见里面传来弘时的声音,带着毫不掩饰的鄙夷:“那个圆明园来的野种,还真当自己是块料?天天捧着书本装样子,也不瞧瞧自己生母是什么身份,也配跟本阿哥称兄道弟?”

弘历的脚步顿住,指尖攥紧了书卷,纸页的边缘硌得掌心生疼。他垂下眼,长长的睫毛遮住眼底的情绪,只当没听见,脚步放轻,悄无声息地绕了过去。

他生母是圆明园的宫女,这是他一出生就刻在骨头上的烙印。入宫那天,他听见太监宫女私下嘀咕“这就是那个宫女生的四阿哥”,语气里的轻慢像针一样扎人。他知道自己没资格计较,皇阿玛不喜欢他,皇后娘娘对他也只是面上的客气,在这宫里,他就像株无人问津的草,风一吹就晃,雨一打就倒。

所以他只能学乖。

给皇上请安时,他永远是最恭敬的那个,垂着眼,不多说一句话,只在被问到时才小心翼翼地回话,把刚学的功课背得滚瓜烂熟,只求换得皇上一句淡淡的“尚可”。给皇后请安,他会记得带上亲手种的兰花——皇后喜欢清雅的物件,他便在住处辟了个小角落,日日浇水侍弄,养得好了,便用素净的纸包着送去,只说是“见娘娘宫里的花开得好,学着养了几盆,不成敬意”。

太监宫女们见他这般,暗地里笑他“小家子气”“上不得台面”,可至少,没人再明着欺辱他。他知道,这宫里的人都捧高踩低,他没有母家可依,便只能把姿态放得低些,再低些,像石缝里的草,悄悄扎根,才能活下去。

可弘时偏不。

这位三阿哥,生母是皇上宠过的,自小养在皇后膝下,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偏生脑子不灵光,连装样子都懒得装。见了他,不是冷着脸扭过头,就是故意在他面前摔碎茶盏,骂一句“不长眼的东西”。

弘历不是不气,只是气也无用。他曾在夜里对着烛火发呆,想不通为何同样是皇子,命运却天差地别。可天亮了,他还是得揣着抄好的书卷去上书房,还是得在弘时的冷嘲热讽里低头走路。

这宫里的生存之道,从来不是硬碰硬。他没有弘时的底气,便只能学那水里的鱼,滑一点,韧一点,才能在这深宫里游得久些。

夜色渐深,宫灯次第亮起,映着弘历单薄的身影。他知道,自己这一辈子,或许都摆脱不了“宫女生的孩子”这个标签,可他偏要凭着自己的努力,在这宫里挣出一席之地。哪怕这条路要走得再卑微,再曲折,他也认了。

夜漏已过子时,偏殿的烛火还亮着。弘历伏在案前,右手握着狼毫,左手按在泛黄的宣纸上,一笔一划地抄写《孝经》。烛芯偶尔爆出一点火星,映得他眼底的光忽明忽暗,案上的墨汁已添了三次,手腕酸得几乎抬不起来,可他依旧没停。

宣纸上的小楷工整秀丽,每一个字都透着孩童的认真,却又带着超乎年龄的沉稳。他知道,圣母皇太后慧明不喜欢热闹,尤其厌烦弘时每次请安时那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而他,既没有弘时的底气,也没有其他阿哥的机灵,能拿出手的,只有这份笨拙的恭敬。

“小主子,歇会儿吧,都快丑时了。”贴身小太监李尽忠端着一碗热参汤进来,小声劝道,“明儿还要去慈宁宫请安,小心熬坏了身子。”

弘历头也没抬,笔尖在纸上继续游走:“快写完了。”他的声音带着少年人的清朗,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持,“这最后几页抄完,晾干了正好能送过去。”

李尽忠看着他冻得发红的指尖,心里发酸。四阿哥自小在圆明园长大,回宫后处处谨小慎微,别的阿哥在玩蝈蝈、斗蛐蛐的时候,他不是在上书房背书,就是在屋里抄经。谁都知道他生母出身低微,连底下的奴才都敢暗地里嚼舌根,可他从不辩解,只是闷头做事。

弘历放下笔时,窗外已泛出鱼肚白。他将抄好的《孝经》小心翼翼地抚平,放在通风处晾干,然后才接过参汤,小口小口地喝着。温热的汤汁滑过喉咙,暖意却只到心口,抵不过连日来的疲惫。

他想起前几天见圣母皇太后的情景。那天他跟着皇后去慈宁宫,慧明正坐在暖榻上翻佛经,目光落在他身上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带着探究或轻视,只是平静地问了句“在上书房,读了什么书”。就是那份平静,让他莫名觉得亲近——至少,她没把他当成“宫女生的孩子”来看。

不是请安的日子,弘时从不去慈宁宫,圣母皇太后不喜欢弘时,弘时又嫌圣母皇太后规矩多。可弘历知道,这正是他的机会。皇宫子嗣单薄,皇阿玛对他虽冷淡,却也没真的忘了他。迟早有一天,皇阿玛会给他指派一位养母,与其落在某位妃嫔名下看人脸色,不如求到圣母皇太后跟前。

慧明是先帝的皇后,虽非皇阿玛生母,却是一手将皇阿玛抚养成人的。宫里谁都知道,皇阿玛对这位养母的敬重,远超旁人。若是能得她抚养,旁人再不敢拿他的出身说事——谁敢议论圣母皇太后名下的孩子?皇阿玛看在圣母皇太后的面子上,也定会对他多几分留意。

天微亮时,弘历已换上一身簇新的常服,将晾干的《孝经》用锦盒装好,捧在手里。李尽忠替他拢了拢披风:“小主子,外面冷,要不奴才替您捧着?”

“不用。”弘历握紧锦盒,指尖触到冰凉的木质,心里却定得很,“我自己来。”

通往慈宁宫的石板路还带着露水,空气里飘着淡淡的松脂香。弘历走得很慢,步子稳当,像在丈量着自己的前路。他知道,这一步很难。圣母皇太后未必会应,甚至可能觉得他贪心。可他没有退路,在这深宫之中,不往前争一争,就只能永远被踩在脚下。

慈宁宫的门刚开了一道缝,弘历便上前请安。守门的太监见是他,略有些惊讶——这位四阿哥向来来得早,却从没这么早过。

暖阁里炉烟袅袅,慧明正对着窗台上的腊梅出神。见弘历进来,她放下手里的佛珠,目光落在他捧着的锦盒上:“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