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麒愧不敢当。”桓佑马上回礼。
“那第二个战略目标是什么?”孙策把话题拉回正轨。
“江南百姓衣食无忧,振汉军与护民军可正面一战之时,便已达成了第一个战略目标。
“如此,下一个战略目标便是改变南北对峙的战略态势。”
桓佑继续说道。
“这便是东西同时开战,取江东、下益州的本质原因?”法正问道。
“正是。”桓佑对着法正点了点头。
“以吾想来,振汉军如今之战力,丝毫不亚于护民军,远胜于益州兴汉军和江东复汉军。
“此时取江东、下益州,正当时也。
“只要江东孟德公愿意将复汉军并入振汉军,两军合一,便可北渡大江,速取荆襄。
“掌控江东、汉中、荆襄后,江南之战略态势将转劣为优。
“首先,收江东、益州、荆襄近千万人口,加之江东、江南、荆襄和蜀中平原皆为富庶之地,无论是粮食产量,还是兵源供给,皆不会落于北方下风;
“其次,守汉中、荆襄及江东江防,所需兵力为最少。
“反之北方朝廷在西北方向,要守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子午道、傥骆道和上庸道;在南方要守汝南及南阳;在东面要守庐江、九江及徐州广陵。且皆为易攻难守之地,必将耗费大量兵力。
“如此,攻守之势易也。”
“哈哈哈哈——”孙策开怀大笑,仿佛江东、益州与荆襄已尽入江南之手一般。
“那再下一个战略目标为何?”鲁肃担心孙策高兴过度,马上把话题拉了回来。
毕竟,现在第二个战略目标刚刚开始谋划,能否实现还说不定呢。
桓佑敬佩地看了鲁肃一眼,会心一笑,内心已明白鲁肃催问“再下一个战略目标”之深意。
“再下一个战略目标,亦是第三个战略目标,便是逼迫北方朝廷迁都。”
桓佑不等大家催问,便继续对第三个战略目标进行解说。
“洛阳不仅有有八关,亦有五水,还有邙山之龙脉。水陆通达、龙脉镇势,乃连接东西、制衡南北之大汉第一形胜之地也。
“实现第二个战略目标,取得战略优势后,当从两个方向不断压迫北方朝廷。
“其一者,从汉中之祁山道压迫凉州,陈仓道、褒斜道压迫雍州。一旦时机到来,便取雍凉两州,雄踞函谷、武关,威压京都洛阳。”
桓佑喝了口茶,才继续说道:
“其二者,从轪国渡口威胁汝南,从襄阳、襄随谷道和上庸道威胁南阳。必使北方朝廷寝食难安、坐卧不宁。
“无论雄踞函谷、武关,还是攻取南阳、汝南,都会导致洛阳都城不稳。
“如此逼迫北方朝廷迁都,龙脉不再,气数渐散,便是主公夺取天下之时。”
秦汉时期,人们对龙脉、气运,可是坚信不移的。
众人听了频频点头。
佑公子之分析,果然要比众人昨日商讨的更为透彻,也更为深远。
“子麒雄才大略!吾若能得天下,必与子麒共享之。”
此时的孙策,野心极度膨胀,已然快要失去理智了。
桓佑适时地提醒了一句。
“实现第二个战略目标后,再实现第三个战略目标,尚须十年以上。”
孙策瞬间冷静了下来。
现在第二个战略目标尚在谋划中,自己怎么就想到登基为帝了?
悄悄压制下自己躁动的野心,以喝茶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鲁肃起身对着桓佑恭敬一礼。“子麒先生,受教了!”
“子敬客气。子敬、公瑾、孝直皆能为主公如此谋划。”桓佑赶忙起身还礼。
继昨日韩当称他为“先生”后,今日鲁肃也开始称他为“先生”了。
汉时的先生,就是后世的老师。
这说明东汉末年的战略家鲁肃,不仅敬佩桓佑的智慧,已经尊桓佑为师了。
或者说,鲁肃认为,桓佑可以为师江南了。
“敢问子麒先生,如今第二个战略目标,东取江东,西取益州,且要同时进行,之后尚须连续作战,速取荆襄与汉中,当如何谋划?”
鲁肃尽管敬桓佑为师,却仍未失去冷静之心。
周瑜、法正也将目光投向桓佑。
他们也想知道如此规模的战役,桓佑会如何安排战术。
“此乃军机,吾……”桓佑流露出犹豫之色。
大家都明白他的意思。
大的方略我可以出,但涉及到具体战术,他就不好插嘴了。
当然,桓佑也不能说他“不了解振汉军的具体情况,故而无法提出战术设想”。
如果真这么说了,岂不是在责怪孙策不让他接触振汉军?
“一事不烦二主。子麒,汝尽管说。说对,说错,对吾等皆有启发。”
孙策有点后悔不让桓佑和桓氏接触军队了。
他昨天商讨了那么久,回去后也没有睡好,但无论如何也没想出同时攻取江东和益州的万全之策。
更何况,在夺取江东后,尚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速取荆襄郡;
夺取蜀中平原后,亦要马上夺取汉中。
他只有二十万陆军,两处开战,还要连续作战,战后尚须抚民以稳定各方,同时还要防备护民军……
振汉军不能折损过多,还要速战速决。
孙策怎么想,都觉得这仗根本就没法打。
从鲁肃的问题,以及周瑜、法正的目光,孙策敏锐地察觉到,他们三人同样也没能想出完美的战术。
桓佑起身,对着孙策、鲁肃、周瑜、法正恭敬一礼。
“主公与诸公皆为才盖当世之人,对战术安排,亦早有定见。吾姑且妄言。如有失漏之处,望主公谅之,望诸公宽之。”
“子麒,这里无外人。人人尽言,哪里有对错?尽管说来。”孙策表现出大度又谦虚的样子。
不谦虚不行呀,他们都想不出用何战术,能保证在速战速决且折损不多的情况下,还能够达到所有的战役目标。
桓佑再次对孙策一礼,有些腼腆地笑了笑。
恰逢牧府下人入议事堂收拾早餐之碗筷,同时给大家换了茶水。
桓佑也借此停了下来,双目微闭,如老僧入定,哪里有一点少年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