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下人都退下后,桓佑起身,对着众人一礼,说道:“其实,取江东易如反掌。吾便不再赘言。”
大家都在点头。
取江东倒是简单。
江东复汉军战力孱弱,水师也好,陆师也罢,皆不堪振汉军一击。
可难就难在取江东之后,便要刻不容缓地攻取荆襄。
果然,桓佑继续说了下去。
“然,取江东的同时,还必须要为下一步夺取荆襄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此为难点。
“振汉军取江东之时,必引起荆襄征南军团和陆水军的警觉。如若不能消耗荆襄至少一半的兵力,想攻取荆襄,难矣。”
“正是此处困扰吾等。”法正实话实说。
“若征南军团或征东军团渡江来援曹操,然后被围歼于江东,又当如何?”桓佑抛出个炸雷。
“护民军为何要援助……”周瑜话未问完,自己已经知道答案了。
护民军如何能够眼看着江南吞并江东,使得江南势力进一步壮大?
曹操抵挡不住,自会以把江东献于朝廷为条件,向护民军求援。
即使江南有十万水师,近两千条大小战船,可从夷陵开始,直至秣陵,五千里长的江面,而且还要分兵去制约彭蠡泽中的复汉军水师,哪里能够阻止护民军渡江?
甚至护民军可以由海上入江东以援曹操,江南水师更是无可奈何。
江东百姓逃亡,不就是走的海路吗?
百姓能走,护民军自然也能走。
桓佑对着周瑜一笑。
他当然知道周瑜已经知道自己提了个蠢问题,便以微笑来宽慰周瑜。
周瑜感激地对桓佑点了点头,并示意桓佑继续说下去。
反正是鲁肃似乎是在低喃,又似乎在向桓佑提出问题。
“引护民军渡江或从海路来援,倒是有了围歼护民军的机会。可护民军战力强劲,又有复汉军相助,围歼极难,又该当如何?”
鲁肃的声音虽小,可大家都听在耳中。
于是,便又将目光投向桓佑,看桓佑如何来破解这一难题。
“昨日吾说过,振汉军要入丹阳铁矿以助江东提升产量。
“此条件曹操当然不会答应。不仅不会答应,反而会虚以委蛇,一边拖延时间,一边联系北方朝廷。
“然进驻丹阳铁矿,实乃为攻打江东之借口。如若曹操不答应,便给了江南讨伐的理由。
“以三万水师逼近江陵、竞陵、西陵,以阻止征南军团渡江,另以三万水师,封锁彭蠡泽中的复汉军水师。
“遣一员上将率两万振汉军,出下雉,先攻克柴桑县(后世的九江市),再围攻南昌县(豫章郡的治所,后世的南昌市)。
“复汉军战力孱弱,远非振汉军对手。曹操无奈之下,只能降北方朝廷,并期北方朝廷派护民军来援。
“待护民军之援兵来到南昌城下后,复汉军与振汉军突然围歼护民军,来援之护民军安有逃回对岸之可能?”
“等等,护民军来援曹操,为何曹操复汉军要与振汉军同时围攻护民军?”
桓佑这话说的,周瑜没听懂,孙策、鲁肃也没听懂。
只有法正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等周瑜问完,法正的眉头也舒展开了。
“子麒先生,汝是说曹操向护民军求援是假,骗护民军来南昌城下然后聚而歼之才是真?”
“哈哈,孝直公敏锐如此,让子麒汗颜。”
“曹操诈降?”孙策叫出声来。
“正是。江东与江南本为盟友,共抗北方朝廷,让其骗护民军征东军团东渡,应该不是问题吧?”
“当然是问题。一旦曹孟德真如此,北方朝廷与护民军必然恨曹孟德与曹氏一族入骨,曹孟德再无归顺朝廷之可能,江东尽归吾江南所控。这些曹孟德自是想得清楚,他又安能答应?”鲁肃还是没听懂桓佑之策。
“若三万水师再加上五万陆军沿江抵达秣陵城下,同时以三万水师入彭蠡泽威逼江东三万水师,曹孟德是否会答应呢?”法正轻描淡写地来了一句。
“城下之盟?”周瑜惊叫。
“对,逼曹孟德签订城下之盟。”桓佑的回答斩钉截铁。
说着,桓佑可能有些激动,不知不觉间,已经起身,一边在堂中踱步,一边继续说道:
“城下之盟后,待我撤军,曹孟德不甘受辱,一面背盟,抽调兵马,加固城池,以防振汉军再攻秣陵。一面向江西征东军团通报此事,并述说归降北方朝廷之心。
“我振汉军见曹操阳奉阴违,企图背萌,便重起水师三万,将复汉军水师封堵于彭蠡泽中,再以五万水师防征南军团南渡,同时以两万陆师攻打柴桑。
“攻下柴桑后,再继续南下攻打豫章治所南昌。
“攻取南昌后,整个豫章郡将尽归江南所有。如此,振汉军可越东南丘陵取会稽,亦可长驱直入丹阳。
“如此,曹操及曹氏一族为了活命,只能归顺北方朝廷,同时向护民军求援。
“因复汉军战力孱弱,此求援必不会引起北方朝廷和护民军的怀疑。
“北方朝廷当然不会坐看江南吞并江东,必下令征东军团渡江来援……”
“呵呵,这是与孟德公商议好,然后再让他两次背盟呀。”鲁肃笑道。
可不是两次背盟咋的。
第一次,城下之盟,答应振汉军进驻丹阳铁矿,然后又反悔,先背江南。
第二次,护民军来援,却被复汉军与振汉军联手围歼,再背北方朝廷。
鲁肃调侃了一句后,大家都不再说话,而是都在仔细琢磨这一计策。
过了一会,法正点头道:
“此计可行。我们站在曹操和护民军的角度来捋捋,便知端详。”
“孝直请言。”孙策马上说道。
孙策是马上战将,论玩计谋,他的脑子还真不如法正、鲁肃。
周瑜倒是颇具谋略,只是周瑜的谋略,多是战术层面。
不信看《三国演义》,无论是“蒋干盗书”、还是“苦肉计”,直至“火烧赤壁”,皆为具体战术。
在战略上,他就不如鲁肃。他总想谋害诸葛亮,总想和刘备翻脸,完全缺乏战略思考。
孙策、鲁肃、周瑜都把目光集中在法正身上,想听他怎么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