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听闻赵衰和狐偃二人所言,觉得有道理,于是就要派赵衰前去雒邑,商议晋国以周天子名义,让诸侯带兵入朝。
这次这么做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借此机会,显示晋文公的霸主地位。
第二:晋文公可以借此机会,以周天子名义让秦穆公和卫成公屈服于自己,进一步扩大践土会盟的意义。
于是晋文公派出赵衰前去雒邑商议此事,谁知道赵衰还没走,边关传来急报,说是翟戎,狄戎,赤狄,白狄联合入侵晋国边境。
晋文公听闻大惊,这翟国是自己的外祖父家族,虽然现在国君换了,但是翟国和晋国关系良好,怎么会突然联手北狄各部攻打晋国。
如今晋文公正要东出中原争霸,这后院起火可不是闹着玩的,赵衰立即道。
启禀君侯,前些日就有军报显示,最近秦国使者频繁往来翟国,微臣猜测,定然是城濮之战过后,君侯拒绝的秦穆公帮他攻打申地的请求,秦国没有占到便宜,恼羞成怒联合北狄各部,试图骚扰晋国,阻止晋国霸业,包括践土会盟秦穆公也拒绝参加。
秦晋两国虽然是紧邻,又是姻亲联盟之国,但是秦晋两国利益冲突,君侯,应该早做准备,秦晋早晚会有大战,不如先行讨伐秦国,解决了后顾之忧,再行讨伐卫国。
赵衰是属于极力反对和秦国交好,他知道秦国战力非凡,并且秦国人和楚国人都一样,属于半个野蛮的夷狄。
秦国靠着周幽王之乱,占的镐京一西到岐山的大片王畿之地,如今还不满足,如此狼子野心的国家,不得不防。
晋文公思虑再三道:“不行,我们不能和秦国闹翻,你们想想,我们刚刚打败楚国,这还是联合了齐国,秦国,三路夹击才侥幸获胜”。
如今我刚刚成为盟主,根基不稳,如果得罪了秦国,秦国和楚国联手,到时候楚国北上,郑国第一个投降,然后秦国再联手西戎和北狄。
我们晋国到时候将会和当时楚国一样,腹背受敌,秦穆公毕竟对我有恩,还是我老丈人,晋国也没有真凭实据指责秦国指使北狄,所以公开翻脸我们不占理。
我觉得秦穆公无非就是想要给我个警告,希望我重新考虑秦晋关系,他无非想要东出得到名誉和实际利益。
这样吧!舅父狐偃亲自出使秦国,劝说秦穆公不要背弃晋国,只要他拥护我做霸主,去雒邑与我会盟,支持践土之盟盟约。
我们盟会结束,秦晋立即联合发起对郑国的军事行动,拿下郑国之后,晋国和秦国军队将会联手,攻打楚国申地,鄀国,到时候帮助秦国扩大秦国东南势力范围。
赵衰道:“主公既然继续和秦穆公会盟,不管国舅去谈的结果如何,我们要先派兵攻打翟国和北狄各部。
第一:用行动告诉秦国,今后别想着用戎狄牵制晋国,晋国人有实力保护边境。
第二:这次城濮之战中,出现了魏犨,颠颉,祁瞒,舟之侨等人违反军令的事情。
表面上看,是这些人无视君主军令,实际上是国内有的卿士仍旧对国君不满。
包括了跟随国君流亡的忠心耿耿之士,那是因为国君继位,没有大肆打压前朝重臣,保留他们爵位,以安定晋国内政。
可是新的问题来了,国君的忠臣追随者,仍旧有魏犨,颠颉,箕郑,等人尚未重用,这些人难免心存不满 ,当然还有国内大士族荀氏,士氏,屠岸氏等人。”
这些人如果不安置妥当,早晚还要生变,以微臣之见,不如趁着这次翟戎之乱,咱们晋国趁机成立六军。
上次君侯不是就想要周天子赐六隧,周天子不答应我们晋国,这次我们可以试探性,在成立三军。
为了防止周天子强力反对,我们只成立伪三军,那就是选拔强悍步兵方阵,没有战车,名义上不算成建制的三军。
再说了,翟戎地处背部山地,也不适合战车作战,我们成立三行步兵军队,讨伐翟戎,三行主将正好可以安排一下职务,省的这些人没有被国君重用,心怀不满。
晋文公于是同意该方案,当即从原来的三军改成三军三行,共六师,直接挑战周天子的周六师。
狐偃和赵衰向晋文公进言,三行将来要作为国君的私人卫队,不能失去控制,至于主将,可以让荀林父担任。
因为荀林父的荀氏家族是晋国的五大家族之一,其势力根深蒂固,他父亲荀息乃是晋献公时期的国相,只是后来被里克等人杀害。
如今国君以启用荀林父以安忠臣荀息在天之灵,任命荀林父为中行主将,然后让先珍弟弟先蔑为左行主将,屠击为右行主将,表面协助荀林父,实际上遏制荀林父的权利过大。
因为屠击是屠岸夷的儿子,屠岸夷当年也是杀荀息的凶手之一,所以两家不合,正好可以平衡荀林父的权利。
晋文公点头同意,于是晋国成立了纯步兵师,“三行”新军,每一行军队士卒五千人。
这样的话,晋文公实际上已经和周天子平起平坐,作为诸侯国,史无前例的将军队扩张到了三军六师,晋文公的权力达到了整个春秋时期诸侯的巅峰,只有后来晋文公的孙子晋景公实行过三军制度,其他诸侯谁都不敢僭越成立六军。
晋文公任命中行主将为荀林父,所以荀林父也叫‘中行林父’其后世子孙以中行,荀为姓氏,也是中行氏,荀氏始祖。
先蔑为左行主将,屠击为右行主将,立即委派三人带领晋军一万五千人,立即前去北部边境攻打翟戎。
这边派出狐偃出使秦国,派赵衰出使雒邑面见周天子,商议带兵入朝朝觐之事。
荀林父,先蔑和屠击三人都是能征善战之辈,一举拿下翟戎,翟国国君投降,表示今后归顺晋国,北狄各部逃亡九原,荀林父等人旗开得胜。
狐偃来到秦国,面见秦穆公,狐偃看待秦晋关系与赵衰截然不同,他认为秦国实力非凡,晋国的主要利益不在西部,而是东方战场。
晋国当前面临的局势可谓错综复杂,其主要对手乃是强大的楚国与齐国。
而晋国所觊觎且亟待扩张的地盘,则是要将郑国、卫国以及曹国逐一剿灭并纳入版图之中。
然而在此过程当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必须谨慎对待,那便是绝对不可与秦国彻底闹翻。
原因无他,如果真与秦国交恶,那么秦国必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与楚国结盟,进而对晋国形成两面夹击之势,这对于晋国而言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
好在晋国坐拥天险函谷关,牢牢锁住了秦国东进的道路。只要晋国善于利用这一地理优势,并向秦国施以些许蝇头小利作为诱饵,便能轻易驱使秦国乖乖地为晋国效力,甘愿在前方冲锋陷阵、鞍前马后。
即便是秦国有幸在东方获得一些土地利益,但这些也不过只是没有任何用处的飞地罢了。
倘若秦国胆敢忤逆晋国之意,不肯听从调遣,晋国只需轻轻关闭肴函通道,便可将其东出之路封锁得严严实实。
如此一来,那些原本已经落入秦国口中的肥肉,最终也只能无可奈何地拱手送予晋国。
欢迎阅读下一章,温邑朝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