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鹤发 > 第259章 天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沈错见天机子周身气机流转已然入定,与玉蟾子对视一眼,同时噤声为其把关。

夜幕降临,洞内转凉,但天机子的脸上汗流不止。两人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的神情,但凡出现一丝痛苦征兆,即刻以灵气遏止,防微杜渐。

等了许久,天机子的神态依旧波澜不惊,只是百会处始终未现氤氲。两人明白,恢复丹田之事已是渺渺。

洞外虫鸣渐弱,天机子终于睁开了眼,眉间不乏遗憾,说道:“老道的丹田毁坏过甚,已无力回天了。”

玉蟾子上前拭去天机子额头的汗水,将他搀扶下石床,咬着嘴唇一言不发。

天机子轻拍她的手背安慰道:“月儿,天意如此,不必难过。”

沈错犹豫一阵,将自身关于再造丹田的想法和盘道出。

师徒两人越听越惊,这是他们从未设想过的办法,无从下手,难以品评。

天机子静思良久,方才开口:“此法十分大胆,却倒也有迹可循。《太平经》记有存思内观之术。其中八景二十四真术便是存想体内驻守八景神,以此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不过,依你所想,再造丹田之后,该当如何?”天机子提问道。

“丹田为存储灵气之所。接下来自然是接连诸多经脉,让全身灵气贯通运转。”沈错曾仔细推演过一遍。

“不错,老道也是这般猜想。”天机子轻锤自己的手臂,“要让经络转接至新的丹田不免洗经易髓。这把老骨头怕是已经折腾不起了。”

沈错一时语塞,心道:是啊。想想都觉得疼。

三人相顾默然。恢复丹田一事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待他们回到住所,已近天明。玉蟾子服侍天机子睡下,自己在一旁静守,而沈错则掠往一处山野开始练武。昨夜到此之时,师生们已定下安排,在青龙洞驻足五日,三人自是不紧不慢。

而这青龙洞所在的山崖也实在惹人流连。它既有佛教的大佛殿、藏经楼、千佛岩、望星楼;又有儒家的圣人殿、三角亭、文曲楼;还有道教的玉皇阁、斗姥宫、吕祖殿等等,其建筑之丰富,文化之广博在黔中可算首屈一指。师生们连日对洞内建筑测绘勘探,拓写碑文,观赏壁画,谈古论今,不亦乐乎。

之后,众人连过施秉、黄平。到达重安江畔已是淡暑新秋。

正当众人沿岸找寻过江桥梁之时,乍闻江心传来咆哮,轰轰隆隆,声如闷雷。循声望去,只见沙洲上筑有十数座茅草覆顶的木屋,一字排开,如巨龟匍匐于碧波之上列队以待。众人均被此奇景吸引,不由驻足观看。

恰逢一苗人出入木屋,众人便随其进屋参观,这才领略其奥妙。

原来,此地江水被沙洲劈作两股,匠人巧借三尺落差,在木屋底部凿出碗口大的进水孔。激流涌入时冲击樟木水轮,带动房中立轴旋转,上接碾槽,下连水轮。而青岩凿成的滚轮重逾千斤,以铁轴固定在丈余长的碾臂上,随着水轮转动,沿着环形石槽周而复始。

一旁女教师惊呼:“《农政全书》记载‘水碾之制与磨同,但下作卧轮、立轮,如水磨之法,轮轴上端穿石碾之干,水激则碾随轮转,循槽轹谷,疾若风雨,日所毁米比于陆碾功利数倍。’所以这么多屋子,其实是成片的水碾房!”

曾先生点头道:“《天工开物》中也有类似记载。”

一旁天机子领会了其运行道理,直呼:“因势利导,大道自然!”

但见苗家汉子赤膊立于碾房中央,古铜色的脊背与水轮转动节奏相合。时而用木锨翻动槽中稻谷,时而俯身监听齿轮咬合声。这间碾房正轧着桐籽,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涩香。

忽闻咔嚓异响,碾房水轮骤停。那苗汉不慌不忙,从梁柱上取下备用的榫头,潜入水下更换。众人抬头,见碾房梁柱悬着各种木质构件,犹如药铺百子柜,随时可拆补更替,巧妙非常。

不久,水轮恢复运转,苗汉游上岸来。曾先生向他请教这水碾群的由来。

那汉子摇头不知,只说:“寨中相传是四五百年前的中原人带过来。”

曾先生若有所思,断断续续推理道:“明朝曾着力于治理西南边疆。弘治年间,明廷在边域大量屯军,设守御千户所。海量士兵定然需足够的粮食支持…由此,促使屯军将中原先进水利技术带入苗疆。军民协力,于江心修筑石坝,开凿水渠,建造水碾以取代当地苗族的石碓舂米之法。水碾房日夜运转加工军粮,这才得保边陲太平。”

曾先生痛心疾首:“古人之智慧比今日洋人并不落后!只是…清廷固步自封,锁国愚民,让我中华落后于列强,任人欺凌!”

众人均是一叹。唯有沈错兀自沉浸自我,默不作声,落在人后。方才所闻的水碾之法令他颇受启迪:“水轮带动木轴,木轴驱动石碾,正如丹田运转灵气,灵气通过筋脉传至拳脚,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眼下天机子前辈重塑丹田已是不能,再造一处亦是力有不逮,如此,可否另借一处呢?却又向谁去借呢?”

听滚滚江水声,沈错再想:“江水冲击水轮,余水去往下方江河,何以百年来碾房能数代传承?自是待汛期到来,雨水又转为河水,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可见天地之间自有其周天循复之道!众生立于天地间以灵气滋养生长,死后又归于天地,如此看来,这方天地又何尝不是一处巨大的丹田?既然要借,何不向这最大的‘丹田’借用!大衍诀本就利于快速聚散灵气,以此为基,由体内丹田循环变为体外天地循环也未尝不可!”

沈错沉思期间,众人已寻到一座跨江桥梁。这桥由十九条铁索造就,两根为桥栏,十七根为底链。桥链之上铺设木板,宽一丈有余,行人骡马过之无碍。

此类铁索桥众人从未见过,都感新奇,摇晃摆动之下也不觉危险。过至对岸,寻了几处农家住下。

是夜,沈错将江边所感告诉天机子师徒。

天机子震惊于沈错的天马行空,赞道:“且不说此法是否可行,只此设想,气魄已是不凡。”

沈错听出夸奖之意,却并无得色,转而郑重其事道:“晚辈丹田完好,无法设身处地。借助丹田一事是否可行,还需前辈践行一番。”

“万事万物,大抵先立其理,后设其法。”天机子对沈错大是鼓励,进而又说道,“大衍决本为疗伤所用,若用于汲取灵气,弊端显而易见。灵气难以萃纯,久而久之会损伤自身。但老道体内本就不健全,兴许会有裨益。”

“可这指决只能用于上身疗伤,若要运转周身,岂非要…”玉蟾子满脸担忧。

“冲破上下玄关。”天机子接口道,“凡事均有利弊,欲要有所突破,自是要冒相应的风险。”

沈错遂将在昌隆寺替陆受真师伯黎天清疗伤之事告诉了二人。

那时黎天清命悬一线,沈错误打误撞冲开了他的血脉,才得以保全其性命。如今想来正是打通上下玄关之故。

天机子听后燃起希望,再次盘腿聚气。